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是这几年鼓励人自信的宣传太多,不少人却自信过度,越来越狂了。电视、书籍、网络等各种媒体充斥眼球的皆是“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靡网络的“凤姐”更是语出惊人:“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
面对种种狂妄之人,我们不禁想问:这个社会究竟是能人越来越多了,还是谦者越来越少了呢?
《地藏经》言:“众生心性刚强,难调难伏。”《大经》言:“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凡夫往往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不能与人为善、善与人同、从善如流……贪、嗔、痴、慢、疑很难断除,因为每个人内心之中,都有一种倔犟、刚烈,缺乏谦卑、柔和之心,像我们无知、无识,却桀骜不驯、难调难伏,有时静静地思维,往往自卑自叹……谦顺、谦卑,对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就说:“谦受益、满招损。”又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一个谦虚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天地鬼人都要加福给他,所以谦虚的人有福了,天地鬼人都会怜惜他,让他趋吉避凶、遇难呈祥,尤其谦虚的人容易信受弥陀大法,获得现当二益。
狂妄的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过低地估计别人的智能,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无人可比;学了几套拳脚,就自以为武功高强,到处称雄。这些狂妄的结局往往是以失败告终。《三国演义》里的祢衡,第一次见曹操时,就把曹营中的文官武将贬得一文不值。虽然看别人都是蠢材,祢衡却认为自己是个能人,上可以致君尧舜、下可以配德孔颜。当曹操录用他为打鼓更夫时,他激动地击鼓骂曹,扬长而去。后来又去见刘表、黄祖,依然是出言不逊,目中无人,直至被黄祖砍了脑袋,再也不能狂妄自大。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一个人有多少本事,别人看得一清二楚,自吹自擂只会沦为笑柄。柴斯特·菲尔德说:“如果你想受到赞美,就用谦逊去作诱饵吧。”谦虚不仅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还是一个人获胜的力量。
无数事实证明,谦虚是成功的奠基石,是谦虚造就了伟人,成就了辉煌。牛顿曾说过:“我好像是一个在海滨玩的小孩,偶尔拾到几只闪亮的贝壳,但真正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和发现。”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当我从事的石油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晚上睡前总会拍拍自己的额角说:‘如今你的成就还是微乎其微!以后路途仍多险阻,若稍一失足,就会前功尽弃,勿让自满的意念侵吞你的脑袋,当心!当心!’”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说:“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崇拜有学问的人,不要崇拜我。我只读过小学,只读过小学的人是一头驴子。”比尔·盖茨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IT业界一个又一个神话,作为微软第一任华裔副总裁的李开复,除了景仰比尔·盖茨的商业成就之外,最景仰的就是他谦逊的性格……
姚明的谦虚也是有目共睹。在谈论NBA中国赛时,他说:“我认为NBA迟早会走进中国,我个人对这件事的影响和贡献很有限。中国总是有很多惊喜在等待着我们,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而我的思维还停留在一两年前,因此中国赛的影响超出了我的想象。”事实上,NBA中国赛的成功举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姚明在NBA的影响力,没有姚明便没有NBA中国赛。这绝对没有夸张,而姚明却将 NBA 中国赛的举办更多地归功于祖国的进步和发展。他就是这样,总是用谦虚的口吻对待自己的成就和荣誉,而这种谦虚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成功。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在自己的前半生中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但后半生却遭受了失败的厄运。究其原因,不外乎在胜利后居功自傲,最终功败垂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一个例子。起义前期他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屡战屡胜,但随着队伍一天天地壮大,功绩日益显著,他的骄傲情绪也日渐滋长,开始贪图享乐、拒听忠言,以致军心涣散,辉煌功绩毁于一旦,落得个自杀的凄惨下场。如果他懂得谦虚的道理,哪会落得这个结局?
人际交往中,谦虚的人也总是处处受欢迎,而那些大肆张扬、狂妄傲慢的人只会人人拒之。个中道理再明显不过,有谁会喜欢一个满嘴空话、大话,总是言过其实,不吹嘘就不能活的人呢?
当你以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办起来都容易多了,而人们也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并愿意与你为友了,这一举多得的事,何乐不为呢?
“圆满箴言”古语说,谦受益,满招损。人生的舞台上,谦虚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知己和成功的机会,而那些妄自尊大、炫耀自己、贬低别人的人总是令别人反感厌恶,最终四处碰壁、受阻,一事无成。做人,不妨少一些狂妄,多一些谦卑。
§§第九卷 “佛”晓时光,逝者如斯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我们总以为时间会等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缺撼,岂不知“撒旦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噬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张牌,是输,是赢,你没机会彩排,更不能时光倒流,选择重来。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匆忙得让人来不及,我们不能存临时抱佛脚的侥幸,更不必持“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的消极,只有知晓逝者如斯的无奈,才可得了无遗憾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