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人糊涂方面,有的人可谓是无与伦比。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已被人多次算计,还要诚信地赴约误入白虎堂,甚至到了黑松林还要说“无冤无仇,望祈饶命”的痴话,这是由老实而落入愚蠢。而三国时期的刘备装呆作痴,则是漾略上的韬光隐晦大师。
刘备处在低谷时期,只有暂时投向走红运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参与了灭曹的组织,只好装痴,将自己的计划隐藏到深处,屈作一菜农。不然稍稍露出蛛丝马迹,就会遭杀身之祸。
曹操击败吕布,夺取了徐州,刘备因自己势单力溥,只好隐藏下自己独展宏图的宿愿,暂时依附于曹操。
曹操原本对刘备不放心,消灭吕布后,让车胄镇守徐州,把刘、关、张一同带回许都。既然归顺于他,也就得给些甜头,于是曹操带刘备进见献帝,论起辈分,刘备还是献帝的叔叔,所以后来人家叫他“刘皇叔”。刘备原先就是豫州牧,这次曹操又荐举他当上了左将军。曹操为了拉拢刘备,对他厚礼相待,出门时同车而行,在府中同席而坐。一般人受到如此的礼遇,应该高兴,刘备却恰恰相反,曹操越看重他,他越害怕,怕曹操知道自己胸怀大志而容不下他,更怕“衣带诏”事发。
原来,献帝想摆脱曹操的控制,写了一道讨灭曹操的诏书,让董承的女儿董贵人缝在一条衣带中,连一件锦袍一起赐给董承。董承得到这“衣带诏”,就联合了种辑、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结成灭曹的联盟。因为此事关系重大,一点儿风也不能透漏。于是,刘备装起糊涂,在后花园种起菜来,连关羽、张飞都摸不透大哥为什么变得这么窝囊。
宋代苏洵在《审敌》中写道:“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为个人谋利益则思维狭隘,为天下谋利益则思维开阔。它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个人私利考虑得多,就必然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许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维基础的变化必须导致思维结局的变化。所以,只有思维开阔,不受私利的狭隘观念所限制,才能使一个人的思维清醒、正确、明智。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论至德者不合于俗。”这是秦国嬴政读《商君书》一开始就看到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对他影响特深,使得这个本来就心理阴暗、性格孤僻的嬴政,在接受秦国传统文化熏陶后,变得更加冷漠、残酷,对一切人都不信任,对众人都仇视,惟一追求的就是个人的功利。为了个人目的,他可以忍耐旁人无法忍受的压力,在长达数年之久的秦王之位上,甘心坐冷板凳,眼睁睁地看着吕不韦在身边颐指气使地发号施令。他甚至视而不见地任凭吕不韦之流出入自己母亲的后宫,眼看着他们在母后的床笫间恣意欢乐。但是,这种压抑的性格,潜藏着令人们想都没想剑的仇恨,一旦得志他会像豺狼一样吃掉任何一个人。说他“居微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简直恰当极了。
不过,在秦王政八年之前,他必须保持沉默,必须装聋做哑,装得什么也不懂,任吕不韦摆布。尤其是《吕氏春秋》公布后的一段日子里,嬴政似乎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没说一句评论的话,甚至没有任何表情。令吕不韦捉摸不透。
事实上,嬴政这些日子紧张极了。下朝以后他匆匆忙忙回到后宫,顾不得和宫女们嬉闹,就伏在案上阅读《吕氏春秋》,他急于弄清吕不韦这部书里写的什么内容,他要干什么。
“咚咚”,宫中巡夜的卫士敲着警器已经走过三遍,滴漏刻示标出已是夜大半的时刻。可是宫中的秦王寝殿内还亮着灯光,嬴政从晚饭后一直伏在案上看《吕氏春秋》。他眼睛从简上掠过,脑海里翻江倒海似地掀起波涛。书中所写的内容,有的使他拍案赞赏,有的则令他愤怒发指,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宫女、侍卫们偷偷地看了几次,谁也不敢请他睡觉,他们都纳闷,究竟是什么吸引秦王如此动情。
“好!说得好。”忽然听到嬴政大叫,下人忙进来看,谁知嬴政原来是看书入神自言自语,高兴得大叫。他看到的是《有始览·谨听》中的一段文字:“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当时东、西周均被秦所灭,挂名的“天了”确实“已绝”,年轻的秦王嬴政俨然以未来的天予自居,当然欣赏这种重新建立以“天子”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新秩序的言论和主张,所以对于战争实现统一的目的理论也由衷地赞成。同时,他对于以武力的方式完成统一大业,也颇赞赏,比如《孟秋纪·禁塞》中所写的:“故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这里说的“义兵”就是指消灭各诸侯国割据、实现统一的秦军。《吕氏春秋》中还明确提出:战争胜利后要建立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法令。《审分览·不二》中所写的:“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不韦当政期间进行了统一战争,正是《吕氏春秋》中提出的上述主张的具体实践。看到这里,秦王嬴政知道了,在主张用武力消灭各诸侯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方面,吕不韦想法和自己是一致的。
[识破厚黑点睛]
1.有时装呆作痴,是韬光陷晦之举。
2.不为私利的狭隘观念所限制,保持头脑清醒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