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主要有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干扰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由此,可以使细菌在生长中不能形成细胞壁而大大降低生活力,或使细菌的细胞膜受损,胞内重要物质流失而使细菌死亡,或使细菌的重要的蛋白质和核酸不能合成而使细菌不能生长。
人类自从有了抗生素这一法宝,不再在细菌感染、败血症面前束手无策了,由此,大大降低了人的死亡率,提高了人的平均寿命。
不仅如此,抗生素还有促进动植物生长,治疗寄生虫病的作用。
如果说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方面有神奇功效的话,那么,干扰素则在病毒病和癌症方面有超凡的作用。
1957年,英国的两位病毒专家艾萨克斯和林登曼在研究中发现,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会产生抗病毒的物质。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他们把受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细胞放在培养液中培养,以期获得更多的流感病毒,培养几天后,他们又用这种已培养过受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培养液去培养新的鸡胚细胞,然后把新培养的鸡胚细胞进行流感病毒的接种。几天后,他们发现细胞生长良好,根本没有病毒产生出来,这说明培养液中存在着什么物质能妨碍病毒的复制。他们换了许多其他动物的细胞重复这一试验,结果,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显然,培养液中确实存在抑制病毒的物质。那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产生的?他们通过仔细研究和分析,发现这种物质是由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所产生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
艾萨克斯和林登曼把上述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英国伦敦皇家协会学报上。在论文中,他们称这种物质为干扰素,因为它能干扰病毒的复制。
后来,经许多学者对干扰素的研究表明,干扰素具有广泛的,非特异的抗病毒作用。并且,除病毒外,细菌、寄生虫及某些化学物质也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的发现,为人类降伏病毒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临床试验表明,干扰素对许多病毒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麻疹等,以及成骨肉瘤、淋巴瘤和肺癌等都有神奇的疗效。由于它是细胞的产物,对人及动物体细胞无毒副作用,所以说是人类未来治疗病毒疾病和一些癌症的灵丹妙药。
然而,干扰素得来极不容易。据估计,提取一克纯干扰素至少要花五千万美元,如此昂贵的东西,绝非一般人可以用得起。因为治疗一位感冒病人的开支就得花几万美元。
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家已初步查明干扰素的控制基因及其氨基酸的组成,通过提取干扰素的控制基因,把此基因整合到大肠杆菌的核酸中去,这样大肠杆菌就会成为制造干扰素的工厂。许多科学工作者正在努力,而且已有人成功地培养了含有干扰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并获得了细菌产生的干扰素。
相信,不远的将来,干扰素也会像现在的青霉素、链霉素一样普通,价廉。而人类降伏许多疑难顽症的时代也将不会遥远了。
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泛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