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尽管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但这不代表挣扎和改变没有意义,因为它是从狭隘的生活中跳出、从荒芜的环境中离开的一条最行之有效的路径。
去年偶然遇见一个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她已经五年没有见过我。当她见到我,用她的话说:“真正是吃了一惊”。
对她的吃惊,我一点儿也不感到奇怪。因为五年前,我还是一个说话大大咧咧、爱咋呼爱叫唤的“人来疯”;一个大象腿水桶腰、穿衣服巨没品位的小胖妹;一个没读过什么书、每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个学习汇报都紧张、“内涵”两个字从来都绕着我走的傻瓜。
大学四年与研一一年所有的辛苦,终于在她那句“真正是吃了一惊”和不可思议的眼神里得到了补偿。
想想那时,为了hold(控制)住体重,日复一日地进行严格的运动锻炼。最开始的3个月就减肥近30斤,在经过一次反弹后,终于将体重维持在了健康稳定的水平。朋友们爱问我减肥的经验与局部瘦身的秘诀,我仔细回想起来,觉得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称得上秘诀,关键是要对自己够狠。
大学的时候课少,我的意志力却惊人,拖延、懒散统统没有。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早上6点,我准会出现在学校塑胶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跑步,那种哗啦啦从心底翻涌上来的朝气,让汗珠也可以掷地有声。
还有很多个夜晚,校园内充斥着喧嚣。大家或是边看娱乐节目边嗑瓜子,笑得前仰后合;或是在楼下和男友约会,难舍难分;而属于自己的那一隅却只有寂静。这样的夜晚,我有时候在阳台上做着漫长的瑜伽英雄体式;有时候在床上长时间做贴墙倒立;有时候会听音乐;有时候会看书。就在自己这些默默的坚持中,改变在一点一滴地发生。
减肥教会我的,其实至为简单,就是如何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但同时,它又是至为困难的,因为这需要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约束时坚持下去。从那之后我才懂得,所谓坚持,不过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一件小事。
跑步也好,瑜伽也好,其他一切微小的事情也好,可能没有上淘宝轻松愉悦,也没有刷微博随意开怀,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日复一日地坚持与重复,从量变到质变也许并不需要一个太长的过程。就像,在别人眼里绝对不可能瘦下来的我,只用了三个月就成功了。
后来考研,我选了一所高不可攀的名校,别人的不相信和当年对我减肥的质疑差不多。接下来的日子,又是每天6点起床,在荒芜的自习室里一坐一整天,晚上11点自己一个人走回宿舍,还要在宿舍楼的通宵自习室里看书。
几百个深夜,学校的小路上空无一人。门卫大爷用手电筒帮我照亮一小段路,他说:“小姑娘,你一个人怎么不怕黑?”我沉默地摇头,只想说我不怕黑、不怕冷、不怕路远马亡,只怕虚度了韶光枉费了年华。
再后来应了别人的预期,我心痛地和梦想擦肩,但也够幸运,第二志愿得以顺利调剂。
如今再回想起那段时光仍旧感激之至。岁月飘忽如寄,那样不计前路的拼命和酣畅淋漓的付出大概只有一次,好似一生的热血和热泪都已耗尽。好友的话至今还留在笔记本上,她说:“我们用人生最好的年华做抵押,去担保一个说出来都会被人嘲笑的梦想。”
那个冬天永远不可磨灭,漆黑深夜,前路漫漫,但却觉得未来可期,所有的梦都做得晴朗透亮。那好像也是唯一的一次,让我觉得原本灰暗促狭的心被希望照亮充盈,一个壮阔的世界等着我迫不及待地去检阅。
这些年来,看书实习,组织社团活动,慢慢克服了自己身上的诸多弱点。
高中时,我怕数学怕得要死,数学老师无奈地对我摇头:“我该怎么拯救你,你的数学!”现在参加数学竞赛竟也可以拿到名次。经常参加演讲、写诗歌去朗诵,终于我也能面不改色、从容镇定地在几千人面前演讲。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字,一点一点去观察、去琢磨,让自己在肥皂剧和娱乐新闻之外寻找归属,沉闷地积累着精神的厚度。我还策划晚会,组织排练节目,新年夜灯火辉煌,我坐在台下等谢幕。当身边掌声雷动时觉得,啊,原来自己也可以做成一件这样的事。
成长果然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别人手到擒来的事自己拼了命才能做到,但那种成长的富足感如此惹人回味,也正因为如此,文章才能写得丰厚踏实。
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尽管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但这不代表挣扎和改变没有意义,因为它是从狭隘的生活中跳出、从荒芜的环境中离开的一条最行之有效的路径。
以前曾看过蒋方舟说的一段话,她说:“我对社会的残酷,没有怨言,只有好奇。我想沿着‘残酷’,去寻找它的苦难,寻找它的父辈,它粗大的根系。我要溯流而上,期待憧憬着巨大苦难之源如世间最壮丽之景扑面而来。你敢吗?你来吗?”
大学的一个舍友,来自某国家级贫困县,家住半山腰,手机信号都微弱。她的母亲早逝,家里姐妹四人,除她之外都早早辍学南下打工,她靠助学贷款交学费,所有的生活费全部来自于她零零碎碎的打工。以我浅薄的经历,只觉得她是当真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
大学刚开学时,女孩特别自卑,很少说话,常常将自己隐没在人群里不发一声,表情里都带着一股胆怯。她毕业后进入深圳一家知名外企工作,薪水优渥,淡妆适宜,身姿优雅,常被人唤作“白富美”。
但只有我知道她是如何努力打工累到胃痛,在长夜痛哭过后重新为生活打拼;如何熬夜学习顺利保研,又挤出时间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才做到谈吐大方;如何作为班长带领我们班成功突围校优秀班集体,获得全班同学的交口称赞;甚至是如何一点点研究化妆技巧,才打造出面试时的完美妆容。我见证了她这几年来一步一步的蜕变。
若有一张大一和研二的对比照,她必然是从一个看上去有些瑟瑟发抖的小丫头变成了浑身发光的知性姑娘。蜕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走出自己性格的“安全区”, 经过痛苦的挣扎、失败和深刻的反思,一点一点地改进才能够做到。
有时我跟她开玩笑:“哇,晋升‘白富美’什么感觉呀?”她眼里突然带了泪:“这么多年来的不安全感终于落了地,我最开心的是自己终于有力量去守护家人了。”当然,我知道,她是如何一路披荆斩棘、咬紧牙关,才从那个荒凉的大山里,走到灯火辉煌处。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时个个愁云惨雾。那篇由银行HR(人力资源)写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文,让在银行实习的我们变得惴惴不安。分分钟被洞穿的慌张,让我们拼命佯装的成熟一览无余,让我们处处谨慎的步伐错乱慌张。好像十几年寒窗苦读都付诸东流。厚厚一摞专业书籍不敌存款凭证一张;“资源”二字将读书时所有的宏图壮志击得粉碎。除此之外,对银行坐柜台的辛苦、客户经理的心酸,小伙伴们的倾吐如滔滔江水。所有奋斗过的青春以如此苍白的姿态告终,所有的激情都将被无边的琐碎消磨至尽。想到这里,在如此的酷暑中,心一下子就凉了下来。
但是我仍然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虽然努力了这么久仍然买不起一件奢侈品,也不能去蓝色海岛上度一个悠长的假期,甚至还可以预见到,未来挤公交车上下班的焦躁,和淹没在柴米油盐中平凡的一生。
但还是“努力奋斗”这四个再简单不过的字,让我的视线跨越那个灰尘扑扑的小县城,抵达一个广袤无边的世界。甚至,它成全了我所有卑微的梦想:不管是小学时的“考上大学”,高中时的“成为瘦子”,还是大学时的“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研究生时梦想的走遍万水千山,如今我也已经在路上。
我也相信,它将成全我更多卑微的梦想,带我去自己梦寐以求的世界。
好似所有的波澜壮阔都会化为细波,所有的锣鼓欢鸣都会归于岑寂。热血沸腾的青春浩浩荡荡一路走远,只留下庸常生活里难以消解的冗余、琐碎和焦躁。但我仍然想找回青春里那汩汩流动的热血,去向残酷世界讨个说法,去和曲折命运勇敢单挑。
因为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按照二十几年来“命运它从来不会给我最想要的东西”这一惯例,可能我最终还是会失意败北,失望而归。但好歹在给孙子讲故事的时候能吼一嗓子:“你奶奶当年虽然傻,但一丁点儿青春都没浪费啊!”
我从来不信这世间会无路可走
而我也愿意相信,无论酷暑隆冬,无论受难与否,日日都是好日。在我们至短至暂的生命里,希望并非聊胜于无的东西。它是所有生活的日常。
昨天和H聊天,她开心地说:“我们住进新房子啦。”特意拍照给我看,书房的照片墙里有我们大学舍友的合照,窗台上一排绿色植物在明媚阳光下青翠好看。
大学时,H的床铺在我的对面。她不止一次地跟我说:“我一定要在毕业后两年之内让我爸妈住上新房子。”我一直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因为普通本科毕业生两年的工资之于几十万的首付,简直是杯水车薪。
没想到两年后,她竟真的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H的父亲在她初中时得了脑梗死瘫痪在床,花了很多钱治疗。她母亲没有工作,原本便是低保户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刚生病时,她请假在家,一个星期没去上学,回去之后发现班主任召集全班同学给她捐了款。
隔天正好开家长会,H上台发言,说了很多个谢谢,然后把那些钱全都退了回去。我不知道当时年仅15岁的她说了些什么,只知她说完之后,台下很多大人都落了泪。
H说,从那之后她再也没花过父母的钱。她从重点中学转学到了普通中学,因为那所学校不仅不收她的学费,还给了她足够维持生活的奖学金。上大学时,她申请了助学贷款,并且经常出去打工。从每小时30元的家教到做各种各样的小生意。当然,做这些也没耽误她当学生会副主席。她是全院600多个学生人人钦佩的“厉害的人”。
她做任何事都任劳任怨,毕业前夕学院举办毕业晚会,她熬了好几个通宵剪辑视频,一点一点地做字幕,视频播放时那么多人感动流泪,她也坐在台下安静地看,但知道她辛劳的却没几个人,她也不会说。
我和她住在一起那么久,知道她是如此拼命和辛苦,却从没听到过她一句怨言。她只是偶尔会说:“其实我也羡慕你们能无忧无虑地长大啊,但是没办法,我有责任。”所以大学四年,她不仅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每年过年还交给他们几千块钱。
工作之后她去了房地产公司上班,每逢开盘便加班,忙得团团转。为了早点儿攒够钱买房子,她跟我描述她的生活是“一分钱掰成三瓣花”。如今她不断升职加薪,但仍然穿最朴素最便宜的衣服,仍然攒钱给爸妈买最好的东西。
今年“五一”我们小聚,我讲起我最喜欢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里的一段故事:热爱拳击的女主角拿到了艰苦比赛获奖得来的高额奖金,没有给自己买任何礼物,而是给妈妈买了新房子。没想到站在开阔明亮的新客厅里,她妈妈环视四周,气急败坏地喊:“你知不知道,有了房子我就拿不到政府的低保补助了!”她拿着钥匙的手颤抖了几下,原本期待欣喜的表情从黯淡褪变成绝望。
我跟H说:“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总是想起你,当然了,后半段不符合。”H大笑:“后半段也符合,有了新房子我们家现在也拿不到低保补助了,除非我从户口本上独立出去,因为房产证是我的名字啊,哈哈……”
她一定不知道,在我苍白贫瘠的生活背后,因为她,因为她爽朗的笑声和弱小但蕴藏着巨大能量的背影,我竟凭空多了不知多少勇气。
在《我比谁都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那篇文章中,我写了自己的另一个大学舍友,和H一样又坚强又磊落。
实际上,我还有好几个大学舍友,一个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每天五点半起床或锻炼或学习,在院队连续三年获得校女篮冠军的勤奋小姐;还有一个是自学日语,一年通过了二级,在上海过得金光闪闪的灿烂女孩。
而在我的研究生女同学中,有人是《一站到底》某一期的站神;有人第一年就拿到了年薪20万的offer(聘用信);有人开了自己的公司;有人25岁便博士毕业。
没有名校光环,没有倾城容貌,也没有手眼通天的父亲。她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一步一步前往那个最想去的终点。在芸芸众生中,她们是那么普通,但却用尽全力活出了最好的自己。
我在她们身边度过了成年之后最重要的时光。看着她们实习时起早贪黑,在寒冬大雪的公交车站瑟瑟发抖;看着她们写论文时殚精竭虑,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一步步攀爬;看着她们工作后兢兢业业,在偌大的城市里找到微弱但温暖的光芒。
某次聚餐,几个男同事评论某行女客户经理付出了很多,终于成了支行副行长。烟雾缭绕中,一水儿难以掩盖的啤酒肚,他们读书时的意气风发、炯炯目光消失殆尽。
我悲哀地在心底发出感叹,不管传言是真是假,为何男生破格晋升就掌声一片,而女生便要承受流言蜚语、质疑和指责?
相比起来,我更欣赏身边的这些女孩对校园、对职场、对生活的态度。她们在“剩女”被津津乐道的世界里坚持着宁缺毋滥的法则,毕业经年仍然保持着清澈的眼眸;她们在女博士被称为“第三性”的时代里守护着做学问的单纯,对枯燥无味没有尽头的学术生活保持着最初的热情。
她们似乎天生具备一种独特的韧性,在荆棘遍地的大环境里既不呼天抢地,也不故步自封,积极适应着种种残酷的法则,然后在孤独又狭窄的夹缝里倔强地成长着,直至幼弱的蓓蕾终于绽放出幽芳的香气。
我也不喜欢一个老气横秋的同学每每带着怨气絮叨:“这个国家坏掉了……”。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陈文茜郑重其事的坦言:“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日子不是一天比一天匮乏,反倒是一天比一天有希望,这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幸福。”
她并非盲目闭塞,她只是看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忧患与安逸,悲剧与欢乐,永远并存。”
前几天看书,书中讲到有一名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充满了失望与不满,财经作者吴晓波说:“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
他说到自己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时,将数千篇新闻稿件肢解分析,一点点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因为老师说知识每一秒钟都在日新月异,所以他将自己关进图书馆,然后一排一排地读书。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最后读到珍本库。
如今他说:“当我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到今天,我同样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逃无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
而我也愿意相信,无论酷暑隆冬,无论受难与否,日日都是好日。在我们至短至暂的生命里,希望并非聊胜于无的东西。它是所有生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