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48900000003

第3章 大陆版序:脱鞋进门(1)

高全之

唯美而高蹈的姿势都无法令人尊敬,不少作家错误的信心、对现实的误解、无法与现实挂钩、内心与周围一切脱节,无疑都使一些凝视的和更为准确的眼睛,怀着恐惧对这种盲目掉头不顾。

——伊利亚斯·卡内提

《张爱玲学》初版自序曾记陈子善教授建议安排出大陆版,因我执意不得顺应情势更动文字而作罢。子善兄宽宏大量,未因此而怪罪。

稍后我与陈器文教授讨论此事。器文姐于二〇〇三年四月六日来信,要我耐心待变。句句是理: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这是大陆作家莫言在他《天堂蒜苔之歌》的卷首题言。……周英雄与王德威二人为莫言也写过许多序论,看来是十分激赏的。他的《天堂蒜苔之歌》及相关著作《酒国》、《十三步》等等对官僚的批判十分尖锐,初看令人诧异,却也相安无事——所以,我想,会不会比我们大家想象的要好些呢?此地某些意识形态强烈的人,对张爱玲之被视为“台湾作家”并不以为然……所以,你的书如果能简体出版,是别有意义的,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也理解入境问俗的必要。书籍以不同版本适应区域差异,确是中外皆同。举个浅显的例子:英国青少年科幻小说《哈利·波特》在美国发行,就特别根据美式英语习惯而略为变更。比如说,英文字睡衣在英美两国用字不同,就得换字。

所以我同意大陆版因法令或社会整体环境不同而修改本书内容。然而为慎重起见,所有变动都经过台湾麦田出版社审核。大陆版实为海峡两岸出版社求同存异的结果。我希望种种妥协之后,本书仍然拓宽大陆张学讨论的平台,展示文学析赏的新角度。大陆读者不必同意本书所有论见。我期盼本书析梳方法与思辨领域间或异于现存大陆张论,读者因而体会到文学意见繁复多面的种种可能。或对错或高下或扯平,各人结论可以不同。本来那就是文学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在我从迟疑难决到乐观其成的转折过程里,麦田责编吴惠贞小姐始终支持,未曾为难或勉强。真好。

重点总归是张爱玲文学。多本张论,说不定可以增加读张谈张的兴致。说不定。

上海“孤岛”与“上海孤岛”

——抗战期间张爱玲的写作环境

当然,文学术语无法精确完整,

一如科学术语;

然而它们相对的精确度,

亦是文学讨论之所必需。

——颜元叔《西洋文学术语丛刊·序言》,收入丛刊的二十本书里,台北黎明文化,一九七三年五月。

1

上海“孤岛”有明确时空范围。全民抗战始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孤岛”时段自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开始,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上海租界全面沦陷为止;空间则以上海法租界与公共租界(英美控制)两个地区为限。

这种提法见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柯灵《关于“孤岛”文学》收入《柯灵六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页一一七一~一一七二。一九八四年三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见此书《编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四三八。以及一九九四年八月杨幼生、陈青生著《上海“孤岛”文学》见此书页一,上海书店。其他相关著述还有,基本定义似乎皆同。租界四面楚歌,与宗主国隔离,所以成为“孤岛”。

上海“孤岛”措词着重于上海租界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客观情势,“孤岛”反日的文化活动并未完全终止,与大后方隔离并不彻底,所以柯灵《致读者书——陈青生编〈“孤岛”作家书信集〉代序》特别指出:孤岛不孤收入《柯灵六十年文选》,页九七七。有关“孤岛”抗日活动,可参考《上海抗日救亡运动》,陈丽凤、毛黎娟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第一版;第六章:《在“孤岛”中坚持抗日》,页四四七~五三七。

这个观念在台湾也露过面。郑树森《张爱玲与〈二十世纪〉》提到“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日寇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进入上海租界;原来‘孤岛’文化界及电影界,完全落入法西斯统治”收入郑树森编选《张爱玲的世界》,台北允晨,一九九○年十一月,页四四。,就是沿用上海“孤岛”的界说。

值得注意的是,不计包括《天才梦》在内的诸篇少作,张爱玲进入文坛应自一九四三年算起。不论张爱玲当时是否住在租界区内,就时间而言,张爱玲作品显然不属上海“孤岛”文学的范畴。所以上海“孤岛”并非张爱玲写作环境。

2

“上海孤岛”的定义较笼统,似乎只出现于张爱玲文学研究,运作范畴较小。时段大概自一九四三年张爱玲头角峥嵘开始,至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为止;空间指整个上海。这个提法的目的之一与主要贡献,在于凸显张爱玲当时的写作环境不能公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事实。时段不能早于上海全面沦陷,因为全面沦陷之前,上海文化活动多少仍能抗日。

大概唐文标率先用此称谓。《张爱玲早期作品系年——一九四三年~一九四五年前》尾句称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张爱玲“因而也结束了日据下上海孤岛的文化生活”收入唐文标《张爱玲研究》,台北联经,一九七六年五月,页一四八。证诸陈芳明《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的撰写》的态度收入杨泽编《阅读张爱玲》,台北麦田,一九九九年,页四一三。陈芳明以张爱玲在上海发表第一篇小说《第一炉香》那年为“上海孤岛”起始年份,不知是笔误或排校疏忽,订为一九四二,应为一九四三。根据郑树森《张爱玲与〈二十世纪〉》,该年也是张爱玲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纪》撰稿的唯一年份,见郑树森编《张爱玲的世界》,页四二~四四。皇冠版《华丽与苍凉》(一九九五年)所收《张爱玲年表》,说张爱玲于一九四一年在《二十世纪》发表文章,大概是错的,见该书页二八七。,时间的长度似已冲淡了唐文标借此术语而展现的责备,代之而起的是了解。

一九八四年柯灵《遥寄张爱玲》明言读过唐文标《张爱玲研究》。前引唐文标“上海孤岛”的文字就见此书。柯灵必然知道“上海孤岛”与他亲订的上海“孤岛”有别。他不沿用唐文标的术语,不予辩解,反而为张爱玲在上海的写作环境做了以下按语:

……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收入郑树森编选《张爱玲的世界》,页一二。《遥寄》善意回应唐文标《张爱玲研究》。两人于一九八四年一月在香港见面。同年四月十二日唐相当恭敬致柯信谈张。同年十一月《遥寄》定稿。见柯灵《文苑漫游录》,香港三联,一九八八年四月第一版,页六一~六四。

这段说词过于简短,易生误导。我们必须注意两点。其一,“上海孤岛”的独特性仍有待学者进一步确认。抗战期间中国沦陷区颇广,除了上海,沦陷的大城还有北平、天津、南京等。上海文化活动或许与众不同,但是在诸城比较的脉络里如何凸显,迄今仍无学术报告。仅靠柯灵一人扳着指头计算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与大后方隔离以及不能公然抗日等沦陷区的共通性之外,指出上海专具的特质,才能够为它的唯一性结案。

其二,“上海孤岛”字面所影射的隔绝有其明显限制。这个时期张爱玲文学在文化跨越、信息流通、思维方法各方面,并无与世绝缘的现象。何杏枫曾指出张爱玲写作常具跨文化的中介姿态:“写于上海的文化评论是‘向外国人阐释中国人’,写于香港的小说则是为上海人阐释香港人。两者同样带有以陌生化眼光观察自身所处地,并向他人作翻译解码的意味。”何杏枫《“谑而虐”析论——并谈张爱玲的翻译因缘》,收入黄德伟主编《阅读张爱玲》,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一九九八年,页二○八。此文所举例证为一九四三年为上海英文月刊《二十世纪》撰稿介绍中国文化,以及自称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都在抗战胜利之前的上海沦陷区完成。中介的本质是搭桥筑路,以利沟通,实为闭塞之相反。

柯灵这句话较需析释:“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此处“新文学传统”可做二解。其一,以文学来外抗强权,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传统。此为超越党争,偏重文学功能的观念。与白话文小说类似,皆非始自五四运动,实为承先启后的新文学传统。其二,即反帝反封建,以及一九四二年五月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求的无产阶级文学。我们确知柯灵所体认的新文学传统不限于这第二义,可是不能排除这种意含的可能性。古苍梧《今生此时今世此地——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上海》虽然未能摆脱左派观察《秧歌》、《赤地之恋》的盲点,却能借助刊物研究,看出上海沦陷时期文坛的繁复与创作的自由。他认为柯灵所指的新文学传统,“是以左翼作家为代表的感时忧国,类似古典文学中‘载道派’道德主义、功利主义的传统”古苍梧《今生此时今世此地》,香港牛津,二○○二年,页五六。

然而以上两种诠释任择其一,上海沦陷区仍旧与“新文学传统”藕断丝连,并非“一刀两断”。柯灵自己曾于《关于“孤岛”文学》清楚交代,上海沦陷区与全民敌忾同仇的心情并不完全隔离。他把上海抗战期间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八一三至国军撤退、上海“孤岛”以及从全面沦陷到抗战胜利:

……此后日军进占租界,上海完全沦陷。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斗争依然在继续,并不是“汉奸文学”的一统天下。遭日本宪兵队逮捕的著名作家和文化人,在许广平、夏丏尊以下,不下十余人;但没有一人屈服于敌人的淫威,表现了中国人民可贵的民族气节。这第三个阶段,到抗战胜利为止,有三年半以上的时间。这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和特点,但是一脉相承,互相衔接,构成上海文学界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阶段的全貌。收入《柯灵六十年文选》,页一一七一~一一七二。

关键词眼在“并不是‘汉奸文学’一统天下”,以及“一脉相承,互相衔接”。可见《遥寄张爱玲》所言,“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失之过于简略。

抽刀断水水更流。抗战胜利以后出版《传奇》增订本(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序言《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撇清汉奸嫌疑。《中国的日夜》发表于《传奇》增订本,了解这篇散文出现的客观情势,我们或能体会作者借此强调自己的中国性,为抗战胜利兴奋与骄傲,也为抗战期间不能公然表态抗日而懊恼。

飞蛾投火的盲目与清醒

比较阅读《金瓶梅》与《第一炉香》

那小妇人年纪还只十九岁,

却为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兵所占有。

老兵原是一个烟鬼,虽占有了她,

只要谁有土有财就让床让位。

至于小妇人呢,

人太年轻了点,对于钱毫无用处,

却似乎常常想得很远很远。

——沈从文沈从文《湘行散记》,收入《沈从文作品经典》第四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二月第一版,页一九一。

1

由于张爱玲《红楼梦魇》自序说过《红楼梦》与《金瓶梅》是她自己“一切的泉源”,坊间不乏专文评析这两部章回小说对张爱玲的影响。然而有关《金瓶梅》与《第一炉香》之间的交接则一直乏人讨论。这项忽略很可以说明研究《金瓶梅》与张爱玲传承并不容易。而其艰难的原因之一,正是张爱玲出污泥而不染的优点:她完全摆脱了《金瓶梅》直描肢体器官、渲染动作的淫乱兴趣,所以不曾细读这两篇小说的读者总以为它们河水井水,毫无关联。

如果我们留意到一般人在公开场合对《金瓶梅》保持距离的态度,就可以了解张爱玲上追《金瓶梅》实在勇敢而诚恳。乐蘅军把《金瓶梅》这种特殊处境说得很清楚:“其实文人士大夫读之者亦多,但要进一步来研究评赏,就使人噤口裹足了。”见乐蘅军《从水浒潘金莲故事到金瓶梅的风格变易》,收入《古典小说散论》,台北纯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十月初版,页一○一。《红楼梦魇》出版时,张爱玲五十七岁。当时已享誉文坛,完全没有必要以违心之论来惊世骇俗一番。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己坦承师法《金瓶梅》的小说家实不多见。所以孙述宇推崇此书为“小说家的小说”,仅能在《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里举例说明《金瓶梅》对它们的影响,并没有找到小说大家直言师承《金瓶梅》的例证见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台北时报文化,一九七八年二月初版,页一一五。。孙述宇的那些论证固然精要,却不如张爱玲现身说法那样直接有力,肯定了《金瓶梅》在猥亵之外的艺术价值。

确言《金瓶梅》对《第一炉香》产生影响,最好能证明张爱玲在《第一炉香》之前就已读过《金瓶梅》。可惜现存文献不能直接地满足这项需要。我们知道她八岁时念过《西游记》(《私语》)和《红楼梦》(《论写作》)——《忆胡适之》又说她十二三岁第一次读《红楼梦》——可是她始终没有记录初涉《金瓶梅》的年纪。《第一炉香》发表于一九四三年五月。曾经援引《金瓶梅》的四篇散文都发表于《第一炉香》之后:《论写作》(一九四四年四月)、《童年无忌》(一九四四年五月)、《自己的文章》(一九四四年七月)、《中国人的宗教》(一九四四年八月)。《自己的文章》说《连环套》受到《金瓶梅》的影响,《连环套》(一九四四年一至六月)也发表于《第一炉香》之后。不过那四篇散文以及《连环套》,都与《第一炉香》发表的日期相去不远,所以她实有可能在《第一炉香》之前就读过《金瓶梅》。但是基本上,我们只能根据那句“一切的泉源”的话,猜测她很小就涉猎《金瓶梅》。

虽然无法从作者自述或作品发表时序来咬定《第一炉香》之前她已赏阅《金瓶梅》,我们仍可以在两者的文本里辨明它们的牵扯。本文第二节不但呈现这项追本溯源的寻求,而且进一步为《第一炉香》最引人入胜的问题——为什么人会自愿从娼——提供一个文化脉络的、与前不同的解答。

如果本文第二节所举《金瓶梅》对《第一炉香》影响之例证可予采信,则后者自外于前者的部分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入乎其内只是沿袭与同意,出乎其外则是挣脱与自立。前文已提到张爱玲小说扬弃了《金瓶梅》的淫乱文字。本文第三节将进一步说明《第一炉香》避免了《金瓶梅》因果报应的罪与罚的观念,借由自觉能力来呈现自愿从娼的心理历程,添增了个人自我的重视。

本文第四节将进一步简要说明张爱玲小说方法与题旨的多样性,不限于《第一炉香》对《金瓶梅》的传承与超越。

2

《第一炉香》俯拾即是对《金瓶梅》的投射。我们先提三个次要的观察。其一,作者暗示过,葛薇龙在重复一项过往的人类经验。姑妈梁太太比拟为“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的“小型慈禧太后”,她的房子,“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葛薇龙在梁太太家住的房间里有个衣橱:

衣橱里黑沉沉的,丁香末子香得使人发晕。那里面还是悠久的过去的空气,温雅、幽闲、无所谓时间。

同类推荐
  • 听面包唱歌

    听面包唱歌

    收录了尤今20则在袅袅炊烟里完成的美食散文,与读者一起分享蕴藏在袅袅炊烟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让我们大家感受——烹饪,是艺术的创造、也是快乐的源泉。 尤今把书名定为《听面包唱歌》,是希望人人都能听到发自食物那宛如天籁的美妙声响,感受它、享受它;珍惜它、爱惜它。最重要的是,让这种圆融的幸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 爱在不言中

    爱在不言中

    本书内容有,《爱在不言中》、《爱他就爱他的家人》、《茶山的歌者》等。
  • 夏丐尊精品集

    夏丐尊精品集

    大师的魅力是永恒的。大师们的精品是性情的结晶,是思想的精髓,是语言的楷模,是文学的榜样。能窥得大师们的心路历程,得大师们行文结集之堂奥,以开我之心智,启我之文采,何乐不为?
  • 云岳诗选

    云岳诗选

    本书是作者的韵体诗作品集,作品有:拐杖吟、读《史记》随感、赞玄奘大师、读散文杂感、惦念、长征颂、咏松、庆澳门回归等。
  • 耕余遗穗

    耕余遗穗

    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的“千百年眼”、“海外生活”、“专题研究”、“校园走笔”等栏目刊载的文化小品、域外见闻、生活杂感等。这些随笔既包括王日根教授个人的治学从教之道,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评论。随笔以悠闲的心态,轻松的笔调漫谈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域外风情。文如心,这种静谧、恬淡的文风大致反映出王日根教授淡定的心境,淡泊的心志,淡雅的心智。
热门推荐
  • 魔法少女仙缘传

    魔法少女仙缘传

    是否天注定,让一位中二少女机缘误入名为“仙之境”的另一时空,以殷灵儿的身份,开启了一段宏伟征途。
  • 惊悚之夜

    惊悚之夜

    一个来自地狱的召唤,一个源自于恐怖电影中的杀人手段,一连串诡异蹊跷的杀人案件,都与三个人有紧密的关联,冤鬼索命午夜来电电梯命案惊现医院之中的鬼魂,想了解更多故事之中的玄奥吗?那么你还等什么快进入惊悚之夜,与主角一起进入惊悚世界之中吧!
  • 两个中学间的故事

    两个中学间的故事

    他和她从小就是青梅竹马,小学也是一个班。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他们分开了。。。
  • WhyLove

    WhyLove

    韩雪晴,台北人,酷爱看偶像剧,特别痴迷《公主小妹》,有的时候,人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就这样,韩雪晴在半晕半醒的状态下竟然来到了皇甫大院,当起了皇甫家二小姐——皇甫静,会与皇甫珊(小麦)、南风瑾、南风彩、南风璘、南风影等人演绎一出怎样的一出戏呢?
  • 芒芒一夏

    芒芒一夏

    夏又馨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喜欢上陆司扬的,那时的他,不会打篮球,不喜欢运动,喜爱扎在女生堆里,可她就是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他。而如今,站在眼前的这个人,帅气多金,人气爆棚,她却留给他一个背影......
  • 先婚后爱,甜妻太迷人

    先婚后爱,甜妻太迷人

    一场算计,她与未婚夫的叔叔春风一度,从此,他便对她纠缠不清。“小叔叔,我们有代沟,没法交流。”“代沟?”男人邪肆的将她囚禁在怀里,“今晚再深一点,负距离交流。”温暖脸红了,又黑了,“滚!”没有苏慕城之前,温暖是穷屌丝,只有被欺负的份。有了苏慕城后,温暖便多了一只神助攻,外加随叫随到的忠犬男。只是,“小叔叔,她们说我没用,只能靠你。”男人冷眸一扫,“解决你们,根本不用我家宝贝出手。”(此文是宠文宠文宠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只有更宠,没有最宠,前期包子君不会建群哦!想要联系包子的可以关注包子的新浪微博“包子有馅才好吃”)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修成正果:烈爱无转移

    修成正果:烈爱无转移

    四年前,异国他乡的相遇相知早已让他深陷爱恋,而她悄然失踪。四年后,一桩心理咨询生意,巧妙牵起他们的重逢,而她拒不承认。万人迷心理医生与爱慕虚荣的三星女明星之间,也许隔着万水千山,但他愿意付出所有去换一个修成正果的可能。是谁说过——丰盈的活着,就会得到命运的嘉奖。
  • 逝水随风

    逝水随风

    红尘碎,樱纱泪。转世轮回,为谁醉。红颜魅,笑倾城。戏说红尘泪。
  •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她们不懂得,他们亦不懂得。她为了母亲去训练自己,折磨自己,成为强者,复仇父亲,这是亲;她为了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美好的生活,宁愿缩进黑暗,这是爱;她为了他,忘记了自己的曾经,重新活在大家的面前,这是报;他为了儿时的约定,倾自己所有地去成功,这是任;他为了他曾经的温暖,放弃了目前所拥有的温暖,这是愧;他为了守护她纯真的笑意,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她,这是顾;他为了保护住她最后一丝的情,为她遮风且挡雨,在背后如影子般默默追随,这是意;三个女孩,四个男孩,问世间情为何物,在这一群少男少女的此生中,为你诠释……(简介太多.....没打完.....欲哭无泪,请看第一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