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日本首相,我会怎么做呢?——以下的内容已在2010年5月22日发表过了,我的第一个方案是,明示“退出核电”的方针。当然,我一定不会像菅直人先生(1946年生,第九十四任日本首相)在7月13日举行记者会那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一定会在内阁仔细考虑斟酌之后才发表意见。
现在核能发电的比例占了日本总发电量的30%,不过实际开工率不到三成。所以日本的整体电气使用量,如果能够减少15%至20%,就算没有核能发电,电力也不会不够。因此,我会迫切期望全体国民做到以下三点。
1.不论是个人或法人,和去年同一时期相比,电力使用量要减少20%。如果一年后无法达到这个数字,电费就提高50%。
2.家电厂商要在三年之内,把所有产品的使用电量砍掉三成。五年后,不符合这个条件的产品禁止贩卖。
3.导入“电力警报危机系统”,各个地域的电力使用率如果超过90%,电视、收音机、网络、手机就会发出警报。超过95%,就会发出“停止消费电力的命令”。
我会用以上这三点宣言“退出核电”。
现在,很多日本人都对将来惶惶不安。要消除这份不安,首先要让全国国民知道,纵使核电厂不运转也没有关系,只要结集国民整体的力量,日本就可以克服现在的国难(幸好这个方案的一部分,已经付诸实行了)。
接着,我会提出第二个方案“维持核电”。就算嘴巴说“退出核电”,日本还是有五十四座核电厂,并拥有世界最尖端的核能技术。不少国家都期待日本能够出口原子炉,而且经过这次事故,日本也学习了很多。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见解,或许还可以制造出更安全的原子炉。所以我会问全体国民:我们要像丧家之犬一样夹着尾巴废核,把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核能技术永远封印吗?核能发电是21世纪日本的基础产业,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选择继续维持?只要跨越现在的困难,日本是不是还有未来?大家真的要加入失败主义的行列吗?
那么,到底要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方案呢?花了半年时间讨论之后,最后决定通过国民投票做选择。
如果领导人直截了当推荐第二个方案,日本国民应该会选第一个方案吧。如果真是这样,我会乖乖服从。但是,有了前面我讲的那些逻辑,我认为第二个方案还是有可能雀屏中选。如果大家选的是第二个方案,我就会要求大家再加上第一个方案。也就是说,我会把两个方案好的部分组合在一起,来个“混合式”方案。所以我会向全国国民提议:“因为选了第二个方案而不执行第一个方案,就是智慧上的怠惰。一定要连第一个方案也一起做,这么一来,电力的使用上,也会出现游刃有余的空间,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日本建设成世界最先进的21世纪型省能源国家。”让日本转灾为福。
如果我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面对横亘眼前的各种问题,我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我将在第四章详细说明,像上述这个样子“先提出结论,以不强迫国民接受的方式,提示选项、找出疏漏”——就是现今政治家应该具备的重要功能。
行动力和交涉力:下一届的国家领导人该具备的“三个要件”
让台湾的马英九来当日本首相
2011年5月,我到台湾演讲的时候,有听众问我“马英九人气下滑,竞选连任出现了黄灯,您怎么看这种状况?”我指出台湾的经济从国民党的马英九上台之后,每年都有10%的增长率,这是很醒目的政绩,并说“如果台湾不要马英九,请把他和日本的首相做交换”。
这段话经过台湾媒体的报道还泛起涟漪,没想到2012年的选举,另外一位竞争对手,民进党(民主进步党)的蔡英文,搭我这句话的顺风车,幽了一默表示“到了2012年,会有一位更优秀的领导人登场”。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近年来日本的首相实在太不争气。没有统率力,一年不到就换一任首相,首相所说的话,真的是“轻如鸿毛(取自菅内阁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1942年生]的发言)”。
日本的政治人物欠缺领导能力的主因之一,就是媒体的水平不够高。只要出现了被看好的明星首相候选人,平面媒体或电子媒体跑政治线的“狗仔记者”就会紧迫盯人,埋伏在候选人的家门口、议员宿舍前、密谈的餐厅,进行“贴身采访”。但是这些“狗仔记者”采访的内容,并不是会影响国民生计的“政策”。
我曾经应前首相中曾根康弘(1918年生,第71至73任日本首相)和小渊惠三(1937—2000年,第80任日本首相)先生之请,提供有关经济、外交方面的建议。当时,记者如影随行地等在官邸外面缠着我进行采访,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真正关心“政策”的政治记者。这些政治记者只关心接下来谁和谁会在永田町日本国会,因为日本国会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永田町,所以用来影射日本国会和国会议员。联手合作、谁将握有政权等“政局”。
另外,被视为明日之星的政治人物,从被狗仔记者盯上之后,就开始成为工商业界人士、金融人士的座上佳宾。他们的成长会在这里画下休止符,或许这些政治人物以为在工商业界、金融业界架置人脉,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事实上,他们每天晚上忙着和工商业界的人士吃饭,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
或许这些人根本就错把和工商业界人士谈话当成了学习经济,像这种随意把时间交由别人打发的人,就算有潜在素质,也无法学习并掌握成为一国领导人的能力和知识。
但是,如果是在传媒会严格把关的台湾,政治人物就可以接受锻炼了。因为台湾的媒体会毫不留情地审查领导人,所以政治人物不但见识广,还会敏捷观察机会,并拥有领导能力。大多数的政治人物都会英文,会说日语的人也不在少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我在前面提过的马英九。身为外省人的他,被认为亲大陆拒日本。但是,这种评价在“三一一”大地震之后全然改观了。台湾捐给日本的赈灾金额超过了200亿日元,为全世界之最,大地震发生之后,马英九立即呼吁全民踊跃捐钱,并在募款活动的前四个钟头亲自通过电话接受民众的捐款。
只要自己判断是好的、是对的,就会贪得无厌地全都采纳,这就是马英九的优点。马英九甚至表示对我说的话很感兴趣,下次我去台湾的时候,他要把政府官员、军界高层都叫来听我说。这可以说是真正典型的领导能力吧!
另外,马英九还推动困难重重的三通(通商、通信、通航)、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取得中国大陆的大幅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台湾的经济地位。现在中国台湾每周有五百五十八个航班,直飞中国大陆三十七个都市。不只物资,连人的往来都有飞跃性成长,完全不同于前任领导人陈水扁的时代。
马英九的“行动力”“见识”以及“方向性”,是从未踏出冷战时代架构一步的日本政治人物所望尘莫及的。
欠缺交涉力和人才优劣差距悬殊问题
譬如,继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之后,现在集全世界目光所在的新兴国家组合“维他命”(VITAMIN,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土耳其、阿根廷、南非、墨西哥、伊朗、伊拉克、尼日利亚等国)。其中,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目标,都是在2025年之前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如果他们真的做到了,十五年后的日本,在世界排名就会落到第六名或第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