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上面的四段名言,流传最广的,当数第一段“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那是《史记》的《春申君列传》末,司马迁发感慨时引的老话。
春申君黄歇是楚国人,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早年作为楚顷襄王太子的老师,曾陪伴太子完,一起去秦国做人质,并机智地使太子在顷襄王病故前潜逃回国,继位成为考烈王。他自己则名正言顺地做了楚国的丞相,并受封春申君。
司马迁对春申君早年的这番作为,是大加赞赏的,谓之“何其智之明也”。但对他后半生办的事,则颇不以为然。
这又得从新上任的考烈王生不出儿子说起。
说是有个赵国人,名叫李园,带着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来到楚国,想当楚国的后宫娘娘。但听人说考烈王找了好多女人,依旧生不出儿子,就萌生了他念。正巧此时春申君提出来,想见见李家妹妹,李园也愿意,一来二去,这李妹妹就成了春申君的人,还有了身孕。
李园可真不是盏省油的灯,这时给妹妹出了个馊注意,让她劝春申君,乘外人不知其已怀孕,把她送给楚王。事情若成,则他春申君的儿子,就是未来的楚王了。
春申君一听,这主意不错,就一切照办。
楚王果然上钩,儿子果然生了,是为太子。李妹妹则被封为王后。而李园,也由此步入了楚国的高层。
春申君正在高兴着呢,没成想大麻烦已悄然而至:李园害怕他泄露天机,要杀了他。
这年楚考烈王病了,春申君门客中有一位名叫朱英的,劝春申君道:
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
“毋望”的意思,是原本并没料到,却自动前来。朱英说,最后所谓的“毋望之人”,就是我朱英;等楚王死了,我赶紧替你去杀了李园。
春申君自我感觉良好,竟不同意。
故事的结局,正如您所料。十七天后,楚考烈王死了,春申君被李园埋伏的刺客,砍下头颅,丢到了门外。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司马迁认为,这句俗语,正点出了春申君因拒绝朱英建议,而导致的悲剧下场。
事实上,不必说政坛上生死攸关的大决断,就是日常生活中,再小的事情,该决断时不作决断,麻烦,很快也就会找上你的。
顺便说一下,这句俗语在《史记》的《齐悼惠王世家》也出现过。当发兵包围齐王宫的齐国丞相召平,被中尉魏勃诓骗,反遭包围时,就叹息道:
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此语可能出自道家,仅见于此。究为道家何人所言,则已经不可考了。
原文
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7/2399)
今译
老话说:应当做决断的时候不做决断,结果反而遭到麻烦。
原文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8/2624)
今译
上天给予了却不拿,结果反而受到责难;时机来了却不行动,结果反而遭殃。
原文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卷六十八《商君列传》7/2229)
今译
犹豫不定的举止不会有好名声,犹豫不定的事情不会有好结果。
原文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8/2625)
今译
猛虎的犹豫不决,不如小蜜蜂的出以针刺;天上骏马的止步不前,不如劣等马的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勇士孟贲的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的坚持达到目标;即使有大舜和大禹那样的智慧,只是自我欣赏,而不说出来,也不如聋哑人的用手指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