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让大人抱的原因
宝宝刚学走路的时候,特喜欢自己走,现在学会走路了,就开始“偷懒”,不愿意自己走了。这是1~3岁宝宝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这跟婴幼儿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安全依恋期和宝宝体力不支有关,绝不是“偷懒”那么简单!
在婴幼儿的“安全依恋期”,孩子常常因为觉得外界不安全而出现胆小、焦虑、易暴躁、发怒等缺乏安全感的行为。而这时如果父母能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做到及时给予宝宝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感到温暖、安全及信任,就会为他塑造出自信、乐于探索的性格。
婴幼儿的身体各器官尚在发育过程中,体能是有限的,如果父母在0~6个月时忽略了对宝宝的潜能的训练和开发,其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已消失,再加上平时父母给予其锻炼的机会又少、每日的运动量也不够,所以,体能相对已弱化,稍有走动就觉得体力不支,累了自然就会寻求成人的支持。
尤其是出门在外和人多时,宝宝提出“抱抱”的要求则特别强烈。这里还有两个更主要的原因:
1.陌生的环境易让宝宝产生恐惧感。由于宝宝“海拔”低,又对环境和周围的人不熟悉,使其觉得无法把控身边事物,如迎面走来的大人的腿对宝宝是视觉的冲击,仿佛要撞击过来;还有特别的声音——包括人声、走路声、汽车声等,都会给孩子带来紧张感。关于这一点,我建议家长外出时,亲身体验体验——蹲下来抬头看看周围的人和物,就明白孩子害怕什么,就能感受到他为什么恐惧了。
2.安全依恋期对亲人的依恋需求。婴幼儿依恋情绪发展敏感期从6个月就开始了,这段时期家庭中的主要抚养人都可能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尤其是能行走自如以后,宝宝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从亲人的怀抱中——“心理安全岛”脱离出来了,于是,寻求亲人怀抱的安全感的意识便显得愈发强烈。
因此,在这段时期,亲人的怀抱就成了宝宝“心理安全岛”的源泉,而父母这时就要注意及时、适宜地为宝宝提供好源泉,用心地维护好宝宝的“心理安全岛”。
家长的应对方法
首先要做到及时给予。当宝宝提出要求时,及时回应并给予安全怀抱,如在人多无序的地方行走时,需要及时将宝宝抱起来;在人少有序的地方(搭乘电梯、排队)则及时蹲下,将宝宝拥在怀中,引导其观察周围有趣的事物。
其次要按时满足。宝宝提出了要抱的需求,我们及时给予了,可也不能一直抱着,成人累不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了适应陌生环境的机会,所以,在按时给予满足的同时,更需要植入关爱他人和建立时间概念的教育。“妈妈爱宝宝,宝宝也爱妈妈,对吧?哎呀,现在抱的时间长了,妈妈抱不动了,手臂累了!怎么办呢?”“妈妈抱五分钟,宝宝自己走五分钟吧!宝宝知道心疼妈妈了呢!亲亲!”
最后要用游戏适时地转移关注点。在合适的时候,还可以用游戏来吸引宝宝,把他对环境的恐惧转移到与亲人的互动上来,逐渐适应在陌生的环境中活动。比如,抱着宝宝玩《两只小手》的游戏,用惊奇的语气引导宝宝把手藏起来:“啊!宝宝的手呢?藏在哪里了?爸爸来找找……”而在玩《小脚丫》的游戏,说到“踏踏踏”时,我们可以跟宝宝说:“宝宝可千万别下来踏啊!踏得太大声了,蚂蚁听到了,都出来看呢!”这样,就激发了宝宝下来走的兴趣。然后,可以边走边让他找有没有蚂蚁跑出来,宝宝的关注点就被转移到跟我们的互动上,恐惧的情绪逐渐消失了。
还可以在人少的地方,跟宝宝来玩《妈妈快快追》的游戏,让宝宝在你追我赶的愉悦心情下,转移关注的焦点。
游戏41 妈妈快快追
走—走,妈妈拉着手,
跳—跳,妈妈拍手笑,
跑—跑,妈妈追不着,
飞—飞,妈妈快快追。
目标:
帮宝宝积累动词,增进亲子交流,让宝宝通过互动体验愉快的情绪。
黄老师教你做:
可以由一位家人抱着宝宝,跟妈妈互动;也可以当宝宝自己走路时,来跟他玩;“妈妈”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位跟宝宝玩游戏的家长,如跟爷爷玩时,就换成“走—走,爷爷拉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