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不能改,但是思路可以变。与其在晕头转向的“盲碌”中抓狂,不如静下心来,做做规划和安排,从而使自己有序、高效地处理事务;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守着工作,不如去寻找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事业;与其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失望叹息,不如坦然接受生活的瑕疵。学会变通,人生路才会一直畅通。
职场上,有的人很疑惑,他初出茅庐浑身是激情和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想一定要干好工作。做得很执着、很辛苦。应该说付出就会有一定的收获,然而,尽管他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不但没得到理想的结果,还错误百出,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公式:激情 蛮干=失败。工作中不动脑筋,一味地苦干、蛮干,看到一个问题,就急切地想找出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一旦这个办法行不通,又慌忙去想第二种办法、第三种办法……太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
《伊索寓言》有一篇题为《北风和太阳》的文章,里面讲了北风和太阳比赛,比谁先让行人脱下外衣。北风一个劲地吹,一次比一次厉害,但还是失败了,不但没能使行人脱掉衣服,反而使行人把衣服裹得更紧了。太阳将强烈的阳光照向人们,人们热得受不了了,把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了下来,最后太阳赢了。太阳对北风说:“做什么事,光靠力气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方法。”
埋头苦干确实是很好的做事态度。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花上大量的时间,事情自然就会解决,不然,前人就不会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告诫。因此,我们在做每件事之前应该先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忙碌地乱下手。
有一位知名的物理学教授睡到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的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他来到实验室里,看到自己的一名学生正在实验台前忙碌着。教授关心地问道:“怎么这么晚还没休息?你现在做实验,白天都做些什么了呢?”学生回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啊。”教授稍微停顿了一下,说:“勤奋固然很好,但令我好奇的是,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做实验上,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这位自以为好学不倦的学生,用了所有的心力在实验上,却忽略了思考才是学习的根本,实验的目的只是帮助思考而已,结果本末倒置。
一般来说,做事前,总要有个思考的过程,想得清楚,才能做得清楚。没有想的过程,做事时,难免会手忙脚乱。做事想都不想,马上匆忙去做,常常会把事情做得糟糕。这时候为了改变这状况,事情就必须重新做,结果就付出了双倍的时间,事情还不见得比原来的好。这位学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不思考就去做,只会越做越错。而做事之前先思考,往往能让你的事情做得更加顺利和圆满。因为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能把事情的轻重缓急分出来,把事情的先后次序分出来,然后才去实施,往往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做事之前不动脑筋,只是一味地蛮干,虽然浪费了很多力气,最后却常常事倍功半。
因此,职场上我们不能只想着一定要干好工作,还要思考怎样才能干好工作。惠普前首席知识官高建华曾深有感触地说:“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不提倡员工们整天努力拼命地工作,而是提倡员工们聪明地工作,希望员工们能在工作中开动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跳出充满激情的“蛮干”,勤于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多向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请教,多和朋友一起共同探讨问题,多问几个“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换种方式去思考,跳出框架的束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并且,我们应尝试着用科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考怎样让自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自我解放”,把自己从体力型的勤杂工还原成人们的“爱巢工程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收获。这种工作方式使人得以享受工作中无尽的乐趣。
百年哈佛有句大家熟悉的谚语:“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思考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考的行动是盲目的,往往导致失败。学会在做事之前先思考吧,经过周密考虑后再采取行动,你才能将事情又好又快地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