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衣服在衣柜中放了几十年后,到了张爱玲身上,仍然光彩照人。张爱玲有篇文章中提到她穿着外曾祖母的衣服出去到外面,总有人问她是在哪里定制的,是否今年流行这种款式和面料。
可见时尚和潮流这东西,虽然很多人喜欢追寻,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它们出自哪里。
记得读中学时每年冬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围着操场晨跑,全校一千多个学生,黑乎乎的一片,蔚为壮观。照例每个班级会有一个领跑者。刚开始跑动时,大前都看着领跑者。但是每个人跑的速度不一样,慢慢队伍就乱了,有人跑到外围去了,有人在操场中央乱蹿,甚至有跑到别处逃离晨跑的。中间乱状,我想和现代的所谓时尚潮流差不多吧,就是那种让人找不到北的感觉。
有人说应该提倡时尚,因为在它里面更多地包含着个性和自由。可是仔细看看所谓的时尚,我除了看到跟风,并没有发现那种所谓的个性。除了种种似是而非的张扬外,大多数的时尚和内心的个性及自由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当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还没有成为一种公众意识的时候,时尚界曾经很流行皮草服饰。即便到了今天,皮草也依然是很多人的爱好。从大量的仿制皮草的流行,就可以看得出来。时尚其实主要是以追求奢华和享受为目的的。
有钱人依靠他们的财富来享受,然后一群向往有钱生活的穷人跟在后面追赶,这大概就是时尚的起因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时尚这东西,是可以让人不顾肚子饿,甚至陪上性命去追寻的。
有些事情,如果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做,视为时尚,当大家都去做时,就有可能变成老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流行的表示胜利的“V”字形手势,由于形式简单明了,很快从欧洲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地。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十分喜爱这个手势,在几个有纪念意义的场合他摆出的这个手势甚至成为经典。当这个手势到美国后,妇女们的胸针也纷纷成了“V”字形。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V”字形手势进入了中国,成为了很多人照相时喜爱的造型。但是就如所有流行的东西一样,跟风的人多了,时尚就变成了老土。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徐铮对着照相时爱摆“V”字形手势的王宝强说:“世界上最老土的事就是照相时摆出剪刀手。”
扮酷吗?也许很快你就会发现,“COOL”早就过时了。又开始被“萌”来取代。但是当你试着扮可爱时,你会发现,只要你照相时一嘟着嘴,就会有人表情奇怪地看着你,好像询问你是不是吃错了药。
流行如此多变,不管你怎样努力,时尚是那种你根本弄不清是什么的东西。如果你要流行也没关系,但是前提是你是时尚大师,时尚是出自你的创造,否则,跟在别人后面,你就不可避免会被人称为老土。
流行的东西常常有个时效性,如果你跟着流行走,常常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会被淘汰了。很多人追求流行,一半是跟风,另一半是因为不自信。有谁听说过比尔·盖茨会向人打听今年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手提电脑?有句话说得好,除了比尔·盖茨,别的人提再好的笔记本上街都会被人当作老土。而比尔·盖茨即使拿个饭盒,也会让人视为电子新概念。
正因为流行有了这些盲目性和容易过时,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好是不要过分追求时尚。
只要你高兴,用什么不可以?远离时尚,做个自由自在的自己。
承诺没那么简单
一个小男孩对他的爸爸说:爸爸,等我长大了,要给你盖好高好高的楼,让你和妈妈住在里面。
若干年后,他的爸爸也许早就忘记了孩子说过的话,曾经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也为人父,当然,和很多孩子小时候许下的诺言一样,他并没能够为他的父亲盖上很高很高的楼。有一天,他的孩子也对他说:爸爸,等我长大了,我要为你和妈妈盖很高很高的楼。
这时候,曾经的小男孩在心中暗笑,少来了,你玩的这招你老爸若干年前就用过了。
孩子的承诺能给大人带来最好的安慰,但是成年人之间的承诺却常常会带来彼此间的隔阂。我们大家都有过承诺了做不到的时候,也遇到别人给自己承诺却不能实现的时候。这样的结果常常是:我们慢慢地变得开始不相信任何人,慢慢地也没有任何人相信我们。
承诺通常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最后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只是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如果有人经常把“我保证”、“请相信我”这类话挂在嘴边,你听他说话时就要费几分踌躇了:这人是不是个经常失信的人呢?
少给承诺,因为承诺了就得做到,如果你一直承诺,最后这些诺言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承诺意味着你将负上一份责任,承诺过后,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守信,坚守你的承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也不放弃;另一种是忘记你的承诺,让它随风而去。
第一种情形太艰难。每当恨不得放弃时,你会想当初不如不承诺,现在也就不会有这样多的心理负担。与其说你是为了所承诺的事情而累,不如说你是累在心里。有了一份承诺,心中便多了一份重量。
第二种情况好像很简单,你只要忘记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就可以。但是事情并不会这样容易,只要你承诺了,总会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世上有一类人,他们专们拿着各种帽子准备戴到别人头上。如果你承诺了,后来又放弃,马上就会有人说你是“背信弃义”。为了一次小小的承诺,而付出不道德的恶名,值得吗?
我们那时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好像是苏联的某位作家写的,文章名字叫《誓言》。文章的大致内容是:作家去散步,发现有个小孩站在公园的一个小屋门前一动不动,询问之下得知这小孩和别的大孩子玩打仗游戏,大孩子让他做哨兵,看守军火库,并让他发誓没有命令绝不离开。夜深了,公园已经要关门了,那些大孩子也许早就回家吃过晚饭睡觉了。可是这小孩子坚持不肯离开,因为他曾经立过誓。最后这位作家去外面找了位上尉,一位真正的军官来命令这位哨兵回去休息。接到军官命令的小孩子高兴地向上尉敬礼后离开了,留下作家在那里深深地感慨。
这只是一个游戏,游戏中的别的角色都早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而这孩子却为了游戏中的誓言留下了。不肯回家吃饭,不肯回家睡觉,只是为了个游戏。我们无法考证这个故事有多少的真实性,如果在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想多半这孩子会让父母大骂一顿。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故事中的小孩子没有遇到这位作者找来一位军官命令他离开,那么这个小孩会不会放弃自己的誓言呢?
每次承诺其实都伴随着责任和心理的负担,承诺过多,失信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
不承诺,并不是说要对什么都不负责任,而是说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世界上不乏到处许诺的人,守信的人却很少。所以才有了“望穿秋水”这个词,等待中,一半是信任,一半是怀疑。
不管是许下承诺,还是对别人承诺的一份信任,同样需要很大的勇气。
恋人之间的承诺是最多的。从生死相依、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到沧海桑田爱你一万年,每一个誓言都可以让人感动到流泪。但是恋人之间的誓言也常常是最靠不住的,大多数的海誓山盟最后都随风而逝。
承诺不难,但是守住承诺很难。承诺而不能实现带来的心理负担会让人感觉到很大的一份压力。
有人说,我承诺时所说的话是出自真心,只是过后时过境迁,事情完全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不是我不守诺言,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既然明知世界变化太快,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承诺?
这个世界不是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不是你付出了就一定能够拥有。
不承诺,也就不用担负着承诺的负担前行。世界会变,你我也会变,大家都是会变化的,为什么要让今天的承诺来禁锢明天的自己呢。
不承诺,我们就不用怀疑一切。
一对恋人在一起,其中一个问:“你爱我吗?”回答:“爱!”又问:“永远吗?”回答:“我爱你时是真的爱,在这一刻,你我近在咫尺,我能真实地感受到你。但是,我不敢说这份爱能永远,那太奢侈了。”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承诺也不能。不承诺,才能够活得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