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24300000022

第22章 安静写作(4)

非亚的“自行车”,一辆好车子

非亚的“自行车”是一辆好车子。我这么写的时候,广西先锋诗人非亚主编的民间诗歌刊物《自行车》已经度过了十三年的时光,对于一个人,十三岁,那正是青春年少的好时光,而对于《自行车》这本民间诗歌刊物而言,已经可以足够它在中国诗坛上称老了。《自行车》是一本老牌的民间诗刊,这话一点没错。我第一次接到非亚从广西寄来的《自行车》时,我觉得它土极了,简单的白色封皮,在刊物的扉页上总是不忘打上“内部交流”几个字,非常自觉地把自己定位在“民刊”的位置上,一点儿也没有要和印刷精美的国内公开发行的诗歌刊物比个高低的意思。但就这样一本装帧简单的《自行车》很好地成为了“自行车”这个广西诗歌群体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地。如今,流派和主义对于中国诗坛来讲似乎成为诗人们所漠不关心和提不起精神的事,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子,极力地把自己的作品和观点推销出去的喧哗和躁动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远去,非亚说“没有一辆自行车会是相同的”(非亚《独立艺术家》)时候,我看见了众多的诗歌“自行者”走了过来,聚集在“自行车”这个群体周围。很显然,作为一个群体的召集者和民间诗刊的主办者,非亚并没有要把“自行车”当做一个狭隘的灌输自己艺术观点和口号的领地,相反,非亚和他的同行者们组织的只不过是一个自由的诗歌艺术沙龙,属于每一个愿意“自行”的艺术创造者的沙龙。

“自行就是独立,独立意味着自由,自由意味着写作的解放,解放是人类的第一要求和最高意境。”(非亚《独立艺术家》)--话虽这样说,作为一本诗歌艺术沙龙式的刊物,因为有召唤,有聚集,有交谈也有交锋,《自行车》诗刊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倾向性,并且这种倾向在今天看来愈加地旗帜鲜明,众多的“自行者”们不自觉地在靠拢,在靠近同一条路线上前行。《自行车》是先有了“车子”,然后慢慢地有了自己的倾向和创作要点,这给人感觉像是钻头在钻墙,在墙没有穿透之前,钻头一直不吭声,使着暗劲,在墙体猝然穿透之时才让人感到震惊。比起那些还没有多少创作实践和成熟作品就贸然地打着各种空洞的旗帜和口号的诗歌刊物,《自行车》很显然有一种钝力,一直使用了十三年的钝力。没有什么比真实的作品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非亚和他的“自行者”们以他们生活味浓郁的诗歌作品渗透并影响了每一个参加“自行”的诗歌创作者。同美国的一些优秀的诗歌刊物的主编一样,《自行车》的几个主要创办人都应算得上是诗歌道路上的前行者,如果自己拿不出优秀的作品,我们能相信这样编出来的刊物是可靠和可信的吗?非亚以他大量的注重诗歌技巧和关注生活的现代派诗作理所应当地成为《自行车》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

我们随便翻读一本《自行车》都可以感受到迎面扑来的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写作是一种可以令写作者感到枯竭的唯一劳动,而非亚意识到“现实犹如肥料和雨水,会不自觉地灌输一些东西,使曾经被切割的东西,犹如韭菜般重新生长……”(非亚《现实的通道》),没有“现实”,技巧是空洞的,毫无用处的。当非亚给我寄来他的自印诗集《青年时光》时,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随便看看非亚这本没有任何书号的小册子里的诗歌标题吧:《日光的交叉》,《冲凉房之歌》,《灰色衣服》,《江南路,我看见一个长发青年在单杠上抽烟》,《我的抽屉》,《我有一个朋友死了》,《爸爸回到了我们身边》,《7月31日和黄彬李书锋以及小徐在街边小饮谈到死亡》,《单人房间》,《老年公寓:献给我晚年的生活》……我认为非亚的诗歌有些像西方绘画的超级现实主义,他不是简单地把“生活”和“现实”的片段拿来,而是再加工和处理,精细地别有用意地加工和处理,当然是用诗歌的语言,这一点非亚很清醒:“我觉得仅仅只是知道了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够的,来自现实和生活唤起灵感的东西,仍然需要艺术的再现和表现,以便将现实以一种新的方式固定下来,或者说,重新塑造一种新的现实。”(非亚《现实的通道》)非亚的诗歌,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生活现实”:

有一间工厂在郊区

其中一个车间

特别大也特别陈旧

有几盏灯

悬挂着

强烈地把灯光

投到粉刷脱落的墙壁

我从长满野草的小路过来

推开一扇门进去

一个人站到中间

地面随即

留下一摊我萎缩成一团的影子

在非亚的这首《有电灯的工厂》里,非亚制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让人感到非常陌生和惶恐不安的工厂车间,从技术上来看,这首诗歌的语言就像一把裁纸的折刀,裁剪着这些句子和短语,不说出,只客观地呈现场景。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的诗人非亚所创作的诗歌自然而然地打上了“建筑设计”的印记,诗歌的技巧从来就是一个不朽的话题,现代派诗歌比任何时期的诗歌都更加关注诗歌技巧和外在的形式,非亚认为:“在现实和语言的两翼之间,诗歌其实仍然是需要预先设计的”(非亚《现实的通道》),强烈的形式感和令人震惊的生活现实的偶然结合,使非亚写出了类似《臃肿》这样一批令人震撼的现代派诗歌。如果问诗歌是什么?非亚的回答也一定是非亚式的,带着生活的硬度的:“这些往日从我笔下跳跃而出的诗歌,此刻像凌乱的砖头,堆积在我窗口下。”(非亚《〈青年时光〉后记》)

新艺术和新诗歌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我想归根结底都应该回到艺术的精神上来,诗艺在如今很多以“拯救”和“责任”“感动”和“神性”为沉重的肉身负载来写作的诗人那里已经死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我读到《新艺术的震撼》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艺术创造的粗粝和真实,那个由一个叫梅里特·奥本海姆的女人制作出来的《毛皮覆盖的茶杯、碟和匙》震撼了我,我被一种“痉挛性的美”击中,这也是我下定决心写“一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琐事”的渊源。写作者应当自始至终和自己作对,不断地反对自己,厌倦自己,推翻自己。在《自行车》中,我同样读到令人身体战栗和不能自持的诗歌是罗池翻译的老垮掉派诗人格雷戈里·柯索的诗歌,读他的长诗《结婚》和《炸弹》我获取的是一个男人射精般的快感。

《自行车》创刊于中国诗歌民刊发展和壮大的黄金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真是民刊的黄金年代。在安庆,我和余怒分别自印了自己的诗歌作品集《重金属》和《混沌》,以地下小报的形式,但我们也敢信心十足地将它们摆放在本城的书店里推销,那是真正铅字印刷的小报,有一股好闻的油墨香。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收到了近百种中国诗歌民刊和民报,它们就好比一辆辆冲气十足的单车在窄巷里闯荡。真正的好诗在民间,它让我在迷茫和苦闷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看到一点荧光,我至今收藏的民刊除了非亚的《自行车》,还有《倾向》《他们》《新诗季刊》《混凝土诗刊》《窗外》等。我至今能够一口气背诵出发表在《窗外》--这本天津的打印诗刊上的李伟的诗歌《我要到对面的马路上去》。这些发表在有些寒酸的民间刊报上的诗歌,它们是真正值得传唱和诵读的民间歌谣。

非亚在广西南宁,身边聚集着一批“自行者”们,而我居住在长江北岸的小城安庆,我们写诗都已有二十年,正像非亚在《青年时光》的后记中所说的,岁月的流逝伴随着诗歌一起贯穿了我们的生命。当我决定为《自行车》写些什么的时候,我想这不仅仅出自我和非亚以及围拢在“自行车”周围的那批“自行者”们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到诗歌以及由诗歌所带来的人和生活已经狠狠地攫住了我,我们都是诗歌和诗歌生活做成的混凝土。

谈旧作

对于我来说,修改旧作一直是一件烦恼的事,有时候,一首旧作就像往事一样不堪回首。作为写作者,我们所进行的实际上是一种直觉中的写作,并在写作中体验着那种直觉的快乐。有时我想,修改旧作是对于当时写作状态的一种质疑和纠偏,是对于写作过程中那种“头脑发热”冲动的重新审视。对于写作,罗兰·巴特认为:“写作是为了让他人喜欢。”而在我,写作是为了获得写作的那种体验,正如吸烟者吸烟是为了获取吸烟的快感。写作的确给写作者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写作的体验,眩晕和幻觉,但,当一切冷却下来,当最初的灵感化为一个自在的文本,我们必须去重新面对和旁读它--旧作。写作者面对自己的作品,必须旁读,在一边冷眼观察,仿佛以前--写作时--什么也没干什么也没做。问题往往是在旁读时发现的,旁读时的冷静状态使写作者可以安静下来,不带情感地面对旧作。

有些旧作令我们无地自容,还有些旧作令我们吃惊。我经常感到一首旧作已经不再是“我”的,它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言说状态,拒绝作者对它说:这是我的。我们几乎是在一边撕毁旧作,一边进行着写作的。我们对旧作的不满,不是对于写作时的体验的不满,而是对于无法产生旁读时的愉悦的不满。在痛苦中修改旧作,而旧作是否也感受到那种伤筋动骨的痛苦?

但也有些写作者把修改旧作看成是重新写作的开始。有这样的作家,他可以将一篇旧作翻写成新作或伟大的作品,普鲁斯特正是从他的《驳圣伯夫》获得了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巨大冲动,并且后者淹没了前者。

应该有一种关于重写旧作的写作体验。这种体验是掺杂着旧作体验的体验。我们可以凭借着激情和冲动,一泻千里,滔滔万言,但我们的写作是考虑了语言自身的诉求了吗?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自述的同时也让语言诉说?在旧作中,我们为自己的自私而羞愧,那是一种急于表露心迹和个人秘密的自私,它们挤压着语言,使语言的言说疲惫。我们面对旧作,感受到的是一种容器的状态,每一件作品都是容器,而海德格尔说,关于一件容器的描述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对于一件旧作的描述也是无止境的。旧作在时光中慢慢冷却,像一件遥远年代的冷兵器,有待于我们拂去灰尘和斑斑锈迹。

伟大的艾略特将他那首摧枯拉朽的《荒原》献给艾兹拉·庞德,他在诗集的扉页中写道:“献给艾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正是这位卓越的匠人对这首诗进行了可怕的修改,他删去了原诗中一半还要多的篇幅,那些芜杂的诗句永远地脱离了原作,就像离开家乡的游子,只能在自身的残骸里独自呻吟。我们有时并不能看清自己的作品,我们孤芳自赏的部分有可能是读者厌倦的部分。我们看不清作品本身。不仅仅需要旁读,更需要他读。他读可以使语言呈现出自身的气质和个性。

已经很少有人再去议论西川的那首《体验》了,它是旧作中的旧作了。但它仍旧站在铁路桥下,让我们和它一起聆听着桥上轰隆隆的火车开过的声音:“火车轰隆隆地从铁路桥上开过来/我走到桥下。我感到桥身在战栗//因为这里是郊区,并且是在子夜/我想除了我,不会再有什么人/打算从这桥下穿过。”(西川《体验》)这首诗歌制造了“一座桥”和永远不可磨灭的“火车的轰隆声”,这是一首为了让我们听到火车的轰隆声和感受到子夜的郊区桥下的那种孤独的诗歌。它告诉我们,旧作没有死,旧作就在那里,它仍然可以使每一个接近它的人感到一阵阵“战栗”。

告别青春期的写作,告别浮躁的抒情和矫揉造作的写作。那些早年盼望出名的欲望远去了,以及那些渴求发表的焦虑,现在,我写作,只是为了我自己写作,为了我自己的作品写作,为了能引起阅读者的愉悦而写作。将自己深深地沉浸在写作中,为了我的回忆和内心的情感而写作,并且让这写作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我的旧作中,不乏一些模仿之作,不乏一些令人羞耻的无病呻吟之作,以及虚伪的、故弄玄虚的、假冒崇高之作。让我埋葬这些旧作,然后没有任何焦虑和阴影地开始我崭新的写作,为了一些能自由呼吸的作品的写作,为了能比我活得更长久的写作。

在临终前,卡夫卡要求他的好友马克思·布罗德将他的所有文字付之一炬,卡夫卡的这种愿望体现了卡夫卡的写作动机。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私人的写作,这种写作强调了写作者个人的感受,这种写作的“用处”主要是为写作者服务的,是为了写作者而写作的。但越是强调个人的,越是属于群体的。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孤独的影子。卡夫卡的遗嘱被背叛了,死者不再说话。我们无须感谢马克思·布罗德,因为任何强大的作品都是不会遵从个人的意志的,它们自有站在这个世界面前的力量和勇气。每个人都想不朽,写作正是我们通往不朽的密径之一。

必须在写作的惯性中停止下来。写作的惯性正是那种可以使一个写作者成为复印机的助推力。剽窃和抄袭他人的作品是可耻的,而大量复制自己的作品难道不是应该谴责的吗?烧掉那些复制自己的旧作,在写作的厌倦中抽出身体来。去重新打量写作自身,接受那些新的刺激。

同类推荐
  •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有些人似乎什么都不必做,好运气就会伴随终生。而有些人卖艺的时候必须专心卖艺,才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越发有底气。这本书记录着这样一些人:一个不需要照顾,女汉子性格的白领;执着并拧巴的女推销员;死心眼的BJ男和他的十个姑娘;长得好看的拉面师傅;乐此不疲的“喜当爹”……看着他们的故事,你会想:有些好运气,还没有来找你,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来了,只是为了让你多走一些路,再遇到属于自己的甜。
  • 悠悠我心

    悠悠我心

    本书收录了作者数十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主要辑录了作者从事新闻出版行业以来的诗歌、散文、小小说、文艺评论、新闻作品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和感悟,宁夏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等。
  • 林间拾韵

    林间拾韵

    本书收录作者2006年以来所创作的古典诗词近400首。从内容看,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思想深刻。从形式上看,体裁多样,手法得当,语言精美,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看,意境深远,风格自然。
  •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

    《时间背后的河流》收录了叶延滨最重要短诗作品,主要包括《干妈》、《环行公路的圆和古城的直线》、《囚徒与白鸽》、《寺中扫帚声》、《蜜月箴言》、《时间到了》、《最后的年轮》、《现代生态学》、《月族》、《石碑与青藤》、《一个人在城外》等百余首,供文学爱好者欣赏。
  • 随园诗话(第一卷)

    随园诗话(第一卷)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热门推荐
  • 恶妃当道,皇上请接招

    恶妃当道,皇上请接招

    新承国大将纪贤的千金纪衣,入宫为妃三月不到,以懒、彪悍、好色扬名帝都城。要说后宫衣妃娘娘有多“恶”,顷云殿的人最有发言权!顷云殿宫女:娘娘好色,尤其,好美色…顷云殿侍卫:娘娘打起人来,那叫一个彪悍…顷云殿老奴:娘娘的懒,老奴不忍形容…纪衣无语,她不就是想享受一下生活吗?怎么就会被人误会到这个地步呢?不过这都不重要,当今皇上都任她胡作非为,她还介意什么呢?然而,某日,“娘娘,听说皇上要纳新妃……”,“嗯,代我祝他们新婚快乐。”“不过,新妃性别…男……”,“靠,真当老娘是死的——”
  • 抗日英雄赵一曼

    抗日英雄赵一曼

    《抗日英雄赵一曼》作者:罗鸣贺丹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诞辰110周年。赵一曼,在宜宾可谓家喻户晓,在东北可谓人人敬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知道这位东方女性,中国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该书穿越了110年时空,讲述她31年的青春岁月、人生传奇、抗日杀敌、铁血疆场,特别是她面对日本鬼子的酷刑逼供、博弈还击、心身如钢、宁死不屈,英勇献身的感天动地的故事……
  • 扑流萤

    扑流萤

    《扑流萤》群号:58979669一场旅游风波,将云萱卷入几百年前的清朝.暖婆是谁?她与清朝有何渊源?她究竟是为何选中云萱?又为何要交给云萱那卷答案?云萱回到清朝又肩负着怎样的任务和使命?那玉佩又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出现在古今两代?它是穿越时空的钥匙吗?云萱究竟还能不能回到现代?来到清朝的云萱又该怎样生活?没有洗刷用品的日子又该怎么过?面对宫廷斗争,云萱究竟该何去何从?她能否做到置身事外呢?胤禟说:“不要叫我放弃你,我做不到,除非我死。”胤祥说:“对不起,我不可能不爱你,如果你不爱我,那就让我来爱你吧!”胤祯说:“得不到你的爱,我没有能力灭江山,但我有能力毁灭你!”胤禛说:“我也许会因江山而误你,但我也有可能会因你而误江山。”究竟谁是云萱的真命天子?胤禟?胤祥?胤祯?还是胤禛?康熙说:“也许我看得透任何人,但我终究看不透你。”暖婆说:“正因为你的命没有定数,所以……”明稀说:“我人生最大的意外,就是遇见你!”迷蝶说:“你一直以为你置身事外,其实,你早已被卷入其中了。不,应该说,是你早已将我们卷入当中,因为你是风暴中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说出这番话?一切谜底竟在<扑流萤>
  • 名门蜜婚:大牌老公别使坏

    名门蜜婚:大牌老公别使坏

    他宠她,宠到骨子里。他惯她,惯到无法无天。陆衍琛喜欢凉沐,全世界都知道。凉沐不爱他,他容得下,凉沐不让他碰,他容得下。他唯一容不下的就是凉沐的眼中始终没有他。他说,“宝贝,你面前的这个男人,会做饭,会赚钱,会对你好,会宠着你……”她说,“我早已失去爱人的勇气!”凉沐这辈子最痛恨的就是陆家人,陆衍琛的养女占了她的男友,陆衍琛就直接占了她的身。现在居然想要占她的心……
  • 末日之铁血特种兵

    末日之铁血特种兵

    病毒爆发,是自然发生?还是人为操控?末世来临,是苟且偷安?还是征战不屈?作为华夏龙组的队长,林浩不屈不挠,带领龙组成员,历经磨难,为重振华夏辉煌历史地位,刹丧尸,屠异类,斩强敌,破阴谋,最终站在世界顶端的终归还是华夏的强者。当然,做为末世的美女,那肯定是异常的野性和火辣的!而林浩的强势崛起,必将成为美人们争锋相夺的最终目标。
  • 狂主

    狂主

    浩瀚无际的苍穹,玄奥迷离的命运。下凡应劫的神将,谱写着一曲华丽的玄幻战歌。一腔热血挥洒天下,无上狂主叱咤乾坤!风云动乱,魔将临世,单薄肩膀扛起天地命运,奈何回头时,身旁红颜却已化为云烟。何处寻壮志天下?何时能傲视乾坤?何人能与我共舞风云,奏一曲宿命鸳鸯?随吾踏天行,风骚独领!......
  • tfboys之爱就别放手

    tfboys之爱就别放手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三个男主角则是tfboys,那四个女主角就保密啦!
  • 当我走进英雄联盟

    当我走进英雄联盟

    一个凡人跨界进入瓦罗兰大陆的传奇经历与爱恨情仇
  • 不要放手说离开

    不要放手说离开

    爱情,有太多的附带条件,金钱,地位,相貌,家世。。。而她,只想要一份简单的爱恋,和大家的祝福,当这一切无法得到时,她选择了放手,离开。而他,却不愿放手,他对她说:“不要放手说离开,如果,你是爱我的话。”。。。
  • 琉璃惊变

    琉璃惊变

    她本乃风月楼誉满四国之花魁,厌倦杀戮,只愿偏安一隅,得一袭岁月静好却被一枚传说中不为人所知的琉璃玉,与他情爱纠葛卷入天下纷争皇权,地位,金山,美人,何不引人悸动!繁华落幕,又将归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