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课堂上,了解学生输出反馈信息的渠道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输出反馈信息,教师要高度关注,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口答、看学生的板演、批阅学生的作业,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善于察言观色,运用多种手段,随时获取学生从表情、神态等方面发出的反馈信息。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1.反馈虽然是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为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但反馈的实质还在学生本身。
2.通过教师对学生反应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明确的认识,使正确的认识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
3.教师要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答问、讨论、板演等当堂给予正确的答案和评价;让学生及早地知道作业及考试结果,以便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控。
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善于观察,善于协调,善于交流
1.把反馈的理论用于指导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2.教师要不断地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让这些信息作用于学生头脑引起学生的反应;学生要不断地把教师输入的这些信启、再以不同的方式输出,让这些信息重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
3.反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观察,有“学生观”,有知人之明。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鉴赏家”,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4.反馈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保持谐调,有“灵敏度”,有“自知之明”。教学上的谐调,就是保持教与学、讲与练的和谐、平衡。
反馈要有效
反馈有有效与无效、有益与无益之分。教师要尽最大努力避免无效、无益的反馈,这要求教师做到:
1.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在性格、认知上的特点,尊重学生,多对他们进行鼓励,避免在反馈中使用有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言辞和行为。只有建立在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基础上的反馈信息,才能充分、有效地被学生接收。
2.对学生的反馈要有一定的层次,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反馈信息。
3.要注意排除无关或消极信息的干扰,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与假象,能了解教师的真实用意。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矫正和强化
1.教师在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后,不仅要对反馈信息进行辨别分析,而且还必须对学生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反应进行矫正,对符合教学要求的良好反应进行强化。
2.矫正的目的是使学生改变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强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某一行为的变化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或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巩固学习成果。
8.学校集体备课制度
1、备好课是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之一。因此,不论是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任教不久的新老师,都要认真备课。
2、坚持同年级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在中心教研组组长的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或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备课的主要任务有:
(1)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钻研教材,确定学期各单元训练的重、难点。
(2)分析本年级学生学习特点。
(3)统一调整教学进度。
(4)安排本年级教学活动。
3、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在每个单元教学进行之前的备课,从整体出发,突出重、难点,并拟出授课计划。
(1)领会本单元编排目的与意图,确定单元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2)找出重、难点,确定主次。
(3)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考虑本单元应培养学生具有哪些能力和发展哪些智力。
(4)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4、备课的要求:教学内容超前备;时间固定周周备;单元过关精简备;学生学法分析备;课后反思仔细备;问题出现天天备。
5、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间不准迟到、早退,有时不能参加者应是先请假。
9.课堂教学研究制度
1、健全机构。学校按学科性质分别成立语文科、数学科、艺体教研组各一个。语、数科教研组设组长3名,艺体教研组各设组长1名。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期未进行总结。
2、领导带头。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正、副主任按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分管各自的教研活动,并做到“四带头”,即带头学习教育理论,带头上好优质课,带头开好教学专题讲座,带头总结教学经验。
3、制定计划。各教研组长每学期初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重点组织本组教师讨论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培优补差计划,期末制定复习计划。
4、活动内容。学习大纲,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教材,改进教法,研究备、教、辅、改、考、析、评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举行教研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公开教学研究活动。以便摸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各项活动及时总结和交流。
5、活动时间。每周星期二下午为各教研组活动时间(特殊情况例外)。
6、活动要求。
①教研活动必须做到“五有”,即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有记录。
②每个教师严格按学校规定数量互相听课,并做好记录。
③每个教师根据学校总体研究专题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
④每位教师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即读一本教育著作或且教学刊物;上一堂示范课;交一份优秀教案;写一篇学科论文;写一篇教后感或教学心得笔记。
⑤教研活动必须按时参加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席,教研活动时间不得做其它事情。
7、课题立项。各教研组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施,及时检查、总结。
8、积极参与。凡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活动,各教研组要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并力争在活动中出成果。
10.课堂教学评估工作方法
课堂教学评估的功能与作用
1.信息反馈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节教与学的活动,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
2.鉴别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便于对教师考察与鉴别,并实事求是地、公平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准确的判断。
3.导向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指标体系及其含义是根据教育原则、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等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科学的判定。
4.激励功能
科学的、公正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钻研大纲、教材,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适度紧张状态,达到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目的。
确定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大纲、教材、教学目标要求来确定,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来确定。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实践。科学性原则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则和教学原则,同时评价指标的权值分配要科学并切合实际,评价的手段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结论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且具有可比性。
3.整体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质量效果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如果过分地强调某一因素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失去平衡,这是不公平的。
4.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用一致的标准。坚持一致性原则是由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有利于构造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5.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建立指标体系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这些目标要求重点突出,标准适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6.指导性原则
要求对评价对象的行为做出判定,从而使被评价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案中对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过程中对上述目标的体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价值判断。
2.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由书面文字加工后,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导”的形式的创造性的教育行为。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处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布局,知识系统的构建与施教,学科思想、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及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
①知识传授准确,基础知识落实。教师传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准确无错误,分析、推导、解题严谨规范,内容体系完整无缺陷、遗漏,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良好。
②教材处理恰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分量和深度的确定能切合学生实际,重点难点确定准确。教学中能突出重点,围绕重点组织教学,难点分散且能突破。在教学中能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恰到好处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③教学程序设计符合认知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材的体系与结构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有梯度,容量适中,教学环节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教学时间分配适当。
④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教师传授知识要注意形成和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系统和结构。通过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注意、理解、概括等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⑤注重学科的思维过程的培养,重视思想方法的训练。教师要根据本学科思维特点,注意展现学科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掌握思维方法。结合所授内容,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能力。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要从教师的教法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来进行价值判断。
(1)教学方式选择恰当。教师选用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服从于教学原则;选用的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用的教学方式要能充分展现本学科的思维特点、思想方法等。
(2)面向全体学生,以练为主,注重信息反馈与矫正。教师应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从学生练习、答问中及时了解学生“双基”掌握程度和思维过程,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注意调控使之取得最佳效果,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4.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专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所应具备和显示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的评价主要从教学态度、语言文字的表述、操作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和驾驭课堂能力来进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