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23200000026

第26章 难忘点拨之恩———怀念冯理达先生

那一天, 无意中打开电视, 荧屏上突然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笑盈盈地面对着我。本以为是要报道她的什么先进事迹, 仔细听下去, 播音员充满激情的声音, 却是在传扬她生前的诸多动人经历。

我猛然意识到, 冯理达先生已然离开了人世!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了!

新闻联播里说, 冯理达享年八十三岁。这对我又是一个冲击。虽然, 我始终把她视为自己的前辈, 但在我的印象中, 从来没有把她和八十几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她总是显得那么年轻, 精力充沛, 步履从容, 脸上挂着亲切的微笑, 举手投足之间, 处处洋溢着青春的风采。怎么忽然之间, 她就到了和圣人比肩的年龄(孔子活了七十三岁, 孟子活了八十四岁) 了呢?

静下心来, 回忆和她相识的时间, 应该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屈指算来, 马上就有三十年了。真个是弹指一挥间, 白驹过隙, 不知不觉中, 竟然过去了四分之一多的世纪!

刚和她认识的时候, 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从年龄上说, 她是绝对的长辈,应该喊她“阿姨”。可那个时候, 好像不兴那么叫。喊她“冯老” 吧, 她不满意地说: “我有那么老吗?” 她让我称呼她“理达同志”。我又不敢, 一个晚辈, 哪里能与她“平起平坐”? 后来, 她做了海军总医院的副院长, 问题解决了, 无论何时何地, 喊一声“冯院长”, 都算是十分得体的吧。

有一段时间, 我也喊她“冯先生”。我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其一, 她的父亲冯玉祥将军, 虽然身居高位, 但他老人家最不愿意别人称他的官职, 而喜欢别人喊他“冯先生”。作为冯玉祥将军钟爱的女儿之一, 被人称为“冯先生”, 完全在情理之中。其二, 社会上有这种习惯, 把年高德劭的女性尊称为“先生”。我认为, 她应该具备这个资格。其三, 我在北京四中读书时, 同学们对师长(无论男女) 一概喊“先生”, 以表示作为弟子和晚辈的敬意。这是我们的习惯, 不大好改, 也不愿意改。

如此这般地述说过因由, 她似乎默许了我的辩解, 也就不大在意我对她如何称呼了。

其时, 之所以经常到北京西便门19号的国务院宿舍拜望冯理达, 当然是为了工作。那几年, 我负责冯玉祥将军传记和相关书籍的编辑出版事务, 同时, 我还和冯将军的一位老部下合作, 正在撰写一部名为《冯玉祥将军传奇》的书稿。

不用说, 这两方面的事情, 都十分渴望得到冯玉祥将军子女和其他亲属的指点和帮助。冯理达, 还有她的丈夫罗元铮先生(著名经济学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 热情地接待我, 不厌其烦地为我寻找采访线索, 联系他们多年不曾来往的故旧(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解放后, 很多有他们这种经历的人们相互间割断了联系), 给了我相当多的支持和帮助, 使这两方面的努力都有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得人之助, 当然终身难忘。然而, 使我感触最深、最难忘的, 却是冯理达先生和我的一次短暂的交谈。

那是一个傍晚, 在冯理达家整洁的客厅里。工作上的事情谈完之后, 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转到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内容。或许是比较熟悉的缘故吧, 我真的是敞开思想, 毫无顾忌, 像放连珠炮似的, 不停顿地说了许多。

冯理达斜靠在沙发上, 右手支在腮边, 面带微笑, 静静地听我“高谈阔论”。

听着听着, 我看她的眉毛扬起来了, 嘴角抿了抿, 身子也动了一下。我知道, 这是她要说话了。

“你多大年纪了?” 冯理达微笑着问我。

不知道她为何要问我的年龄, 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向她作了“交代”。

“嗯, 和我家又新差不多。”

“又新” 是冯理达和罗元铮的儿子, 我们虽然认识, 见面打招呼, 但没有深入交往过。

“我想问你,” 冯理达依然笑盈盈地说, “你小小年纪, 读过多少书? 研究过多少学问? 经历过多少事情? 就敢对社会上的那么多问题下结论?”

这一下可把我问住了。我呆呆地望着她, 不知如何作答是好?

“有学问的人遇到新问题, 会表现出某种好奇, 非常想研究研究, 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看看有没有道理? 没有学问, 或者说学问根底不大扎实的人则不然,动不动就表态, 这个不对, 那个不可能, 轻易就下结论。你说, 是不是呢?”

冯理达依然是那么和蔼可亲, 笑容可掬, 音调平和, 但我体味得出, 她的批评可是严厉至极, 鞭辟入里, 毫不留情面!

以往, 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有些学问的人, 今天经冯理达一质问, 我好像顷刻间现了原形, 将自己浅薄无知的一面, 赤裸裸地暴露无遗。看起来, 有学问和没有学问的区别, 并不完全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和少, 而对待知识和现实问题的态度及其应对方法, 才是至关重要的。

冯理达先生一席话, 真的有如醍醐灌顶, 使我一下子清醒了许多!

虽然是受到拷问般的批评和质问, 当时的我却没有丝毫的窘迫之感。此时此刻, 一方面, 在心灵上感受到了极其强烈的震撼, 有如受到当头棒喝一般; 与此同时, 我又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切切实实地得到了慈祥的关爱。她是把我当成了自家人, 才如此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呀!

此时, 我仿佛真正理解了古人所一再强调的“点拨” 二字。只有真正的大师级人物, 才能懂得点拨的要义。不经意的一点一拨之间, 或许能使人一下子成熟起来, 最有可能促成认识上的飞跃。

受过冯理达这一番点拨, 当然会使我受益终身。

点拨之恩, 怎敢忘怀?

写到这里, 还要说几句“闲话”。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节目介绍冯理达的感人事迹时, 说她是“冯玉祥将军和夫人李德全的长女”。听到这一小段文字, 我的心里不由得又是一颤, 生出了些许遗憾。依稀记得, 1982年, 在纪念冯玉祥将军百年诞辰的时候, 北京的一家媒体也登出了这十几个字, 结果, 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属及西北军故旧之间, 引发出了很多的议论和不快。

冯理达先生确实是冯玉祥将军和李德全夫人生育的第一个女儿, 但在冯将军的六个女儿中, 她却是排行“老四”, 所以, 老一辈的人也称呼她冯四小姐。

冯玉祥将军的长女是冯弗能。20世纪20年代, 冯弗能与一大批有特殊身份背景的中国青年(大都为国民党政要的后代) 留学苏联, 后来成为蒋介石长子蒋经国的结发妻子。冯玉祥与蒋介石曾经“义结金兰”, 兄弟相称, 他们的子女成为夫妻, 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 和他们父辈之间的经历相似, 经过一段不太长的甜蜜生活, 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各奔东西。

冯弗能的妹妹冯弗伐, 同样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优秀女性。1925年, 冯弗伐和哥哥洪国、姐姐弗能一道赴莫斯科留学, 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的诸多事件, 个中表现常令人称道。解放后, 冯弗伐曾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 为祖国的统一大业, 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冯将军的第三个女儿冯弗矜, 不幸于抗战期间在重庆早逝, 没能留下更多的历史足迹。她和姐姐弗能、弗伐, 均为冯玉祥的结发妻子刘德贞女士所生。

李德全夫人也生育了三个女儿。在冯理达之后是冯颖达, 清华大学的教授。

她们的小妹妹冯晓达, 1948年随同家人回国途中, 在黑海因轮船失火与父亲一起罹难。

冯氏姐妹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母亲, 但她们毕竟是有着相同血脉的嫡亲手足,情谊极深, 相互之间十分敬重。1982年深秋, 在山东泰山, 我亲眼见到冯理达带领弟弟冯洪达、弟媳余华心和他们的子女, 在刘德贞女士的墓前默哀致礼, 场面十分动人。

我真的希望,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是因为年轻, 不熟悉历史, 或是因一时的笔误, 才出现这种小小的差错。

我们怀念冯理达先生, 实在是出于对她的高尚品格和非凡业绩的敬仰, 至于她是不是冯玉祥将军和李德全夫人的女儿, 是不是长女, 好像并没有多少关系。

如果媒体的朋友们不在这些方面做文章, 宣传效果是不是更好些呢?

同类推荐
  • 迎头经:瞿秋白作品精选

    迎头经:瞿秋白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是刘春的“诗歌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沿袭前两部的整体风格,精辟地论述了近二十个著名诗人的作品和生活经历。其中有孟浪、王寅、陈东东等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举成名的诗坛高人,有伊沙、蓝蓝、张执浩、杜涯等90年代引人注目的骁将,还有朵渔、江非、余地等新世纪异军突起的“70后”新秀。全书文风鲜活,见解新颖,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现场性和资料性。
  • 杰出孩子最喜欢读的感人故事

    杰出孩子最喜欢读的感人故事

    本书收录了来自师友亲朋以及陌生人的感人故事,彰显人世间的真情感。
  • 思念随风

    思念随风

    《思念随风》为聂世奇自选诗集,收录了他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创作的诗歌共计一百余首,作者为天津大港油田职工。他最熟悉的、日常生活接触的就是石油人的生活,石油人的生涯以及其间的磨难,使他饱获生活之赐;红蓼滩头的一草一木,使他葆有足够的淳朴,他的诗,是真诚的,是真实的。其描写的诗歌意象和内容也来自于最朴实的基层生活和朴素的情感,这也就足以使他的诗在诗国占有一席之地。
  •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中部)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中部)

    本书包括获奖理由、名人小记、内容梗概、精彩赏析、名家点评五个栏目。对1936-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者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评论。
热门推荐
  • 异界大陆帝王本纪之仁者无敌

    异界大陆帝王本纪之仁者无敌

    创意下流,情节末流,文笔不入流。请您谨慎阅读。Ps:本书纯属抄袭之作,如有雷同实属正常。
  • 圣魂主宰

    圣魂主宰

    尘世之中,有群雄崛起,征战太清。乱世之内,有姻缘羁绊,福祸相依。到底光在何方?是杀戮,还是亲情。我,自封为天,便不信天,天若挡我,我便灭天。
  • 我欲焚天

    我欲焚天

    莽荒之中强者纵横,妖人不止,群雄林立,强者万万。我楚劫长剑所指,那个敢作声?踏九霄,碎星辰,怒斩圣贤,我欲焚天!
  • 名门婚宠:娇妻你别跑

    名门婚宠:娇妻你别跑

    他是南宫集团的首席boss传闻,他宠妻翻天,纵妻无度,究竟有多无度?某日,老管家颤颤巍巍的擦着额头上的细汗来报:“少爷,少夫人把顾氏千金的手给打折了。”“去请医生。”“是,我这就去请医生看顾氏千金。”男人眼睛一瞥:“看夫人的手有没有伤着。”老管家:“......”“少爷,少夫人说人生无趣,就去酒吧找乐子了。”男人眼眸一眯,危险阴郁:“酒吧停业一年,夫人带回来,给我家法伺候。”
  • 正邪天下正邪篇第三卷

    正邪天下正邪篇第三卷

    武林之争始于绝世奇人空灵子所创“天平六术”。空灵子六位逆徒横行江湖,扰起一场血腥风雨。两位神秘少年便在这风雨江湖中同时崛起,各凭绝世智谋在武林中卷起一股狂潮,心怀圣意者,却魔缘不断,而心怀邪念者,却机缘连连,然而,自古正邪不两立,他们终因不同的信念而决战武林……
  • The Eldest Son

    The Eldest 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荆棘里的花

    荆棘里的花

    亲爱的你知道吗?我在夏日的傍晚把你静静想起路边的花开了一束一束在盛夏的光景里我看不到满世界我只看到一片灰色被遗忘的暗淡
  • 大男人惹不得(总裁的黑名单之二)

    大男人惹不得(总裁的黑名单之二)

    [花雨授权]真搞不懂!世上为什么会有女人这种生物存在?老是对着他拚命流口水!看得他每次都想喷火——倒是她一副十分厌恶他的样子?很好!他倒是第一次遇上这种女人,他不介意跟她玩玩游戏,逗逗这只还没被驯服的小野猫……
  • 共枕凉

    共枕凉

    许是无意,许是有意。许是无心,许是有心。
  • 婆媳关系管理(财蜜eMook)

    婆媳关系管理(财蜜eMook)

    21世纪了,咱都能上厅堂、下厨房、设路由、修汽车了,却还在用农业社会的方法跟婆婆算计家用、抢老公关注?这也实在是弱爆了! 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理被人们称之为一门综合艺术”。综合说的是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则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婆媳关系也是一样一样滴——基本原理是“老公是衔接的关键点”、自我认知是“儿媳妇是谁、啥作用”、需具备的智慧和领导力则涉及“管钱、经济独立、与人相处”三方能力。 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婆媳的关系中,全因一个男人变得微妙——可简单可复杂,取决于你的站位。是选择“占有”他、“分割”他,还是与他形成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