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认为只要耐心播种“一方桃李”,必会收获“满园春色”。你觉得你比别人做得更多你就会得到重视,但其实,在工作中,你做了多少事有时候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做对了多少事。
有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个公交车司机,人长得比较瘦小。有一天他上班,一个魁梧的大汉上车后一屁股坐倒,说:“我不买票了。”司机怕被打,不敢管也不敢问,结果每天这个大汉都来这么一出。司机实在受不了这个气了,回家苦练身体和拳脚,3个月后,终于练就了强壮的身体,觉得自己可以打败那个大汉了。于是司机再一次看到大汉上车后,怒发冲冠,冲到大汉面前,喝到:“你凭什么不买票?”大汉被吓坏了,站起来磕磕巴巴地说:“我,我有月票。”
笑话固然是笑话,可是却发人深思,司机犯错就在于没有做对的事。不可否认,司机做得很好,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直接教训那些坐霸王车的人。可惜他错在用错了方法,做了错误的事。作为职场中人,我们在笑完后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工作中也会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是不是也是做了很多努力,发现自己做错了。所以,在职场中,我们不应该关注我们做了多少事,而应该注重我们做对了多少事。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做事不看方向,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抬头看路,只顾在某一段时间内把事情做对,而不去看把事情做完以后会不会有好的效果,即有没有考虑这个事情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它的方向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有些人很辛苦地劳碌了一辈子也没有过上好日子,但有些人却早早地、轻轻松松地过上了好日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同上面所说的一样,即要先抬头看路,再把路走好。
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先生的“乌龟骑兔”理论,就是一个“做对的事情”的范本。他说:“在国际市场上竞赛,中国这只迟来的乌龟,与其与外国兔子硬碰,倒不如借助兔子的力量到达终点。也就是乌龟骑在兔子身上,由兔子带着乌龟去跑。”去不去“做对的事情”是观念问题,会不会“做对的事情”是方法问题,二者缺一不可。观念出了问题是没有前瞻能力,方法出了问题是没有决策能力。只有理解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转变自己的观念,改良自己的工作方法。
老张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从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坐上了财务总监的位子,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张是老员工,论资历在公司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这也养成了他居功自傲的毛病。后来,公司陆续进了一批新人,财务部也进了一个名牌财经大学的毕业生。为了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公司领导要求老员工要尽量帮助新人。身为财务部的负责人,老张也口口声声说要多帮助这位新来的员工。
很快,老张就感受到了一种压力,因为这个新员工工作能力很强,除了懂财务、营销、外语和电脑,还曾经获得全国珠算比赛的大奖,这让老张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别说帮助别人,自己有时还得向这位新员工请教一些问题。经过一番考虑,老张下定决心对他实施“全面遏制”政策:处处为他设置障碍,尽量不让他接触核心业务,甚至连电脑也不让他碰。
可是这并没有难倒这位新员工,经他手的账目照样做得准确无误,漂漂亮亮。几年来,新员工忍辱负重,工作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想抹杀都抹杀不了。相反,老张自己做的一些账目却频频出错。深思熟虑后,公司领导决定由新员工担任公司财务总监,老张负责内务。
十几年的老员工难道抵不过几年的新兵?也不是,老板看中的是个人的功劳以及由功劳带来的业绩。如果你是老板,难道你不喜欢能为你带来效益的员工非要眷顾只会低头干事而没有结果的人吗?这种职场故事屡见不鲜,对于现代公司来说,看中功劳是它们生存目的所在。
老板最看重的是工作的质量,员工能给他带来多少利润或节省多少花费,至于你要花多少时间做到这是你自己的事。很多人似乎永远不明白这一点,尽管他的工作内容塞得很满,可是里面有一大堆不重要的事情,根本无法令老板满意。因此,别再抱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陈旧观念了,苦劳再苦也只是一个过程,只有功劳才能得到老板要想的效益。做“对”事情,干出功劳,才是职场聪明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