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来彩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她们的爱情,是灯火阑珊中的惊鸿一现,忽闪忽灭;她们的爱情,是清寂禅寺里的钟声,惊心动魄,使人无法忘怀;她们的爱情,是响在窗外的铃声,岁月只是匆匆过客;她们的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欲说还休。究竟什么是爱情的真谛?是悲是喜,是欢是愁,是鲜花,还是沼泽?
①范蠡和西施
我不知道西施遇到范蠡是幸,还是不幸?她本是浙江诸暨苎萝山一个单纯的村姑,家居苎萝山的西村,故名西施。西施天生丽质,美艳绝伦,相传连她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留下了“东施效颦”的典故。西施常在村前的溪水边浣纱洗衣,溅起的水珠撒满清溪。这一诗意的场景,被文人们用作词牌名《浣溪沙》,可这一切在她遇到范蠡后被彻底改变了。
范蠡是个十足的商人,对他来说什么都可以拿来做交易,包括爱情。他初见西施,就被迷住了,凭三寸不耐之舌将美人拥入怀中,然后又用她去换取自己更大的政治利益。为讨好勾践,他竟毫不吝惜地把如花似玉的西施送给好色的糟老头子吴王夫差。可怜沉溺于爱情之中的西施,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在越夫人三年的教习之下,她从一个清纯女子,一跃而成为一个十足的“荡妇”。
吴宫的日子幽深似井,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柔弱而娇丽的女子,在漫长的十七年里是怎样度过的?在情人与仇人、祖国与敌国之间,做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有谁愿意去体会一个娇弱女人内心的情感?以一个女人的青春美貌,“以色事人”,去换取一个国家的苟且偷安,让女人的柔情在屈辱与悲凉中煎熬,未免太自私、太残酷、太卑鄙了。
越国经过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西施在这场灭吴的战斗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理应成为越国“万民景仰”的大功臣了吧?可是她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墨子》开头就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就是“沉”,意思是西施被沉于江中是因为她的美丽。《吴越春秋》也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东周列国志》中说勾践班师回越,带回了西施,越夫人暗中派人骗出西施,将其绑上大石沉入江中,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范蠡与西施相携归湖,远走高飞了,这应该算是西施最好、也最具诗意的结局了。但我翻看了众多的史书,却没有一部史书说西施回到越国生活的。这就让我们疑惑了,西施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就不能回到越国颐养天年呢?以上几种结局,我觉得只有“沉江”一说最逼近历史的真实。试想越国靠用西施这样的美女作“肉弹”才亡了吴国,传出去当然很不光彩,将西施沉江,便可一了百了。而与范蠡相携归湖是最缺乏依据了,《东周列国志》中就有这么一个细节,说范蠡在庆功宴上恐日后勾践加害,提出要离开越国,越王说你若离开,我就杀了你的妻子儿女,但范蠡仍然置妻儿生死于不顾,乘夜独自逃到了齐国。这样一个没有情义的商人,他会带着西施远走高飞?令人怀疑。不过,不管是哪种结局,都印证了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来,过河拆桥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②吕布和貂蝉
一个女子的爱情成就了一场政治阴谋,这场改变了历史的性情游戏,被兵家演绎成最经典的战术-----“美人计”和“连环计”,而故事的主人翁吕布与貂蝉却成了人们诟骂的对象。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激情澎湃的时代,各路英雄豪杰并起,演绎出一幕幕才情与壮举、智慧与胆识、战士与谋士激烈交锋的惊心动魄的篇章。吕布,曾经作为三国时代最闪亮、最活跃、最慷慨快意的英雄,本可以凭借手中的方天画戟与胯下的赤兔马,创造出无数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梦想与神话,但在他碰见了貂婵后,便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变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更为可悲的是他发现貂蝉后,犹如野兽发现了猎物,穷追猛打,不亦乐乎。岂不知貂蝉是猎物,更是猎人,弄得吕布成为她手中的猎物还浑然不知。
貂婵,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三国”中,是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不仅是一位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更是一位知恩图报、情深义重的侠士。她导演了大闹凤仪亭,再演了吕布持戟刺董卓,终演了吕布殒命白门楼,可谓是环环相扣,一唱三叹,浓墨重彩。有人说,男人是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的,而女人是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貂婵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凭着美貌和才智征服了乱世英雄吕布,继而征服了一个末世王朝,打碎了一代奸雄董卓的帝王梦想,加速了汉末军阀混战时代的结束。她的才智让三国时代的天下英雄黯然失色,她的美貌成为三国时代最为耀目、最为动人的亮点。
这场阴谋与爱情,是一部活脱脱的古代版《色·戒》,貂蝉和王佳芝一样,以青春美貌作诱饵,诱使乱世强人上钩。但不同的是,貂蝉在这场阴谋与爱情中,对爱与恨、情与欲把握得恰到好处,最终完成了政治阴谋;而王佳芝在狂野的性爱中,迷失了自己,最终输得一塌糊涂,反送了卿卿性命。爱情对于一个间谍,尤其是一个女间谍来说,真是奢侈品,既是成功的武器,也是杀死自己的刀刃。关于貂蝉的结局,众说纷纭,有说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九泉的,还有说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帐中的。但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她便从史书上销声匿迹了,似乎她的出场就是为了注解那个在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计谋。而野史里偏偏说: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丞相府,在关羽降曹后,被曹操赐给关羽,关羽不为所动,竟要貂蝉保持晚节,逼得貂蝉回房自尽。这“野史”也真太“野”了!为了成全关羽的气节,竟让一个弱女子赔上身家性命。
我很同情貂蝉,爱上一个男人,却又要去毁灭他,该是何等的难啊?
③李隆基和杨玉环
白居易一首《长恨歌》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描写得缠绵悱恻,其发出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恋人们的爱情誓言。在白诗的极力宣染下,李、杨所谓的“爱情”也被人们推崇为爱情典范,堪称千古绝唱。其实,他回避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杨玉环本是李隆基儿子李瑁的寿王妃,是李隆基的儿媳。无论他们感情如何,公公娶儿媳总是有悖伦理道德的,想来总叫人不爽。
其实,李隆基也知道他们所谓的“爱情”是为世人所不容的,于是他假模假样地先让杨玉环入籍做道士,赐号太真,实是为了改变她儿媳的身份,以得到迎娶至后宫的目的。这样的“爱情”有什么高尚可言?本来杨玉环和李瑁恩恩爱爱地生活着,他俩在咸宜公主举行婚礼上一见钟情后,做了近十年的夫妻,却因为父亲的插足,而劳燕分飞。曹雪芹很不屑,在《红楼梦》中说这是“脏唐臭汉”。
拥有美人未必就拥有了爱情。杨玉环嫁给李隆基正值青春年华,美貌绝伦,而李隆基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杨玉环在面对比自己大了三十多岁的前公公时,内心感受如何?我们无从考证。但有一点,令人疑惑,我们所见到的史料都是说李隆基对杨玉环如何如何狂热的爱,但杨玉环爱李隆基吗?如果真的像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那样,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杨玉环与安禄山的婚外情了。据《资治通鉴》记载:“自是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也不疑也。”如此说来,杨玉环之所以嫁给李隆基多半是慑于皇帝的威权,有多少爱情在里面,令人怀疑。
李隆基为博得杨玉环的欢心,不仅对她“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且对她的兄弟姐妹都赐以高官厚禄。如此看来,他对杨玉环的爱情应该是忠贞不二的。但是“安史之乱”打破了这个“神话”,当李隆基带着杨玉环怆惶出逃至马隗坡时,发生了兵变,羽林军官兵不仅杀死了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还坚决要求杀死杨玉环。在这关键时刻,李隆基却只要江山不要美人,竟亲自下令将自已深爱的女人处死。一个帝王的山盟海誓竟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资治通鉴》记载:“上乃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至驿庭,召玄礼等人入视之。”李隆基不仅下令处死杨玉环,而且还叫大将军陈玄礼等人到驿庭验尸,确定她是否真死,可见他的冷酷无情。就是这么一个无情的人,在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回到长安后,竟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穷期”的感慨,日夜思念起杨玉环来,以致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真是太虚伪了!
美丽的杨玉环,却没有美丽的结局,谁之罪?
④项羽和虞姬
话说,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面对四面楚歌,泪光盈盈地凝视着美人虞姬,一声叹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于是夜不能寐,独饮帐中,想到自己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此时却兵败如山倒,不免心生凄凉。男人其实也很脆弱,坚硬外表包裹着的是一颗脆弱的心。楚霸王项羽不可谓不刚烈勇猛,但面对无法逆转的时势,内心的脆弱和惨痛暴露无遗,他反复向一个弱女子叹道:“我该怎么办啊?我该怎么办啊?”
迷失奋斗目标和方向的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了,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在此之前,他的红颜知己虞姬也拔剑自刎了。关于虞姬的死,被人涂抹上许多绚丽的色彩。虞姬本是一个没有职务、没有战功,甚至连姓名都不详的女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是一位有着浪漫情调的理想主义者。她能歌善舞,而且会写诗作赋,当她在听到项羽的悲歌后,拔剑而舞,和诗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面对这样一位痴情刚烈的女子,难怪项羽对她宠爱有加,兵马倥偬之际,“常幸从”。于是,干戈、美人,演绎出一幕惨烈而凄艳的故事,一个绝版的古典爱情。点点殷红的血滴入土里,萌出一蔟蔟小花,花的名字叫“虞美人”……
这未免太凄婉而浪漫了!史书中关于虞姬的记载太简略了,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作为一个女人,她没有像西施、没有像杨贵妃那样有太多的艳情韵事和传说,她一出场就轰轰烈烈,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以一腔热血义气活在历史里,以荡气回肠的刚烈坚贞长存于诗文中,以一株凄艳的“虞美人”草点缀在漫漫的原野上……其实从另一面来说,她又是幸运的,试想面对西楚灭亡的命运,她不自刎又能怎么样?她完全有可能成为好色的刘邦的玩物。
历史有时比我们想象得要残酷得多。同是自刎,虞姬之死,被赞颂有加,引出众多文人墨客吟诗作词,据记载,历代咏吟虞姬的诗词不下五万首,“楚汉今俱没,君坟草尚存,几枝亡国恨,千载美人魂。”更有作曲家,把她谱成了《虞美人曲》。可是项羽之死,引来的却是一片抱怨和责骂,“不可沽名学霸王”,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赫赫战功被忽略不提了,他的威武勇猛被一笔带过了,他也成了只会舞枪弄棒、没有头脑的代名词。唉!千年之叹,掷地有声。
即使在今天,社会的评价仍然注重的是男人的成功与否,与过程无关。悲耶?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