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信贷管制是一剂猛药,但它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信贷管制对经济的影响难以把握,很容易导致经济急剧衰退,不利于减弱公众的通胀预期;二是信贷规模控制的硬约束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目前我国信贷管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信贷管制的重点足企业信贷,由于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受到政府的控制,所以政府对企业信贷的管制是强有力的,而管制的后果就是稀缺的信贷额度向大型国有企业集中。同时出于对未来资金来源不确定性的担心,不少中小企业开始缩减生产规模,实际投资大幅回落,经济开始明显放缓,而且信贷规模控制会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影响供给,不利于通胀的治理。第三,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采用减税等政策缓解供给面的紧张情况,能减轻经济的衰退,有利于通胀的治理,特别是当通胀的成因是成本冲击时。
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借鉴美国20世纪80年代治理通胀的经验教训,我国可通过放松信贷管制将符合经济发展的企业从信贷管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提高利率,利用利率手段淘汰经济中的劣质产能,使用减税补贴等手段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维持供给面的稳定,在尽量减轻经济衰退的同时达到稳步控制通胀的目的。
衰退之痛向通胀之忧的转换
美元贬值、供求失衡和投资炒作三大因素综合作用,使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德国也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统计,过去15年,德国平均通胀率仅1.5%,增值税上调3个百分点,物价涨幅增至2%,增值税闶素也逐渐被消化,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再次掀起了一波价格涨势,至今未落。通胀率以3.1%创13年来新高后,一直高位徘徊。国际原油、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过进口传导至国内。
而德国经济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衰退幅度达4.7%,远高于美国、英国和法国。进入2010年,衰退阴影迅速离去,第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2%,第二季度环比增长2.2%,为20年来最大涨幅。德国经济复苏速度不仅在欧元区一枝独秀,也大大超过了美国、英国和日本。
如今可以说正是德国结束长期的低增长、低通胀时代,进入低增长、较高通胀时代的转折年。德国的“衰退之痛”正变成“通这从德国一喜一忧的两条经济新闻就可以看出:先是德意志联邦银行(央行)把德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从宣布的1.g%大幅提高至3%;继而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德国生产者物价指数一路上扬,分别为2.5%、2.8%、4.2%、5.2%、6%,显示工业生产已明显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l—6月德国通胀率分别为2.8%、2.8%、3.1%、2.4%、3%、3.3%,6月份通胀更达到1993年来的峰值,远远超出欧洲央行将通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稳定货币的R标。之后德国产品价格指数由上月的同比上升1.7%,增至同比上升3.7%。
德意志联邦银行认为,奏将逐步正常,总的来说,当前德国总体经济形势非常有利。”联邦银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德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出口将受抑制。但随着国内就业情况逐渐改善,消费者和企业支出增加,国内需求将成为推动德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是在“衰退之痛”得以缓解后,联邦银行也对“通胀之忧”发出警告。它表示,缝济继续增长的同时,“价格稳步上涨的形势预计也将继续下去”。除生产者价格指数飙升外,德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样在持续上升。
虽然消息“一喜一忧”,但两者相互较量,德国市场“忧”的情绪还是占了上风。德国股市DAX挫1.8%.30只成分股几乎全部下跌。同时由于投资者避险情绪回升,作为“风险避风港”的德国国债受到青睐,债券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这种新形势,央行和政府政策转向,经济危机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紧缩政策逐步提上日程。联邦银行已将抑制通货膨胀提上日程,执行“退出”政策的态度也更为坚决。它重申,到2011年,德国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从5.5%下降到4cYo左右,到2012年下降到3%以下。德国投资者和生产商,正面临着经济周期和调控政策的新拐点。
德国经济研究所认为,通胀将趋缓,全年通胀率为2.7%.之后将回落至2.2%。
德国与美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通胀形成原因不尽相同,后者还存在明显的消费型通胀,如房地产市场过热。而德国从行业看,物价涨幅最高的是燃油、汽油和食品。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各州燃油价格环比上涨3%一7.2%,同比上涨57.3%—69.3%;汽油价格环比上涨1.8%~3.2%,同比上涨14.3%~16%;食品价格环比在一0.2%一0.7%区间变化,同比上涨7%~8.8%。
分析德国通胀的成因,德国内因对通胀上升影响较弱。除上调增值税率因素外,劳资双方达成的较高工资协议也是原因之一。近两年德国经济景气,新一轮工资协议谈判劳方要价很高,公务系统、钢铁、交通和轻纺等部门的小时工资增幅分别为3.6%、5.2%,6.4%和3.6%。据德国经济和社会研究所统计,协议工资平均涨幅为4.6%。(其实不仅德国出现劳方工资增幅加快的现象,欧元区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问题,故欧洲央行数次呼吁企业和雇员承担社会责任,在工资协议上保持克制,避免对通胀造成更大的上行压力。)
不过除了这些特性以外,德国发生通胀的成因还具有普遍性:首先,美元贬值和次贷危机刺激全球通胀水平上升。美国采取的连续降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促使美元汇率加速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出现上升调整;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资金大量涌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直接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尤其是原油价格出现飙升。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能源和粮食的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升35.7%、36.1%、37.2%、56.8%、44.1%和44.5%。其次,自然灾害、耕地减少、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等因素,也助推了农作物价格急剧上涨。再次,长期以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出口的低要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世界发达国家工资和生产成本的上涨,从而抑制了通胀。但自从中国、印度逐渐从商品供应国发展成为原油和原材料进口国后,“中国需求”也为投资商投机炒作,从而推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面对此轮通胀,欧洲央行坚定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此举招致了一些欧元区国的异议,但德国经过全面分析,做出了德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增速虽放缓,但仍处于上升区间,加息对德国经济影响有限的判断,因而支持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使欧元区通胀永平虽然超过2%的控制线,但仍比美国、俄罗斯和一些亚洲新兴国家的低。从国内政策看,德国实行多年的巩固财政政策取得了实效,财赤率大幅降低,一度实现年度盈余。财政状况的改善增强了国家的抗风涨所引发的通胀压力。从对外政策看,德国加强与欧委会和欧盟成员国在农产品问题上的协调,努力提高中期市场供应,平抑价格。积极利用国际平台讨论石油问题,协调欧盟统一立场。依靠良好的法律和市场监测系统,对重要商品供应和价格进行跟踪分析,绝不轻易动用国家储备,这些都对抑制通胀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货币政策外,德国应对通胀的具体政策措施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实行增收节支的财政政策。
2)取消农业休耕制,粮食种植面积创新高。
3)根据相关法律,对重要商品供应进行跟踪监测。
4)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德国在资源方面也进行了大力整顿。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确定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推出的“高科技战略”也得到再次明确,德国政府也加大了对高科技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的促进力度。近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国能源结构的比重逐年上升,截至200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14.2%,较2006年增长近20%,4年前该比重仅为5.6%。而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又增至20%。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发展迅猛,仅发电量就同比增长了28.7%和59.1%。号此同时,德国鼓励倡导节能减排,据德国联邦环境保护部预计,截至2020年,德国工业企业排放将减少40%,意味着能源利用率每年提高3%。并且,自2005年来,德国原油和石油产品进口量逐年下降,2007年进口同比也减少了7.7%。
德国政府的能源战略未雨绸缪,客观上为应对此次通胀做好了准备。=险能力。同时,德国政府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不被他国左右,坚持增收节支的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上升,减轻通胀压力。在能源政策方面未雨绸缪,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动节能减耗,减轻了油价暴将减少40%,意味着能源利用率每年提高3%。并且,自2005年来,德国原油和石油产品进口量逐年下降,2007年进口同比也减少了7.7%。
德国政府的能源战略未雨绸缪,客观上为应对此次通胀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