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随着金圆券的大肆泛滥开始出现两大现象:第一,开始有黑市。对外汇价,下跌甚速,由原来的4:1下跌至10:1,逐渐至20:1。第二,抢购风潮兴起。各地发生抢购风潮,暗地则以银元交易。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金圆券的发行增长了307124.30倍,同期上海物价上涨了6441361.5倍。原因就是加强经济管制,冻结物价,属硬性规寇,店家老板只得服从。“不久聪明人便抢先购买,请假而大家参加抢购。先抢洋货杂品,次及米粮面食。最后只要手上有钱,无所不抢,社会秩序骚然……”(徐柏园语)10月11日,王云五自美国会议归来,认定此次抢购风潮,“至少在上海方面系有组织的举动”。但对于更多民众来说,其怅然与绝望,或不亚于战乱带来的纷扰与不幸。尤其是沦陷区民众,持有的货币,9年之间3次重大变易,已等于乌有!“然而他们仍不怨不尤,搜查箱底找出少数收藏多年结婚金饰等遵令兑成金圆券”。金圆券发行40日内,以纸易金,兑得黄金美钞逾3亿元,或许可以说是大多民众将战火劫余全部奉献,爱国心发挥尽致,但事实上这却是多么可悲又无奈的举措啊!
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而金圆券仅发行9个月,就变成了废纸,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罕见的。国民党政府12年中发行法币和金圆券,从全国人民手中惊夺去了150亿银元。
新币发行前,蒋介石曾两次咨询前中央银行总裁张公权。张直言相告:必须有充分现金准备或外汇储备,或则控制每日发行额,较前减少,方可实行;若无充分现金准备,则至少也要把握物资,有力控制物价,使新币不贬值。王云五事先理应周详考虑,宁缓毋急,或多寻其他方案,然上任后79天即断然宣布发行金圆券,“实在远超过本人才能学识,以致爱国终致误国”(吴相湘语)。
有学者提出“金圆券是大陆沉沦主因”(沈云龙语),或许是从政策与民心的“得与失”加以解读的,但以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看,未必过分之言。不过,对当事人王云五来说,在金圆券背后,仍有许多难言之隐。至少,其结局与初衷相悖,而始料未及。1967年前盾,王近八十高龄,撰著“八十自述”,其中涉及“金圆券”三章,交友人阮毅成“核定”。阮针对文中未尽之言,多有疑问;王一一作答,坦诚无遮,甚至“是非功罪不愿一辩”,或不失其磊落。
著名史学家吴相湘指出:“政府当局祗知以学人或社会贤达当政,企图一新国人耳目,而不详究其专长而任意安置。这完全是政治上粉饰行为,无补于政治革新的实际,且适以误国,王云五即因此被牺牲。”
1948年8月19日,正式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整顿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等四种法规。
<;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以金圆为本位币,法币及东北流通券均停止流通。法币300万元,换金圆一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换金圆一元。金圆之法定舍金量为0.22217公分,采十足准备制。金圆券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对芙金汇率,为金圃券四元合美金一元。
《人民所有金银及外币处理办法》:公布黄金白银及外国币券国有政策,人民持有之金银外币,应于9月30日以前,持向当地中央银行兑换金圆券。
《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资产登记管理办法》:限令国人在国外存放款项,必须向政府登记,以便管理。
《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加强管制经济,冻结物价,限定全国物品及劳务价格,按8月19日标准,折成金圆券出售,不得变动。
纵观美国通胀的启示
以史为镜,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治理战后最严重通胀的历史,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石油价格成倍上涨,美国农作物歉收也使食品价格上升,通胀阴影笼罩着美国.1979年的通胀率达到11.3%,控制通胀成了美国政府的头等大事。政府官员普遍认为,要想控制通胀必须先控制信贷的过快增长,但对于如何抑制信贷,各方意见不一。国会议员建议卡特总统实施信贷管制,即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直接控制信贷额度的投放。1979年10月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则不赞成此种做法,而是倾向于采用控制利率的方式间接影响信贷投放。1979年年底,沃尔克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8%并上调贴现率至12%,从而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2%上升到17%。卡特总统曾对是否实施信贷管制一直举棋不定,但是高通胀的压力终于迫使卡特总统于1980年3月14日宣布实施信贷管制,挥动了砍向通胀的“第一板斧”。主要措施包括要求各商业银行、金融公司“自愿”压缩消费者贷款和工商业贷款,争取使年度信贷总量的增长率控制在6%—9%.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l0%,将特定的消费信贷准备金率提高到15%等。
为了顺利实施管制政策,美联储还配合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但是信贷的突然紧缩增加了人们对消费资金来源不确定性的担忧,严重打击了消费信心。不久,消费信贷需求就急剧下降,由此也导致优惠利率开始下滑,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大幅攀升。1980年的信贷管制实施时间不到4个月,但该年的实际GDP却比1979年下降了0.2%,通胀率达到了战后的最高值-13.5%。卡特总统的信贷管制政策导致了1980年3—7月经济严重衰退,于是经济政策的不成功致使卡特总统1981年1月黯然下台。
抡空的信贷管制“板斧”不但未能控制通胀反而伤及了经济,继任的里根总统则使出了另两招通胀治理的“板斧”,即所谓的“里根经济学”。第一招“板斧”是控制货币供应,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1980年11月通胀反弹后,在里根总统的支持下,美联储通过大幅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压抑总需求,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140A—200h,,远超过通胀率,加上沃尔克治理通胀的作风强硬,大大降低了公众对通胀的预期,之后通胀率开始明显下降.1982年年底已经降到3.8%。
1981年8月签暑的《经济复兴法案》则是在美联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里根总统又使出的另一招“板斧”,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个人及公司的所得税、同意企业加速折旧、企业研发提供多种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储蓄等,意在通过提高个人和企业的工作生产积极性来促进经济增长。总体而言,里根总统从两方面来治理通胀:一方面,大力支持美联储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总需求,遏制物价上涨;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经济复兴法案》,调动企业与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产出,减缓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冲击。在正确的政策作用下,从1983年年初开始,美国经济峰回路转,通胀率下降,经济连续6年高速增长。孕育在低税率环境中的高科技产业日后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而里根总统则由于成功的经济政策也获得成功连任。
纵观美国1980~1982年的通胀治理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侧重于利率工具的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胀的有效手段。虽然高利率可以抑制总需求进而降低通胀,但反面来说也会导致经济衰退,不过,这是治理通胀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辩证地看,这种衰退还会有积极的一面:高利率可以淘汰经济效益低的企业,消除一些不健康的经济因素以及调整产业结构,为下一轮经济复苏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