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到台湾访问,在台南市中心一家茶餐馆吃小火锅,老板娘听说我来自大陆,惊讶的盘子几乎掉在地上:“你跟我们长得一样啊?”而今天,台湾很多计程车司机都会说:“大陆进步太快了”。实际上,整个中国周边的地区,从朝鲜,到韩国,到香港,到台湾。到泰国,到越南、老挝、柬埔寨,甚至到澳大利亚,几乎一夜之间,中国游客成了他们最大的客源。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被普遍看好的地区性硬通货。可20多年前,人民币是遭鄙弃的。
在欧洲,“中国热”一直持续发酵。除了商店都有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外,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东西,从中式老家具到老子的《道德经》都很受欢迎。瑞士的名牌表店,家家配上了华人职员。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现在每周有54个航班直飞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上座率近百分之百。从布鲁塞尔到巴塞罗那,从慕尼黑到阿姆斯特丹,从巴黎到伦敦,与中国崛起有关的讨论会一场接着一场,让人应接不暇。笔者参加了在西班牙里斯本举行的中欧论坛会议,葡萄牙总统致词强调:“欧中关系的前景无比开阔”。
拉美情况也出现了火爆的“中国热”。我到巴拿马参观闻名世界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和中国还没有外交关系,但运河管理局的经理一听我来自中国,便为我一人单独介绍了半天这条运河的历史和今天,最后说:“我们早该和中国建交了”。
我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租车司机问我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我说“中国人”,他以拉美人特有的夸张口气说:“中国人来了,我们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在巴西,一位多次访问过中国的学者一听说我是来自中国的上海,便对我说:“20年前,上海比不上圣保罗,现在圣保罗比上海落后了一大截”。
消除贫困在国际上历来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但中国仅仅用了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经济规模就扩大了几十倍以上,近5亿人脱贫,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2015年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目标”的国家。我在发展中国家一提起中国老百姓致富脱贫的成就,那里的当地人甚至会自发鼓起掌来。虽然中国的脱贫至今还是低水平的,但你只要去任何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去看看,大多数国家在过去30年里,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政治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下降就不错了。正因为这样,今天的非洲特别关注中国。莫桑比克工商部官员对我说:“我们欢迎中国的投资,越多越好”。
我到坦桑尼亚的第二大城市阿鲁沙,旅店经理与我开玩笑:“只要中国人每人捐给我们一分钱,我们国家就现代化了”。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一个黑人教授对我坦言:“非洲很难复制中国奇迹的模式,因为上层没有邓小平这样英明而有魄力的领导人,下层缺少中国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一次内罗毕谈中国发展模式,一位听众问:“中国出口到非洲的产品质量不怎么好这是什么原因?”没等我回答,会议主持人、肯雅塔大学的校长就说:“过去日本产品的质量也很差,中国很快就会赶上来的”。讲座结束,我坐上计程车回旅馆,司机听说我来自中国,对我说,“中国货质量还不错,但中国人建的路更好,车开上去真舒服”。
对于中国的崛起,除了赞誉之外,也有不少担心、疑虑甚至反感。我去意大利米兰做访问教授,一位当地学者私下对我说:“很多意大利人害怕中国人:中国人来了,把经营不下去的杂货店和餐馆都买下,然后开意大利餐馆,卖比萨饼和面点,比我们意大利人做得还好,还便宜,再加上偷税漏税,我们怎么竞争?”意大利和西班牙后来都出现过针对华人的骚乱。
有一次我参加悉尼一次小型企业演讲会,见到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他对我说:“我们欧洲人心里真是有点害怕中国,不是担心你们要打仗,而是担心这么一个问题:除了需要人与人直接接触的服务外,在几乎所有其他的领域,中国最终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
我去非洲也有这样的感觉,随着中国在非洲影响的迅速扩大,不少当地人开始抱怨中国产品损害了非洲的民族工业,抱怨中国人不与当地居民接触。
2011年10月在日内瓦一次讨论亚欧经济制度比较的研论会上,一位丹麦学者甚至提醒“欧洲经济要当心‘中国化’”。他说,“你看,欧洲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都是小公司,很多小公司的经营方式越来越不规范:不开发票、非法雇用东欧工人、节假日也干活”。另一位学者则持异议:“这是欧盟扩大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使然。中国的企业倒是在从不规范走向规范,否则中国不可能吸引到这么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而欧洲企业则需尽快摆脱许多不合时宜的规范,否则欧洲将失去国际竞争力”。
美国人对中国崛起的心情更是复杂。我前年到纽约出差,住在曼哈顿尚东区的一所公寓里。临走时,我的美国房东老太太以略微犹豫的口气问我:“现在我们是朋友了,你能不能坦率地告诉我:中国和美国之间以后会不会打仗?”。老太太在朝鲜战争时期是美军护士,毕竟是过来人,知道中美交恶对双方带来的代价。
美国近期的民意测验表明近三分之二的美国公众认为美国应该和中国发展互利合作的关系。但一位资深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私下对我说,美国一方面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挡;但另一方面,又总觉得很难接受一个不信上帝的民族,一个“共产党国家”竟然会成功,竟然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与欧洲相比,美国的宗教势力影响更大,意识形态色彩更浓,这也影响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事务的判断。
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人众多,但对中国前景误判的人也最多。不少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先是预测邓小平百年之后中国要大乱,后又预测中国会像苏联一样解体。2002年,有一个叫章家墩的美籍华人出版了一本名叫《中国即将崩溃》的书,还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他认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将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下迅速走向崩溃,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之后,中国非但没有崩溃,而是通过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经济总量翻了一倍,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还成了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现在回头一看,不是中国崩溃了,而是这些唱衰中国的观点错乱了。2012年4月,在悉尼一个中国问题研讨会上,一位学者不经意地提到了章家墩名字,会场爆发了一阵笑声,一切尽在不言之中。章家墩成了国际学术界的笑柄。
当然,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仍有不少人死抱住僵化的意识形态不放,天天盼望着中国的崩溃,那也没有办法,就让他们去说吧,天不会塌下来。
很久以来,中国总是对发达国家重复说:我们人均收入比你们低很多,赶上你们还早着呢。但西方很多人,特别是工商界人士却不这么看。他们说,你们人民币的汇率是扭曲的,不能真实反映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你们沿海发达地区在硬件的很多方面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你们内地的发展速度也不慢,和沿海正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你们的沿海地区就有3亿多人口,到2020年就能达到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光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规模,就会相当于今天的欧盟。西方持续不退的“中国热”很大程度上与这种研判有关。
外媒眼中的“中国崛起”
2009年,注定是一个“中国崛起年”而被世界记住。从G20金融峰会到哥本哈根峰会,从上合组织峰会到中欧领导人会晤,从应对金融危机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领导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式各样重要多边峰会上,展示出一个“几乎到处都能感受到自信气息”的大国身姿。世界话语权的杠杆也逐渐在向中国倾斜,中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再也不是一个旁观者。英国《独立报》形容,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害羞地”登上世界舞台。“中国模式”、“中美国”成为国际舆论流行语,中国声音、中国力量、中国形象正日益凸显。
2009年的10月1日,新中国60年华诞,中国举办了盛大的庆典。在国际上,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首次为中国国庆点亮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灯;英国首相布朗特意通过视频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表示祝贺;路透社在网上对中国国庆阅兵式进行了图文和视频全方位直播……印度NDTV电视台评论总结说,“当今中国是一个支点,整个世界围绕着它”。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尤其是在近年来在金融危机横扫全球的大背景下的中国崛起,更引发了西方媒体的热议。根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2011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崛起”成为过去10年中的世界头号新闻。
2009年底,《纽约时报》公布了年度流行语,中国与美国的合成词--“中美国(Chimerica)”上榜。同时,“中美国”也荣登《外交政策》的世界最大赢家榜单,该杂志称,看看2009年发生的国际大事,世界上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几乎定义了整个世界舞台。中国作为强势美元的重要支撑者,在一种相互联动的作用下,积极地保证了美元的稳定,中美开始步入共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