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在海边的帕维朗尼餐厅谈话的。从玻璃窗望去,开往瑞典的渡轮升起一股白烟,正从海港开出。岸边的美人鱼雕像——那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吸引着各国游人,照相机拍个不停。
罗穆生端着酒杯,警觉地朝四周望了一下。克莱因教授似乎也察觉出这里不适合谈话,压低声说:“最初我搞的试验,装置太小了,只是为了证实理论,这种试验是不够的,得弄一个大装置,就可以在更大规模上试验它。看看我们能不能弄出比那一次更大效力的东西来。”
罗穆生会意地点点头:“会行的,我相信一定会成功。”
一个寒风刺骨、天空阴云密布的日子,克莱因和罗穆生坐着一辆破旧的“奥普”牌汽车,绕过僻静的街道,在确信无人跟踪后,驶向海港一座游艇码头附近。开车的是个外貌傻乎乎的中年人,穿着又旧又破的外套,活像个喝得半醉的酒鬼。他叫宁士高,一位经验丰富的保安官员。
克莱因和罗穆生下车步行,朝海边码头尽头停泊的一艘船走去。那是一艘旧式破冰船,名叫伊斯波号。“真是一艘老古董了,”罗穆生登上甲板后说,“不过倒还算是结实的。”
克莱因到处察看着,对这艘旧船也还满意。等水手们把装有仪器的几个箱子抬上船以后,他和罗穆生选定引擎间作为工作室,这里是船上的动力部位,安装了发电机和通向船舱各部分的电缆开关。他们把各种电子仪器开箱安装,并一一调试,罗穆生又用锤子和凿子把一处龙骨上面厚厚的油漆铲掉,露出一块闪亮发光的钢板。
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脱下手套,满意地说:“行了,正极连接这儿,就通遍整个船壳了。”
克莱因把连接仪器的一根粗电线焊接在刚打磨干净的钢板上,说:“但愿如此,连接这一关是最重要的。”
这时,电话铃响了,罗穆生拿起话筒。
电话是保安官宁士高打来的:“观察的人已经到齐,他们想知道什么时间开始实验。”
“可以立即开始。”罗穆生答道,“告诉他们,我现在就去跟他们会合。”
挂上电话,他问克莱因:“准备好了吗?”
“好了,你快上岸,在那边同我用电话保持联系吧。”
罗穆生推开舱门,迎面刮来一阵风雪,使他赶紧把大衣扣紧,竖起衣领。天突然变坏了,狂风卷着大雪漫天飞舞。码头远处临时搭起的一个观察棚。聚集了许多头面人物,其中有海军和空军的高级将领。宁士高告诉罗穆生教授,70多岁的海军上将也来了,政府总理临时因故不能前来,但派了代表。
果然,罗穆生一进观察棚,气势不凡的海军上将用命令的口吻提出:“我希望能有所解释……”
“好吧,我先讲几句,诸位先生,我们要进行的是一次戴尔斯反应的实验……”罗穆生说。
“戴尔斯?什么意思?”一位将军问。
“这是希伯莱文中的第四个字母,相当于D字,克莱因教授以此命名他的发明。”罗穆生企图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述极其深奥的科学原理,他努力寻找最准确的语言,但却感到十分困难,“戴尔斯反应,也可简称D字反应,在理论上已经得到证实,而且在实验室已进行过试验,现在是在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由于在安全和物理学方面还存在很大困难,不敢保证不会失败……”
众人纷纷提问,罗穆生提高声音道:“我看这样吧,几分钟就有结果,大家观察吧……”这时,电话响了,是在船上的克莱因打来的,“准备开始吗?”他问。
“可以,先从最低电力开始。”
“好,最低电力。”那边克莱因说:“开始!”
“请大家看着那艘破冰船!”罗穆生用手捂住话筒,回过头朝众人说。
雪下得很大,人们睁大眼睛才能看见破冰船收起舷梯,随着汹涌的海潮离开码头。
“还看不出什么。”岸上的罗穆生对着话筒道。
“我加大功率吧。”船上的克莱因说。
突然,阴云密布的天空响起一阵尖利刺耳的高频波,这声音似乎从四面八方传来,令人感到直透头顶,难以忍受,但它很快就消失了,代之以低沉的轰鸣,如同大提琴的弦音。在这同时,人们发现破冰船发出格格的声响,船身哆嗦,四周飞腾的浪花像是被磁铁吸住粘在船壳上面了。
有人情不自禁惊呼起来,因为好像水底有一个巨大的推进器,使那艘破冰船整个船身慢慢抬起,离开了海面。人们清清楚楚地看见船底露出水面,螺旋桨也悬空了。这时,码头上的探照灯把雪亮的灯光照在了破冰船上,人们看到船身已离开海面好几米了。
“克莱因,行了,成功啦!”罗穆生目不转睛地望着几千吨的破冰船,欣喜若狂地喊道:“现在把功率减小吧……”
“我正在减小,”船上的克莱因回答,“不过,有一种谐振出现……”
他的话音未落,不可料及的事发生了。那艘悬在半空的破冰船发出金属碰撞般的怒吼声,船身顿时失去支撑的力量,迅速跌落下来。当这艘几千吨的钢铁怪物溅落海面时,海浪涌起,像风暴潮一样冲上码头。说时迟,那时快,观察棚首当其冲被排山倒海的浪潮席卷而去,人们站立不稳,顿时你压我,我推你,乱成一团。
罗穆生也被海浪冲倒,浑身湿透,他硬撑着坐起来,倚着身后的石墙,吓得目瞪口呆。他的旁边,有人在呻吟,大概是受了伤,那些幸免于难的军官声嘶力竭地喊道:“快叫救护车,快……”
海潮如瀑布一样泻回大海,附近传来救护车愈来愈清晰的鸣叫。罗穆生顾不上自己的门牙已经磕掉,他甚至没有察觉到自己满嘴流血,他的心底升起一种狂喜,他差点大声喊了起来:成功了!D字反应正如克莱因预料的那样,成为铁一般的现实。
他清楚地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也许,世界的格局将会从此改变。
三潜艇升空
克莱因教授的D字反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丹麦政府以及空军、海军对这项研究都极其重视,一个高度保密的研制计划在波罗的海悄悄地实施了。
北欧航空公司杰出的机长黎汉逊和海军着名的潜艇指挥员韦韩宁接到命令,被秘密地带到一个名叫特拉戈尔的偏僻渔村。陪同他们的是那个神秘莫测的人物宁士高,从他的嘴里是无论如何也打听不到什么的,他们到什么地方去,把他们找来干什么,宁士高只有一句话:“如果我能告诉你,我自然会讲的,但我不能。不过,过不了多久你自己会知道得很清楚。”
汽车穿过刚刚犁过的初春的田野,从特拉戈尔那红砖旧屋的村边经过,他们并没有停车,一直开向只有几艘游艇的小港口,那里有一艘相当大的有内舱的快艇。
他们上了快艇,半个小时之后停在了一艘军舰旁边,韦韩宁探头望了一下:“这是贝林号,海军学院的船,去年我上过这条船,当时它是作为一艘小型试验潜艇——贝拉克斯普鲁坦号的母船,我为那小潜艇试航……”
“从未听说过。”机长黎汉逊耸耸肩道。
他们跟着船上的水手登上舷梯,一个迎面而来的海军军官请他们到军官休息室去。
宽敞的休息室里坐着十几名穿军服的人,他们都是丹麦陆海空军的将领,其中有4个穿便服的人,黎汉逊一眼认出其中一位政府高级官员,另一个是罗穆生教授,过去他们不止一次坐过他的班机。
罗穆生开门见山地说:“请坐下吧,我将告诉你们为什么我们要在这儿开会。”
第二天黎明之前,贝林号驶入波罗的海公海水域,一艘小潜艇从船舷一侧吊落海面,韦韩宁跑下舷梯,一跃登上潜艇,从指挥塔上的舱口溜进去了。
罗穆生对克莱因说:“今天是试验的好天气,能见度低,雷达无法跟踪。刚才空军侦察机报告,在我们周围140里以内没有一条船。”
克莱因是昨天最后一个上船的,一夜的颠簸,使他难以入睡,但是他依然精神抖擞,因为他知道这次试验至关重要。“我们上潜艇去吧。”他说。
“不,你别去,由我去。”罗穆生道,“我知道你想去,但总理认为你太重要,不同意你去冒这第一次试验的险,我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不用担心,我会很好地照顾你的宝贝,我们已经消灭掉谐振的问题,不会再出乱子的……”
克莱因耸耸肩,他知道再争也没有用。“祝你好运!”他拍拍老朋友的肩膀说。
罗穆生走下舷梯,黎汉逊随后,他们进入潜艇舱口后,立即关闭舱盖。
“起锚!”韦韩宁对着无线电报话器大喊一声,潜艇开始拐弯,离开母船。
克莱因拿起报话机:“离开母船大约300米后,开始进行试验。”
他拿起望远镜,眼皮不眨地注视着轻快疾驶的潜艇,指定的位置到了,潜艇突然越升越高,离开海浪汹涌的海面,像一只气球愈升愈高,5米,10米,30米……接着,潜艇像一架轻巧的飞机似的离开海面在空中慢慢飞行,并且向母船这边飞来。
船上静寂无声,所有的军官的水兵都瞪大眼睛,注视着这不可思议的现象。
克莱因脸上现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眼睛一直没有离开空中的潜艇。“现在,可以把它开回来了,”他对着报话机说,“我认为,我们可以说,这次试验完全成功了。”
几天后,克莱因亲自参加潜艇升空的一次试验。他对韦韩宁说:“请起飞吧,我相信你能把它驾驶得像上次一样那么好!”
“好,执行!”韦韩宁坐在驾驶室,这里的操作机械很像飞机的仪表,驾驶盘向左右转动可以控制潜艇方向,两个喷气引擎推动潜艇变换方位,而尾舵的摆动可以调节潜艇的升降。
“已升空200米。”韦韩宁告诉大家。
“你可以全部关闭喷气引擎的活塞,使发电机保持输出状态。”克莱因说。
“所有马达的动力已关闭。”
“好,现在电力充足,我要开动D字反应仪器了,只要很少的动力,就可以飞上100米的高度。”克莱因专心摆弄着仪器上的掣钮。
黎汉逊在记录仪表上的数字,望了一下舷窗外的波光:“韦韩宁,潜艇上有测高器吗?”
“没有。”
“太遗憾了,看来你离开海洋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潜艇继续像气球一样向上飞升,黎汉逊从舷窗估计着高度,轻声说:“100米啦!”
“看来电力很足,我们可以飞得更高,各位,准备好了吗?”克莱因调整好仪器,信心十足地说。
嗡嗡声在增大强度,引擎运转很正常,海面在下边变得像镜子一样平滑,看不见波涛了。他们的潜艇轻快地向上直飞,像火箭升空一样,但却没有喷出的熊熊烈焰和如雷的声响。不久,潜艇钻入云层,什么也看不见了。
突然,引擎平稳的节奏改变了,克莱因问:“电流减弱了,哪儿出了毛病?”
韦韩宁喊道:“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熟悉飞行技术的黎汉逊答道:“这是大气压力减小的缘故,我们已到达大气层顶部,空气中的氧气很稀薄……”
引擎抖动着,发出咯咯的响声,几乎停了下来,潜艇哆嗦了一阵,开始急剧下降。
“喂,能采取什么办法吗?”克莱因喊道。“D字反应仪器断了电不能起作用了,你能维持电流吗?”
“用储备电池,”韦韩宁站起来去取电池,但失重使他飘然而起,他的身体在舱内飘浮。当他奋力扑向座椅时,一头碰在潜望镜的铁柱上,痛得他呲牙咧嘴。
他忍痛抓住椅背,把身体放进椅子,缚紧安全带,伸手开动各种开关。
“把电池的电流全部开足。”克莱因望了他们二人一眼,“准备好,我已将仪器关掉,现在我一开动它,反应不会那么轻的……”
他的话音刚落,一股无形的压力把所有的人推在椅上,他们眼前发黑,血液上涌,差点晕倒过去。
过了片刻,窒息感消失,他们猛吸了口气,清醒了过来。
黎汉逊喘着气说:“好家伙,太难受了。”克莱因问:“还继续试验吗?”
“只要不出这种事,我同意试验下去。”黎汉逊回答。
“同意,”韦韩宁脸色苍白,额头有一道血痕,“不过我建议用电池的动力。”
“好吧,那我们再升上去,等电池消耗掉70%,我们就返回。”克莱因表示赞同。
潜艇再度上升。“至少有5000米高了。”黎汉逊用目测估算道。这时,他们看见大气层像蓝色的饰带衬着黑色的太空,阳光从舷窗照入,把舱内照得通亮。突然,上升的压力消失了。
克莱因高兴地说:“仪器功能正常,我们停留在太空中,能估计出目前的高度吗?”
黎汉逊望着下面的地球,那蓝色的星球煞是美丽。“150千米!”他答道。
韦韩宁看着仪表,说:“电池才耗去25%,电能消耗得很慢。”
“好极了,这说明飞翔所耗去的电力比上升要少得多。”克莱因说。
“我们成功啦!”黎汉逊情不自禁地喊道,“我们可以到任何地方去……”
是的,他们成功了。人类今后的太空飞行,不需要发射火箭,而是像开汽车或驾驶轮船一样,可以朝着太空中的任何天体飞行,这才是真正在太空飞行的宇宙船,D字反应为太空飞行插上了神奇的翅膀……
四月球救险
克莱因决定加快试验进度,完全是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
这天,他正兴致勃勃地观看罗穆生研制的一台新仪器,这是一台圆形的闪闪发光的仪器,体积很小,运转时发出的声音也很微弱,但它却是功率极强的核聚变发电机。
克莱因听说这台仪器已正常运转了250小时,而且仍在继续正常运转,高兴地对罗穆生说:“真为你高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是的,它能稳定地产生几千伏特的电能,我对此是相当满意的。”
克莱因立即想到把这台仪器应用在太空潜艇上,因为太空潜艇的动力一直是困扰它的难题。“好极了,如果把这台仪器扩大,完全可以提供真正太空飞行的能源,那将是一台微型的原子能发电机,就像目前核潜艇上使用的那一类型。不过,还有一个难题……”
罗穆生接过他的话说:“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