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学生看魔术表演,教师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学生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学生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学生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教师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教师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学生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数的操作练习材料。例如让小班学生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种特征进行分类时,教师可提供给每个学生彩色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卡片各3~4张,一张练习纸,让学生给图形卡片分家,把各个图形卡片摆入形状相同的“家”中。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还认识了不同的图形。
又如,学习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学生往往要通过多次的操作练习,才能真正理解。首先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要求学生用笔将上排的花和下排的花一一连结起来。接着教师出示小猴和桃子的教具,让学生用一对一连结的方法比较小猴和桃子哪个多,哪个少,由于小猴与桃子没有对齐,有的学生在连结时就出现了一些情况。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画连线的方法玩“小猴吃桃子”的游戏,当笔碰到桃子时,学生就发出“啊呜”声,表示吃了一个桃子。当轮到给第三只小猴吃桃子时,有的学生说吃最后一个,因为最后一个桃子与小猴大致对着,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按顺序连线。由于教师的指导生动、形象,所以小班学生很快接受了上述比较方法。后来,当教师出示小猫吃鱼时,学生就知道了先找小猫的嘴巴,再去找鱼,并能按顺序连线,从而理解了对应的方法。在操作练习过程中,学生愉快地通过实践获得了有关数学知识,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学生早期数学教育的娱乐化还体现在学生的各类游戏,如小班学生喜欢摆弄“娃娃家”的餐具,教师就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区分碗的大小,把碗和杯子分类摆放;在拼图游戏中,教师可事先拼好简单的图形,制成一张张样卡,然后让学生寻找相应的图形片放在样卡上,并引导学生数数、比较多少。此外,结构游戏对学生认识大小、长短、形状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学生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学生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教师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教师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学生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学生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教师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学生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教师想,让小班学生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4.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一、强化操作,使数学知识不断展开和深入
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对数学的更深层的理解。如一年级上册里有一道“聪明题”:把下列铅笔分类,你有几种分法?下面画有一大堆铅笔:有用过的和没用过的、有长的短的、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还有各种颜色的。这是一道多标准分类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如果只让学生讨论、说说或者老师问学生答,这样大部分学生肯定糊里糊涂。
在教学时,让全班学生拿出自己的全部铅笔,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分一分,过了几分钟,奇迹出现了,各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展示在眼前。然后让不同分法的学生说说道理。一道很抽象的数学问题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很快解决了,学生很兴奋,教师也很兴奋。再如,一年级上册里的小正方体堆积起来的各种图形,让学生数一数每个堆积图形里有几个小正方体。教师先让学生看着图数,大部分学生只数出看到的部分,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正方体按照书上的图形摆一摆,一会儿,正确答案出来了,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下面没有图形,上面的图形就没办法放。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教师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数学知识不断展开和深入。
二、激发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小学生们做操,小明的左边有4人,右边有7人,这一排共有多人?在做这道题前,教师用很兴奋的口气说,现在教师们来做游戏,不过你们必须按老师的要求排好队,然后教师们才能开始玩,行吗?学生的气氛很高昂,然后出示题目,学生很激烈地讨论着,教师让他们下座位排排看,很快,答案出来了。接着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了“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是第7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整个教学过程紧张而热烈,学生学得非常高兴。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题思维要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纵、横两个方面发展,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为此,教师们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5.数学趣味知识教学的积累
从数学的学习成绩来看,没有一门学科的反差像数学那样悬殊,一方面是,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批数学迷在孜孜不倦地求索;另一方面,也有为数不少的差生视数学为畏途,是一门枯燥乏味的鬼课。数学真是那样令人生厌吗?其实,这是一种对数学世界缺乏了解的认识误区。
数学中处处蕴含着美,数学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群芳斗艳的百花园。教师们一起去领略它的千种娇美,万般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