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原则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数学的教学都是很枯燥乏味的。不可否认地说,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影响了很多人。包括老师、学生家长甚至学生。确实,在教师们教材进行改进之前,数学书打开就尽是些算式、公式、符号和练习题。在教师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没有去想过这数学课怎样上得有趣生动。教师们就只想着这数学就是听讲例题,然后人量地练习,成绩就会好了。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理念不断地进入教学领域。这为教师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教学压力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大家都知道,任何科目的学习,如果学生学习起来感兴趣,那么教学是一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应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人动力!那么,数学的“教”和“学”能不能做到生动、有趣味,学生乐意学习呢?
一、内容趣味吸引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吸引学生来听学习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们学习的内容就要让他们觉得有趣。怎样让他们觉得有趣呢?作为学生,他们感兴趣的是贴近他们生活、和他们自己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也许就有人会问,这数学和教师们的生活好像没什么联系,也没多大用啊?确实,教师们不认真去想,还真觉得数学不在教师们身边,没有人说话说一二三、几加几。但是,教师们细心地去发现,才知道在教师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数学现象。
比如买多少东西要多少钱、怎么付钱、几点起床、到学校要多久……那么教师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这些隐含在生活中的与教师们的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找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关于贴近生活得例题,教师们的教材改进就专门针对这一点做了很大的改动。数学书上开始出现了很多的插图。图上画的东西,所举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值得教师们教师注意的问题是:在学习书上的内容的时候教师们还需要搞清楚教师们所面对的对象。书上的一部分例题,一部分插图所表述的内容对于教师们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许陌生。那么教师们教师在讲解教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书本的基础上再从新加入教师们身边的数学元素?另外,学生对于和自己有关的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能适当地用和本班同学相关的问题来举例应该能让学生觉得更加地有趣!这就是通过有趣的学习内容来吸引学生。对于内容的趣味教师们就应该从上课的过程着手。
1.课题的导入
要使数学课上起来有趣味,内容吸引学生。那么课题的导入是十分关键的。那么着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去发掘关于本堂教学的趣味元素。用什么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么样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这都是教师们教师在备课中应该下很多功夫的。有了一个好的、有趣的课题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上。那么备课这一重要的环节呢教师们就算是成功的。
2.数学的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例题的讲解、概念的理解、公式定理的认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最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那么,怎么样给这些“死”的东西、枯燥的内容加入“活”的、有趣味的内容呢?对于例题的讲解,教师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例题的内容加以“升华”,在例题中加入一些简单小故事,小幽默。这样,让学生在一个开心的环境下听课教师们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概念公式,这些内容是比较“死”的。那么,要使之有趣味教师们就应该让它“活”起来。教师们可以把这些内容通过比喻、拟人的方法转化成一些具有生命的有活力的“个体”。让学生通过认识这些“个体”而识记概念公式。这也是一个数学趣味教学的典型方法。
二、教师讲话的趣味性
上课过程中,教师们还要充分运用好教师的语言魅力。教师在讲课时语言的生动、有趣却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们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多积累、在教学中多体会、在与学生一起时多沟通。比如教师们要批评某个同学,那教师们就不用声色俱厉地去数落他。而应该用深刻而又幽默的语言去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却又并不对老师的批评有逆反的心态。
总的说来,数学教学要教出趣味、学出趣味,需要教师们老师不断地在身边发掘与数学有关的趣味元素;不断地用孩童的心态去体验趣味、用耐心去创造趣味。
2.数学教学要发现趣味性
俄国着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任务,因此,兴趣的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数学特点来说,它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小,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光靠老师硬灌,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的,学习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学习,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教师就如何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谈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引入的趣味性
引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前奏。一堂课的开端虽然教师清楚,自己要教什么,理解什么,要求学生知道什么,记住什么,理解什么,会做什么,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谜。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爱动、好奇心强,教师若能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巧妙引入新课内容,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是一节成功课的良好开端。
引入新课有情趣,实质就是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在讲授“速算与巧算”时,因二年级的学生入学前都上过学生班或学前班,如果枯燥的说出本课要学的内容,揭示课题,学生会感到乏味,可能就会骚动起来,于是教师用“1、2、3、4、5、6、7、8、9,谁和谁是好朋友”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教学“数列求和”时,教师给学生讲高斯求和的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学生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学生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在学生听得入神的时候,教师揭示了课题“数列求和”。当然采取什么形式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设计,但面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应尽可能做到有趣味性。
二、讲授的趣味性
讲授新课是一堂课的主旋律,能否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保持旺盛的注意力,经常产生新鲜感,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语言既准确、简练,又要生动有趣。
在讲授“鸡兔同笼问题”时,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所以会让学生先画出小鸡和小兔,这样不但使学生愉快的融入课堂,而且又使他们记住了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接着又让学生观察,小鸡和小兔有几条腿。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学起来很轻松愉快。
三、练习的趣味性
巩固练习是一首歌曲的反复,优化练习内容,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不感到上课枯燥无味,又容易消除疲劳,振作精神,集中注意力。
教师还要经常用“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对口令”、“接力赛”、“布雷阵”等游戏,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掌握得牢固,不容易马虎。用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来选择其教学手段,努力探讨教学良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方法
学生普遍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学生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教师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学生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学生的天使,游戏是学生的伴侣”,学生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学生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学生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教师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学生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学生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教师就启发学生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学生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能使学生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师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当学生带来各种玩具时,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玩具。当各种颜色的毛巾集中在一起时,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毛巾,从而初步渗透集合的概念;游览公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数数公园里有多少花,当学生无法数清时,可以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许多”,如有许多的茶杯、小床、毛巾、玩具等。
学生生活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数学启蒙教育的契机俯拾即是,如水果店的水果是分类放置的,动物园里的各种小动物是分类关在不同的动物园舍内的,小学生由矮到高排队,碗、碟从大到小往上叠等现象,都为学生提供了有关数学的感性认识。
学生园的日常生活包括盥洗、餐点、睡眠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数学知识。如在盥洗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对应现象:一只杯子内放1把牙刷,1个小学生用1条毛巾,并知道小学生和毛巾是一样多的,但如果有位小学生没有来,就会出现小学生少、毛巾多的情况;进餐时,教师请每组的值日生盛一碗饭,放一把调羹,再把饭一一送到本组小学生的手中,感知对应的方法。吃点心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数出自己盘子里点心的数量。有一次吃龙虾片,教师先请学生数出自己盘子里龙虾片的数量,然后问他们每人有几片,如果再给1片是几片。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就奖励他1片。餐点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会按顺序做事:先将毛巾展成大正方形擦嘴,再将毛巾对折成长方形擦脸,再对折成小正方形擦手,最后依次把杯子、盘子、毛巾放好;午睡穿脱衣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从中渗透数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