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所以,他会想要尝试各种在他看来是新奇的事物;不过,孩子也都是胆小的,对于某些无法预知的情况,他会产生一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心理。而每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也是他注意力最差的时候。因为此时他会想得很多,会担心自己无法顺利解决难题,更担心自己会失败,这些思想会逐渐占据他的大脑,使他无法再集中精力去考虑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给予他鼓励,告诉他“没什么好怕的”,要帮他消除畏难情绪,这样,他才敢于直面困难,才会专心地去与困难“做斗争”。
不过,有的妈妈在帮助孩子消除畏难情绪时,似乎采取了错误的方法。
一位妈妈说:“我最见不得我儿子怕困难的那个样子了,上次,他因为考试时有一道题做不出来,据说当场就哭了。老师告诉我时,我那叫一个不好意思哟。想想啊,一个男孩子,居然在考场上哭鼻子!他回家以后,我好好地训了他一顿,一个男孩子这么害怕困难以后可怎么办?要做男子汉,他就一定要勇敢一些,几个小困难绝对不在话下,应该大胆地去闯。”
虽然这位妈妈说得没错,孩子应该要勇敢一些,男孩更应该如此。可是,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却并不是靠训斥就可以的。孩子眼中的困难总是有它产生的原因的,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心情,多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一下,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好方法来帮助他消除这种畏难情绪。
不要强迫孩子“不怕困难”
儿子在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想了想做不出来,就准备直接跳过去不做了。可妈妈看见后却说:“这么个小难题你就不做了?不许跳过去!要勇敢面对!”儿子皱着眉头,对着那道题想了许久,但还是做不出来。可妈妈依然一脸“坚定”地守在一旁,一直催促儿子,让他不要害怕困难,要迎头而上、战胜困难。最终,儿子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却依然没有解出那道难题。
孩子面对困难有畏惧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也没必要像这位妈妈那样逼迫他不要害怕。我们之所以要帮孩子消除畏难情绪,是为了让他能集中注意力去解决困难,而不是让他必须“什么都不怕”。孩子不可能什么都不怕,有畏惧他才能知道自己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孩子不畏难的精神,即便他有一时的害怕,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克服。
此时,我们可以鼓励他“自己试试”,或者建议他“翻翻书”、“找找资料”,多为他提供一些解决意见,总好过对他“精神压迫”。
和孩子一起将困难“解剖”
在孩子看来,困难就是“他一下子想不明白该怎么应对的东西”,那么,我们只要帮他“想明白”就好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帮孩子一起将困难“解剖”,帮他分析一下困难的性质,找找战胜困难的方法。
比如,让孩子说说哪里是他感觉难的,问问他为什么会觉得某个问题很难,鼓励他想想目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帮他列出他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又有哪些,然后再提醒他想想还有哪些问题是暂时解决不了的,他该怎么做才能将所有问题都解决掉,等等。
困难就是一架看起来复杂的机器,当被拆成一个又一个小“零部件”之后,它也就复杂不起来了。此时,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各个击破”,因为要将注意力集中到单个小事上很容易。我们只需要提醒孩子,要将一件事做完之后再做另一件事,不要将注意力分散得很开,否则,很容易遇到新的困难。另外,为了使孩子更有勇气,我们还要及时对他进行鼓励,尤其是当他想到了极好的解决问题的点子时,我们的鼓励会促使他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动脑筋。
提醒孩子要做到真正的“不畏难”
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嘴上说“不怕”,表面上看是消除了畏难情绪,但是真正到了要去解决困难时,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有的孩子则可能在消除了畏难情绪之后,就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了,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鲁莽地去应对。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完全的“不畏难”,前一种是表面上的不畏难,而后一种则是没有好好地认识困难。我们要教孩子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去应对困难,对待困难他应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也就是不要从一开始就怕得不敢动弹,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要意识到有困难是必然的,但却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而在应对困难时,又要认真地思考每一个细节和对策,争取尽快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