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或做事,但却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表现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的样子,无法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
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多妈妈都觉得这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甚至认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于是便一味地责备、抱怨他不能专心学习或做事。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旁边“捣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导致的。
我们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经常批评、否定孩子
妈妈对儿子的要求很高,每当他在做事的时候,妈妈都会在一旁看着,只要看到他做错了,妈妈就会一顿批评,甚至说“这么一点儿小事都做不好,真是废物”。结果,他产生了“反正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那就当个废物得了”的想法,做事的时候也就不那么专注了。
当我们经常批评、否定孩子的时候,会深深打击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能会导致他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的倾向,从而不肯专心做事;也可能会导致他出现恐惧的心理,一边做事一边害怕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失误而遭到妈妈的批评,从而无法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慎重,尽量少说否定的话,多说肯定的话。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批评孩子,而是要掌握批评孩子的艺术,比如,不要全盘否定他,而是要批评他的行为;不要长篇大论地批评他,而是要简明扼要地说;不要在众人面前批评他,最好在私底下进行,等等。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更容易从心底里接受我们的教育,不会因此而分散注意力了。
过度关注、宠爱孩子
面对家里的“独苗苗”,全家人都像众星捧月般关注着他、宠爱着他。孩子就会很容易变得自我、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缺乏忍耐力、克制力,难以静下心来做事情。
当孩子被关注得过多时,将会直接导致这样的后果:孩子原本正在专心地玩玩具,妈妈叮嘱他专心,爸爸在一旁指导他玩,爷爷拿另一个玩具逗他,奶奶在一边叮嘱他要注意安全……试想,孩子的注意力还会集中在玩玩具上吗?恐怕连我们成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一个孩子呢?
另外,由于全家人对孩子宠爱有加,原本他应该做的事情都被家人代劳了,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依赖心理,只要一遇到难题就会向家人求助,自然也就无法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了。
我们要明白,自己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他终究要离开我们的庇护,独自去面对生活。因此,我们要给予孩子理智的爱,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表现,即使他表现得不好,我们也不要过于心急,而是要给他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即使表现得好,我们也不要过多地关注他,而是给予他适当的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前进。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考试求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难免会有冲突,而当父母用不一致的方式教育他时,就不仅会破坏父母在他面前的权威性,还会让他的思维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进而无法专心于某一件事情。
所以,夫妻间要经常在一起交流有关教育孩子的问题,首先把孩子存在的问题罗列出来,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统一认识。即使夫妻之间的教育意见不一致,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另一方,而是要先让彼此的情绪恢复平静,然后在私底下交换各自的想法,争取统一认识。
给孩子太多的刺激
孩子的注意力分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给他过多的刺激,就势必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语言上的刺激和物质上的刺激。
很多妈妈都有唠叨的习惯,比如,我们要交代孩子做某件事情,总会反复说好几遍,就怕他记不住;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情,我们会在一旁不停地提醒、指导他,等等。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我们在交代孩子时,只简明扼要地说一遍,这正是培养他注意力的好时机;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我们不要在一旁“站岗盯梢”,而是让他自己去摸索。
很多妈妈认为“玩具越多越好”、“课外书越多越好”,孩子想玩哪个就玩哪个,想看哪本就看哪本。殊不知,外在的刺激太多,反而会使孩子看得眼花缭乱,进而无法安心地玩一个玩具、看一本书。所以,我们最好只给孩子一两个玩具、一本书,等孩子玩腻了、看完了,再给他换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