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左边还要添写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例如25.8缩小1000倍,应得0.0258。
5.如果是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如60缩小100倍,应得0.6(即0.60)。
60.为什么不能随便移动小数点
我们都知道,小数点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小数点不能随便移动。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德国弗里堡大学化学专家劳而赫,在研究化肥对蔬菜的有害作用时,无意中发现菠菜含铁量只有教科书和手册里所载数据的1/10。这位科学家感到很奇怪,因为多年来营养学家和医生都认为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有养血补血的功能。他为了解开这个谜,对多种菠菜叶子反复进行化验,并未发现菠菜的含铁量比别的蔬菜高很多的情况,于是他开始探索这个错误数据的来历。最后发现,原来是印刷厂工人排版时,不小心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把数扩大了10倍。由于印刷厂工人的疏忽,人类被蒙蔽了近100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数点虽小,作用可不小,不能轻视,也不能随便移动。
61.为什么要学习小数的性质
学习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如在进行小数加、减、乘法计算时,如果计算的结果小数部分末尾有一个“0”或者几个“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一般地说,小数计算的结果都要化简,这样使结果简明,容易记住。但要注意,把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末尾的“0”,中间的“0”不能去掉,否则小数的大小就要改变。
有时候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在进行小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如24-18.75,可以在24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补写两个“0”,即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然后,再进行计算:
24.00-18.755.25
又如,在计算小数除法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者几个“0”,再进行计算。
6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这种规定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先看两个例子。例1:小红到文具店买4支铅笔,每支3角钱,买6本练习本,每本4角5分钱。小红一共用了多少钱?根据题意,要先分别求出买4支铅笔、6本练习本各用了多少钱,再把买铅笔和练习本用的钱数加起来。列式为0.3×4+0.45×6。这道题就要“先乘后加”。例2:学校购进250本图书,分给4个班,每班分45本,还剩多少本没分?根据题意,我们要先算出4个班一共分得图书多少本,也就是求4个45是多少,然后再从250本里减去4个班分得的本数。列式为:250-45×4。这道题也要“先乘后减”。上面实例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比较多,所以作了这样的规定。当然在生活中有时也会遇到需要“先加减后乘除”的问题,这种情况只要在算式中的加减运算部分添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括号里面的了。
2.这种规定可以使计算简化。从数学的发展看,乘除法是比加减法高一级的运算形式,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计算,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计算。为了提高计算的速度,就需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我们就以上面的例2为例,如果用加法先求出4个班分得的本数:45+45+45+45,然后再从250本里减去4个45相加的和,显然比250-45×4要麻烦。
由此看出,规定“先乘除后加减”是有一定道理的。
63.加减法是互为逆运算吗
我们知道,已知加法中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例如: x+20=45
x=45-20,
x=25。
例如: x+25=45
x=45-25,
x=20。
也就是说,用减法可以求出加法中两个加数中的任何一个。所以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加法是否是减法的逆运算,或者说,加减法是否是互为逆运算呢?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例如:x-50=80
=80+50,
x=130。
例如:130-x=80,
x=130-80,
x=50。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已知减法中的差与减数,求被减数,用加法;已知减法中的差与被减数求减数,不再是用加法,而是仍用减法。也就是说,用加法只能求出减法算式中左边的数(被减数),用加法不能求出减法算式中右边的数(减数)。因此,我们只能说,加法是减法的左逆运算,不是加法的右逆运算。所以,在我们所学的“小学整数”范围内笼统地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是不对的,说“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也是不对的。
同样的道理,可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但不能笼统地说“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或者笼统地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只能说:“乘法是除法的左逆运算。”
64.表示几倍的“倍”是不是计量单位
表示几倍的“倍”不是计量单位,它不表示长度、重量及体积等意义,仅仅表示相除两个量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它同其他表示倍数关系的概念如分率、百分数、减数等一样,都属于不名数的范围。
65.验算的常用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1.逆算法:对于计算题而言,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进行检验。
对于应用题而言,可把求出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代入题目中,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例如:修一条长10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800米,余下的要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解:(1000-800)÷5=40(米)。
答:平均每天修40米。
把平均每天修40米当作已知条件,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
40×5+800=1000(米)
验算结果与题意相符,说明这道题解对了。
2.估计法:估计法又有以下5种。
(1)总体估计法。例如,19.3×6.2,当6个20计算,其结果应为120左右。若出入太大,便是错误的。
(2)最高位估计法。例如,87563÷4,商的最高位一定是“2”,否则,便是错的。
(3)最低位估计法。例如,38×54,积的末位应当是“2”,否则,便是错的。
(4)位数估计法:即判定某一式子的结果的位数是几。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进位与退位等问题。
(5)常识法:如果得出水稻每亩产10千克或某人步行速度为40千米/小时,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检验列式或计算是否有错。
3.另解法:对于一题多解的应用题,当用一种解法解答后,还可以用另一种解法进行检验。
例如: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现在改进了裁剪方法,每套节省用布0.2米。原来做600套这种服装所用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多少套?
解:2.2×600÷(2.2-0.2)-600=60(套)。
答:现在可以多做60套。
验算时可用另一种方法来解答,即先求出现在做600套衣服比原来节约多少布,再求用这些节约出来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多少套衣服。即:
0.2×600÷(2.2-0.2)=60(套)
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可见此题解法正确。
4.弃九法:先把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再求和被九除的余数,从而求出这个数的九余数。例如5412的九余数为3。
(1)加法的验算:两个加数的九余数相加,如果不等于和的九余数,则计算必有错误。
(2)减法的验算:被减数的九余数减去减数的九余数(不够减的,在被减数的九余数上加9再减),所得的结果与差的九余数不同,则计算必有错误。
(3)乘法的验算:两个因数的九余数相乘,如果所得的数或其九余数与积的九余数不同,那么计算必有错误。
(4)除法的验算: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关系,用乘法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
用弃九法验算,不能验证某个计算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若得数中多写“0”或少写“0”,或数字的位置有所颠倒,其九余数不变。所以,用弃九法验算,还要结合估计法等其他方法才能肯定计算的正确性。
5.等量法:对于应用题而言,可抓住题意中的等量关系进行验算。如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可以抓住关键的句子“照这样计算”,进行前后单一量是否相等的计算。
66.近似值的截取方法有哪些
在实际计算中,根据不同需要,截取近似值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四舍五入法:这是一般常用的方法。如果去掉的多余的部分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1;如果去掉的多余的部分小于或等于4,则将其舍去。
例如:7.335≈7.34(保留两位小数),
7.335≈7.3(保留一位小数)
2.进一法: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总是向前一位进一。
例如:把400千克桔子装入筐内,每筐装30千克,把这些桔子全部装完,至少要用多少只筐?
400÷30=13.333……≈14(只)。
因为剩下的部分也要用一只筐装,所以至少要14只筐才能把全部桔子装完。
3.去尾法:去掉多余部分数字,保留部分不变。
例如:400张纸,可以装订30页的本子多少本?
400÷30=13.333……≈13(本)。
因为余下的部分,不够订一本,所以只能装订13本。
67.你知道学好数学的这10种方法吗
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当然,刻苦学习是必要的,但还要学之有法。你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往往就会事半功倍,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学得更深、更透。下面提供了10种好的学习方法,对照使用一下,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1.课前预习,寻找疑难。
2.勤思多问,掌握规律。
3.动脑动手,手脑并用。
4.消化巩固,温故知新。
5.仔细读题,认真验算。
6.注重理解,默诵记忆。
7.开动脑筋,一题多解。
8.多读多看,开阔视野。
9.分析失分,总结经验。
10.劳逸结合,合理安排。
68.你知道这些记忆方法吗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少不了要记忆公式、法则、特殊数值、解题方法等。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记得牢,用得活。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方法。
1.串联记忆:把相互有联系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串联起来记忆,而不是零散地去记。这样,如果某一内容记忆不准确,通过回忆这一连串的内容,就能把遗忘的东西回忆起来。如记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时可按它们角度从小到大的变化顺序来记忆。
2.对比记忆:把成对的表面相近或相关,但有实质差别的东西通过对比、辨别来记忆,这样,可以避免相互混淆,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如质数与合数、周长与面积、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通过辨别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比较容易准确无误地记住它们了。
3.口诀或谐音记忆:把一些数学原理及特殊值等编成口诀或根据其特点编成谐音来记,将更加容易记忆。如对π的记忆,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位私塾先生让学生背π值到20位数,自己却到山上的寺庙中喝酒去了。有一学生急中生智,把π值与先生喝酒联系起来,编成了谐音顺口溜:
山顶一寺(3.14),一壶酒(159),尔(你)乐(26),苦煞吾(我)(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尔乐(626)。
4.联系实际记忆: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能帮助记忆,加深印象。如要记牢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可以联想生活中的一些事实:一张32开的纸,面积约230平方厘米,而课桌桌面的面积通常是35平方分米;一个易拉罐中所能装的可乐,一般约是350毫升等等。
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出更好的记忆方法吗?
69.参加数学考试要注意些什么
1.树立信心,充分准备。参加考试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考出好成绩来。考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把必要的文具用品整理齐全。临考之前,千万不要开夜车,保证休息好。否则,考试时会头昏脑胀,影响成绩。
2.镇定自若,不慌不忙。拿到考卷后,不要忙于立即做,可以先把整个卷子简要地看一遍,一共有几部分,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解答。有的同学没有把试卷全面看一遍,结果把反面的题目都漏做了。
3.讲求策略,先易后难。试卷上的题目有难有易,可以把会做的题目先做,不会做的题目暂时放一放。等会做的题目做完了,再回过头来解答比较难的题目。
4.细致认真,及时验算。解题时要细心,要把题目仔细看几遍,必须弄懂题目,看清要求,再动手做。做完一题立即验算一遍,争取做一题对一题。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参加考试时,一定要照着上面的几条去做。这样,你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不信,你试试看。
70.长度单位“米”是怎样确定的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作出决定,采用巴黎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直到1799年,终于完成了一切测量工作。人们准备了两个完全相等的标准白金模型,规定0℃时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后来,这个米原器就保留在法国度量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