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走向成功捷径。在培养思维的直觉性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猜想——证明”的思考方法。
2.引入开放题教学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也正因为这样,开放题的解题重力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放题有其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例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都是使常规性题目变为开放题的有效方法。
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为目的,选用恰当的技术,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者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学习的效果。
10.趣味性教学在学前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班教育是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在学习上。教师如何通过亲切生动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幼儿的多种感观,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是教师一直研究、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自身的儿童化
教师个人的魅力,对儿童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首先为语言艺术,为了便于和幼儿进行沟通,使自己的语言更趋向儿童化,教师经常阅读儿童读物、看儿童节目,使自己成为一个“老顽童”。
二、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幼儿时期学数学,主要是依靠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内容的加深、变难,有的幼儿学习兴趣逐渐减退,表现为上课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变短,多余动作不断出现,这也是幼儿时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教师们的教学应在“培养学习习惯,巩固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针对儿童的心理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①故事导入激趣
孩子平时多数喜欢听讲故事,教师就根据这一特点,把故事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在讲“4的组成”时,自编了“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它请来了四个好朋友和它一起庆祝生日”的故事,并且配上简笔画,使幼儿很快掌握了1和3、2和2、3和1的三种4的组成。教师即轻松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幼儿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②直观演示激趣
幼儿直接兴趣占主要地位,根据这一特点先出示实物、模型、挂图或使用幻灯片及其他教具,来吸引好奇性极强的儿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通过观察获得鲜明、正确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7的加法”时,教师拿来了“飞机模型”、“水果”等实物。这些事物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玩具或食品,它们的出现马上诱发了孩子的兴趣,同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的去观察、思考。教师先出示了1架飞机模型,再出示了6架飞机模型,问幼儿现在一共有几架飞机模型?引导幼儿用加法来运算,使幼儿得出算式:1+6=7
③表扬夸奖激趣幼儿爱听好话、喜夸奖、愿学榜样、厌训斥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会准备好小红旗、小红花、,笑脸、五角星等等的奖品,可分个人、小组比一比,赛一赛,谁为先?这样能大大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教教师学”为“教师要学”。活跃课堂气氛,出现争先恐后的欢乐情景。同时对孩子的评价语言要及时、准确,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例如:“你的小手真能干”、“你的小眼睛可真亮”、“你真爱开动小脑筋,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等等。
2.重视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训练,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兴趣,学会手脑并用,通过直接活动发现新知识。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圆形”时,给幼儿5个圆形、5个三角形(各3红2绿、4大1小)纸板,让幼儿进行分类的操作活动。结果:有的按形状分,得5+5=10;有的按颜色分,得6+4=10;有的按大小分,得8+2=10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不但牢牢记住了三角形和圆形,还学会了分类,更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学到了新知识10的加法运算。
这一方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代替了疲劳的写、算,排除了儿童的厌学情绪,减轻了学业负担,真正收到玩中学的效果。
3.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的活动。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利用游戏,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合作意识强。设计教学游戏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教师设计的是开火车游戏。老师出一个数,让幼儿说出另一个数,两数合起来为6。
师:“嗨,嗨,教师的火车1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生:“嗨,嗨,你的火车1点开,教师的火车5点开。”
而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教师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有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教师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数学知识。
三、丰富的肢体语言
由于肢体语言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因而更容易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感知他人的情绪情感。对于幼儿来说,在数学课堂中将肢体语言运用的巧妙、得当,既能有效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化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
1.赏识激励性眼神、多变的脸部表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孩子都具备同一个特点,那就是渴望表扬与关注,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前进的动力。例如:教师在上8的减法运算时,教师提问了班上胆小的蒋乐小朋友8-1=?,听到教师提问到她,胆小的乐乐小朋友开始左看看、右看看,支支吾吾的就是不敢回答。教师知道聪明的她是知道答案的,但她害怕自己会答错,所以迟迟不敢把答案说出来。看到这种情况,教师马上展露出一个微笑,看到教师的笑容,乐乐好像也受到了鼓舞,轻声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及时地又给了一个肯定的眼神她,并鼓励她大声地说出答案。
2.夸张、滑稽的动作
对于喜欢新鲜、多变的学前班孩子,他们是一个最不能拘泥于单一的群体如果你在教学过程使用了夸张的肢体动作,不但能有效地增进与孩子的亲和力,同时让孩子对学数学更感兴趣。如竖起大拇指(表扬)摸摸学生的脑袋(亲近、责怪)、做OK手型(赞赏)、摆手(激励)都可以起到教学辅助作用。另外,在游戏中使用夸张的肢体动作,与孩子共同游戏,那将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等分》,教师设计了《过生日吃蛋糕》的游戏,在表演吃蛋糕时,教师假装流口水了,并且发出了:“啧、啧、啧”的声音,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一节课就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内结束了。
在数学教学中,突出“趣味性”,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好处,还能使幼儿注意力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幼儿更易学更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