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起源和发展
国画的起源
国画在古代没有确定的名称,一般称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国画的起源可以直溯到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
原始制陶人画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绘是最古老的绘画创作。
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直到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作装饰布置的时候,才注意到对于画面的利用,人们在上面所绘制的装饰图像,便开创了最初具有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根据史料上记载的以伏羲氏画八卦、黄帝画制服、舜妹螺氏绘影像为最早。早期的绘画经匠人的再造,刻在料上、青铜器上及绘在陶器上。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也在此时萌芽。这一时期,画家们对绘画开始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五四运动以后,主张革新的画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画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20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
20世纪开拓者从突破传统笔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主张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学一种新的创作道路。
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家,更加关注具体形象特点的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对自然景物表现的个人感受。这些创新探索,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所提倡的“白话文”、“自由体诗”一样破旧立新,开辟了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应的中国新美术变革的道路。
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国画的种类和特点
国画的种类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民族绘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画形成了不少分科,概括而言,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界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主要包括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战国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成熟的人物绘画,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隋唐时期,我国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创作;至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日趋成熟。中国山水画依技法和设色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淡彩等形式。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花鸟画是以描写花卉、瓜果、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主体的绘画。花鸟画的肇始很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殷周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许多花草、虫鱼和龙凤之类的图案纹饰。传统花鸟画依题材可分为花卉、瓜果、翎毛(禽鸟)、走兽、虫鱼等类型。
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
界画是指以宫室、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线的绘画,也称“宫室画”、“台阁画”或“屋木画”。界画创始于隋代,最早界于人物山水之间。
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有我国关于界画的最早记载,但自元代之后,主流文人画家斥精细工巧的风格为画匠之末流,使界画地位逐渐降低。此论在明清成为画坛风气,画人唯恐被称为匠气,使界画无人问津,日渐衰微,及至近代竟成绝响,此为绘画史上的一大遗憾。
国画的特点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它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
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
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国画的工具和材料
国画的纸
中国绘画的底子,一为织物,一为纸。中国画在唐宋时代多用绢,到了元代以后才大量使用纸作画。
中国画用的纸与其他画种不同,它是以青檀树做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
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纸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开,但和其他纸张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作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于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
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特点是吸水性和渗水性强,遇水即化开,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收到水晕墨章、浑厚化滋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写意山水画。
熟宣作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画山水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宣纸。半生半熟宣纸遇水慢慢化开,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
另外,可以代替宣纸作画的纸还有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等等,其性能接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国画的墨
墨是中国画主要工具材料之一。墨的种类与性能,较为繁复,且具多种功用。大体上可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大类。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挑选墨首先看其色,墨色发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后听其音,好墨扣击时其声音清响,研磨时声音细腻,劣质的墨声音重滞,研磨时有粗糙响声。
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匀,按顺时针方向转慢磨,直到墨汁稠浓为止。作画用墨要新鲜现磨,存放过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中有浓缩后的渣滓,对作画有影响。
国画的笔
笔是绘画和书法的主要工具。现在木工所用的蘸墨的竹片,实际上是古代所用的原始竹笔。笔毫一般用羊毛、兔毛、黄鼠狼尾毛、鸡毛、鼠毛、马尾、鹿毛、豹毛、石獾毛等毫发材料制成。
此外,还有一种以软毫与硬毫合制而成的介于软硬之间的笔,称为兼毫。书画家可根据各自的习惯喜好和绘画风格,选择得心应手的笔挥毫书画。毛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
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支,羊毫笔“小白云”、“大白云”各备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
新笔笔锋多尖锐,只适于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更好。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
国画的砚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砚的品种十分繁多。以其质地分,有玉砚、陶砚、澄泥砚、漆砚、瓦砚、金银铜铁砚、瓷砚,以及广泛运用的石砚;以其产地分,有端州砚,歙砚、洮州砚、青州砚、温州砚、信州砚等40多个品种。
其中产于歙县的歙砚、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虢州的澄泥砚最为着称,号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优点是,色如碧云,声若金石,润如壁玉,坚硬耐用,发墨细腻,贮墨耐久,琢式精巧,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其艺术价值。
砚使用一段时间后,残墨积得太多,应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砚台清洁。
国画颜料
颜料是绘画的重要材料之一。主要分为天然和人造两类。天然颜料多为矿物性的,如朱砂、石绿、朱膘、赤色等。人造颜料种类很多,包括无机和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的有钛白、铭黄;有机物质的如不溶性酞菁及甲苯胺红等。
中国画颜料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上就开始使用,后至汉魏的帛画、壁画等绘画的发展,对于颜料的运用更加广泛。
不过,唐代以前多以矿物颜料为主,唐以后因植物颜料随染织业的发达而逐渐用以绘画。及至五代,颜料种类尤为复杂,但一部分化学颜料不及古代天然颜料之能时效持久。现代中国画颜料有块状、粉状和营状等,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国画载体
中国字画可写在纸、绢、帛、扇、陶瓷、碗碟、镜屏等物之上。
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绢本。将字画绘制在绢、绫或者丝织物上,称为绢本。古画卷本虽多,但易被虫蛀,亦被折损,反而纸本更易保存。绢本看起来较名贵,但底色不及纸本洁白。由于绢本绘画前准备功夫较多,故不及纸通行。
纸本。中国字画用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矾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壁画。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宫廷等绘制大幅壁画,不少的壁画遗留至今,成为国宝。
折扇。古人扇画多较细小,以便携带。但现代人多用巨型扇画做室内装饰物,所以较古人更为实用。
圆扇。圆扇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不大。但也有绢本、纸本之分。古代宫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与人齐,现在很少见。
陶瓷。花瓶、杯、碟、镜屏等器皿,亦有字画制作,所用颜料及制法不同,但字画原理及欣赏不变。
器皿。除瓷器外,如日历、灯罩、鼻烟壶甚至现代领带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画做装饰,而且十分流行,别具一格。西方盛行的圣诞卡等,用中国字画做图案者甚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