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起源和发展
外国雕塑的历史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以各种可塑(如粘土)、可雕、可刻之材料(如金属、石、木等)表现艺术家一定的创作意图,创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深度、空间形式的艺术作品。
外国雕塑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作品极其丰富、题材内容广泛、形式风格多种多样。
外国古代雕塑艺术,包括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出现了以埃及雕塑、希腊雕刻、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为代表的外国着名雕刻艺术。这些亚非欧三大洲主要文明古国的优秀作品,一直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的瑰宝。
外国最早的雕塑是在人类为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生产力极低的劳动工具,即石器工具的同时创造的雕塑艺术《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作品产生于2.5万年前,这类雕塑体积小,供原始人随身携带,它们看来像是原始部落神圣的生育神,曾在欧洲流传了很长的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后,人类被迫放弃狩猎成为牧人、农民,各种手工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此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为满足宗教需要,雕刻家们雕刻了许多巨大的石雕头像。而古代埃及雕刻家也开始了他们的创作,并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雕塑起始年代众说
不一,最普遍的说法也许是1897年,罗丹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纪念像》问世,1881年德加的《14岁的小舞女》在展览会上所引起震动,或者更早的年代,杜米埃在1830年创作的《头像》,其表面夸张变形的手法令人震撼,从真正意义上讲没有一个雕塑能够标志着全新阶段的开始。
我国雕塑的历史
我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瑞丽等。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它不习惯于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牙、木、竹等。
我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实用器物上的装饰物,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而从这时期考古挖掘的大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见有神像,这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商周时期除礼器外,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皆造型巧妙,制作精细。
秦兵马俑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群雕。场面壮观,气势磅礴。
采用一种横向式的布局,风格写实,是中国陶艺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数隋唐时代的陵墓石雕、墓室俑像,以及石窟、寺庙雕像。如唐朝人民创作了“唐三彩”、四川的乐山大佛。
隋唐以后,雕塑发展转入低谷,而绘画得以发扬。到清代时期,我国雕塑艺术在内容、题材方面开始落入世俗化。造型手法上由概括、简练、坚实、生动演变为松弛和纤细,转入一种赏玩情趣。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引进了西方新思潮,并有了一批留洋回国的雕塑家。从此我国传统庙宇雕塑走向衰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雕塑的涌入。这一时期的雕塑主要以肖像为主,作品有《孙中山像》、《蔡元培像》等,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以后,我国的雕塑事业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以刘开渠、滑田友、王乙、曾竹韶、傅天成、张松鹤、肖传玖、王丙召等人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为代表。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落成是中国现代雕塑的起点和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由“鲁美”师生设计制作的农展馆前的“人民公社”两座大型广场雕塑,掀起了雕塑事业的第二个高潮。
20世纪60年代,虽然雕塑转入低谷,一味反对形式主义而强调学习前苏联写实手法。但也创作出一些好作品,它们是“四川美院”创作的《收租院》、“中央美院”和“鲁美”创作的《农奴愤》等。
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文艺繁荣的春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许多城市大搞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雕塑,这些雕塑作品起到了美化城市、陶冶情操、纪念和教育的作用,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使中国雕塑艺术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各种西方流派的传入为我们开阔了眼界,也冲击了我国单一的现实主义艺术格局。
如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往来频繁,使我国的雕塑事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从而创作出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意味的中国现代雕塑作品。
雕塑的种类及特点
雕塑按构造材质可分为铜雕、石雕、木雕、牙雕、骨雕、根雕、玉雕、漆雕、玻璃钢雕塑、贝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
铜雕
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具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雕塑都是铜制的,比如罗丹的《思想者》、《青铜时代》,因为铜材质的质感、可塑性、规格的不限性、色彩肌理的丰富性等特性很适宜做雕塑,这也是玉雕、木雕、石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石雕
石雕就是采用各种不同石料雕成的作品,它在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不论国外或国内很早就发展了石雕艺术。
石雕一般采用大理石、花岗石、惠安石、青田石、寿山石、贵翠石等做材料。花岗石、大理石适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寿山石的颜色丰富,更适宜于小型石雕。
石雕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石料性质和雕刻者的习惯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传统的方法,构思、构图、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个人独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画好水平线和垂直线,打格子取料,用简易测量定位的方法进行雕刻;二是采用新的工艺,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后将石膏像(模特儿)作为依据,依靠点形仪,再刻成石雕像。
木雕
木雕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为材料进行雕塑。一般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牙雕
牙雕一般以象牙作为雕刻原材料。象牙与一般的牙齿不同,其表面没有珐琅质覆盖,非常怕酸,强酸可以将它腐蚀,弱酸亦可使其软化。如将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就可使之变软,再用刀或其他工具,旋以雕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骨雕
骨雕就是以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骨雕的历史悠久,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距今约6000多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为研究我国骨雕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
骨雕人头像比较完整,五官位置比较准确,制作手法古朴、粗犷、神态憨厚庄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以极其落后的生产力,在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搏斗,从而谋求生存时,就地取材,创造了这件作品,尽管稚拙古朴,却表达了一种对祖先的崇拜。
根雕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一般说来进行木雕创作的工具,如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斧头、木钻、木锤、刨子等,都可以用来进行根雕创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剪刀(剪枝用的剪刀)、刀子、毛刷、砂纸(布)、粗细布、棉纱、绳子等基本用具。特殊加工时,如火烤、蒸煮、防虫处理时还需要一些用具,一般家庭常有的可以代用,不一定另备。
用以根雕制作的材料,主要是根材。除此之外,还有些辅助材料,如胶(水胶、乳胶)、石蜡、漆(清漆、生漆、漆片)等。需要着色时,还要准备所需的颜料。
玉雕
玉雕总称玉器,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已有玉佩出现,商朝的琢玉技艺就比较成熟了。玉雕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翡翠、水晶、玛瑙、黄玉、独玉、岫玉等几十种。因为玉本身性质细致、坚硬而温润,或白如凝脂,或碧绿苍翠,色泽光洁而可爱,适合制作名贵的装饰品。
至于玉石的制作,一般人以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实不然。玉石的质地很坚硬,雕刀刻不进去,而是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制作时,用各种形状的钻头、金钢砂和水,根据作品形状把多余部分琢磨掉。
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长的时间。
漆雕
漆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也叫剔红,其技艺始于唐代,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过程繁复,用时很长,因此大型漆雕也极其昂贵,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贵胄的陈设品。
漆雕是一种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的技法。元、明时期传入北京。经漆雕艺人们的辛苦钻研,漆雕技艺逐渐完美成熟,漆器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北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玻璃钢雕塑
玻璃钢雕塑是雕塑的一种成品类型,具有质轻、耐腐蚀、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又称FRP,学称纤维增强塑料,国内在习惯上称之为玻璃钢。它是以合成树脂为基本材料,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为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贝雕
贝壳的种类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纹理也很美丽,有的还是很妙的反光体。贝雕就是选用这些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贝雕巧妙地将人与海结合起来,贝雕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自古而来记载着人与海的故事,传达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和期待。
冰雕
冰雕,是一种以冰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刻的艺术形式。冰雕分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冰雕塑与其他材质的雕塑一样,讲究工具使用、表面处理、刀痕刻迹,但由于它材质无色、透明,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故此雕刻出的形象立体感不强,形象不够鲜明。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造型时采用石雕和木雕手法,强调体面关系,突出形体基本特征,力求轮廓鲜明。在此基础上,精雕细刻,或者实行两面雕刻,使线条互相相交,雕痕纵横交错,在光线反射作用下,尤显玲珑剔透,从而取得远视、近视俱佳的观赏效果。
泥塑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陶瓷雕塑
陶瓷雕塑始自秦汉盛于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经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成型过程并经高温烧成。
按制作方法可分圆雕、浮雕、镂雕、捏雕等数种。按制品可分素雕和彩雕两种,包括陈列美术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制作时必须考虑到干燥和烧成收缩,防止翘扁变形及裂纹斑疵等。
石膏像
石膏像指以石膏为原材料雕刻而成的人物头像,一般用于美术教学、练习之用。石膏像是头像素描的基础。画石膏像是为了更好理解头像的结构,光影。石膏像之所以色调面积大是材质决定的,如果把真人头糊上石膏也是一样的效果。且色块只是画素描时人为定义的。
雕塑的工艺和制作铜雕制作工艺
1.搜集素材。
铜雕制作第一步就是搜集素材,找该作品各个方位的图片,然后做1:1的泥搞,为定型提供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