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继续开展“一帮一、一对多”爱心活动。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不仅是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也希望在生活和思想品德上互相影响共同提高,最终提升整个班集体、整个学校的良好风气。
(5)组织学生举办“我和雷锋的距离”校园文明状况图片展。在展出反应雷锋精神的图片的同时,展出学生中的一些文明行为照片,同时也展出一些不文明、不和谐行为的照片。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差距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进行征文比赛。配合“我和雷锋的距离”校园文明状况图片展、“我与雷锋找差距——告别缺点,发掘优点”主题讨论会及其他学雷锋活动,各班于3月组织开展“续写雷锋日记”学雷锋主题活动日记征文比赛,3月底进行评比。
3、弘扬雷锋精神,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1)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进行青年志愿者报名工作,大力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的公益劳动。如走进福利院看望老人,以实际行动去服务社会;走向市区进行清除白色垃圾;对校园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创建清洁文明校园。
活动总结学校根据班级活动情况评比学雷锋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
3月底,学校进行“学雷锋活动月”情况总结,并总结材料,包括活动中照片、影像资料等。期末将根据这些学雷锋活动持续开展情况评选出“十佳学雷锋先进班级”,每个班级同时推评1名“学雷锋先进个人”,学校集中进行表彰公示。
劳动节活动的设计指导
节日由来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重大节日,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大节日。
188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喊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等地35万工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遭到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但是,在英、法、俄等国工人的声援下,美国工人阶级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的权利。这次罢工运动在国际工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斗争,1889年7月14日,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的成立大会上,决定把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战斗、胜利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又称“劳动节”。从此,5月1日就成了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
我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在1920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明确规定每年5月1日为劳动节。
现在的每年这一天,全国人民举行各种庆祝集会和多样化的联欢活动,以发扬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激发振兴中华的热情。
庆祝劳动节是各级组织的重点活动,一般都会集中全力组织好。
活动设计
1、庆祝五一游园会
游园会要办得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热烈。要邀请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参加。
2、庆五一文艺晚会
晚会的节目内容除娱乐、欣赏外,宣传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节目要占一定的比例。
3、报告会
报告会可宣讲有关“五一”的来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等问题。
4、工运史和当代中国工人风采展览
组织有关国际工人运动和我国工人运动的史料,以及当代中国工人的风采,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览,起到教育和纪念作用。
5、拔河比赛
可增强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一般适宜在“五一”当天举办,当天结束。
6、大型咨询活动
开展“劳动者权益保障”宣传,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
劳动节活动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学校可以开展多彩多样的活动共同庆祝这个有意义的假日。让师生在工作之余快乐身心,减轻工作和学习压力,过一个属于劳动者共同的节日。
1、教工乒乓球单打赛
4月15日至4月30日期间,通过比赛分别决出男子组和女子组前八名。活动共有多名教职工参赛。通过这种灵活的比赛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和活跃教师的业余生活,在友好的比赛气氛中,增加了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凝聚人心,达到以活动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缓解工作压力的目的。
2、“校园之声”诗朗诵
4月30日下午,在学校多媒体教师的协助下,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即舞台音像数据化管理技术,在灯光控制、音源美化、图像处理等方面,给广大师生展示一个绚丽多姿的光影舞台,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计算机动画终端技术的介绍平台。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多媒体教师在计算机实用技术的应用领域中运用自如的高超技术。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校园和谐。
3、迎五一篮球接力赛
4月26日至4月30日期间,篮球运球、投篮接力赛以团队形式参赛,竞争激烈。通过把这种轻强度、趣味性和合作型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带动中青年教师、男女教师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有利于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组织管理文化和校园忠诚文化,体现社会对新时代教师的素质要求,丰富和活跃教师的业余生活。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丰富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又活跃了教师的身心发展,更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团结,增进友谊,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体现和谐校园的理念,使广大教师能以旺盛的精力和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
端午节活动的设计指导
节日由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有很多种说法。
1、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害,后来子胥走头无路,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相,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4、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以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5、恶日说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五月五日均被视为不吉之日,人们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6、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是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7、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权威性的岁时着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
活动设计
端午节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
通过活动可以充分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学生带来快乐与幸福。
1、知识问答
关于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进行比赛,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2、诗歌朗诵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讲述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表达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
3、做粽子、香袋
学校可组织活动,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和香袋,让学生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可以学习用折纸做五彩粽,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相关知识
我国过端午节较为隆重,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楚国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救援。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屈原已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我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我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