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口向北正对的这条街道原名叫“方巾巷”。据说,在明、清两朝时,该街巷毗邻全国举人的考试场所——北京贡院,所以路经这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很多。在明朝时,由于一般的举人都头戴方巾,所以人们便称此街为“方巾巷”,并且延传至今。当时的方巾巷,南起闹市口,北至与东、西总布胡同相交的地方;而其继续向北延伸的街道,则名叫“朝阳门内南小街”,其北口与朝阳门内大街相交。现在,这两段街道合在一起统称“朝阳门南小街”。
方巾巷这段街道长约300米左右。关于方巾巷的变迁,大概只有我们这些60岁以上的原住户才能说清。我原住的胡同,出门十几米便到方巾巷街。别看方巾巷这条街不长,其两侧店铺、住户相间并存。我记得,东侧自南往北大概依次是修自行车铺、水果店(一个山西人开的)、馒头铺、修自行车铺(与前面提到的那家车铺相距很近,但生意都很好,因为当时自行车、三轮车是主要交通工具)、理发馆,接下来是几家住户,其中一个门楼上刻有“观音堂”三个大字的大院内住着十几户人家,接下来依次是汉文斋文具店、祥源斋糕点铺、银行。西侧自南往北依次是糕点铺、油盐店、修自行车铺、炸丸子铺、玻璃铺、租小人书铺、棚铺、派出所、水店、宅院(宋庆龄副主席曾经的住宅)、晒图店、磨房、理发店。街不长,但很热闹。
我与方巾巷,可以说是结下了几十年不解之缘:儿时,常到该街的一些院子里找小伙伴玩儿;随家长到派出所开会;在北京二中上中学的六年多时间里,每天步行几次经过此街道;结婚和有了女儿后,常带孩子到该街的食品店买食品……
最令人难忘的是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经历的往事,如: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因缺乏石油,北京城里的一些公共汽车顶部放着一个大煤气包,靠煤气驱动车行驶。当时的48路汽车的始发站就在已被拆成一片平地的方巾巷南端的东侧。据说铁人王进喜同志看到这情景,更激发了为国家开发石油的决心。
我还记得,在“文革”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先生受迫害被赶出原住宅后,便住在方巾巷南段西侧的一个小院里,距我家不远。看过李先生表演的邻居非常高兴,因为那时,特别是夏天,我们常能在街上遇到他和他的夫人侯玉兰女士,她也是著名的京剧演员。但当我们看到李先生憔悴的面容和疲惫的样子时,怎么也不会相信,这就是曾塑造了“美猴王”孙悟空、林冲、秦琼等诸多历史英雄人物、叱咤京剧舞台多年的艺术大师,喜悦变成了伤感。在1975年,李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如今,人们仍在怀念他和他的精湛技艺。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与方巾巷相通的东总布胡同内有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住宅,记得那一两年每逢周六,便有大量的藏族、蒙族的人们千里迢迢来此处朝拜。在从北京火车站下火车到目的地的必经之路——方巾巷街道两侧的便道上,常站满穿着藏、蒙民族服装的人们……
……
1958年,扩宽东长安街延伸马路时,自南衣袍胡同以南的方巾巷这段街道随同东、西观音寺胡同一起被拆扩路。方巾巷东侧自观音堂以南的住户及店铺也被拆,变成了一片开阔地。这块面积很大的空地,除在20世纪60年代初是48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停车场外,而后似乎一直空闲着,周围用木板围起来,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正式动工兴建楼房。国际饭店、旅游局就是在此旧址上建成的。
方巾巷这条街道现仍存在,尽管已更名为朝阳门南小街,尽管其两侧已面目全非,但其昔日景象仍清晰地印在我们这些老住户的脑子里,这条街道在不同年代里所发生过的事至今亦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