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不少关于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古迹和传说。记得我上小学时,第一次和父亲去北京西四地区,便看到位于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侧的一个院子里有一座古塔。我很好奇,问父亲这儿为什么有座塔,父亲说:“是古代时建的,等你长大学历史课时就知道了。”但我们开始学历史后,书上既没有提到耶律楚材,更没有提到这座塔。在我上初中后不久,再次和父亲去西四并问及这座塔时,父亲告诉我:“这塔是元朝时的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的墓塔。”并告诉我这座塔院北边的那条胡同叫“塔院胡同”。父亲还告诉我,耶律楚材的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法名叫“行秀”,自称“万松野老”,所以这座塔叫“万松老人塔”。耶律楚材从师三年,非常刻苦。行秀大师对他的影响很大。
这以后,我看了一些关于耶律楚材的书籍,但当看到耶律楚材墓竟在北京的颐和园内时,我还真不相信。问及一些人,有几位说不知道。后来听父亲证实这一点时,我不禁产生了好奇心:颐和园是清朝皇帝建的,为什么一个清代帝王的行宫御苑里居然保留着前朝大臣的墓地?为什么不把它迁走或平掉?其实,这一点不仅令很多人费解,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亦属罕见。
如今,你走进颐和园东门,沿仁寿殿左侧前行至昆明湖东岸,再南行至文昌阁北,便会看到东侧那大门西向的文昌院。一进院门,左侧的庭院就是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即在其内。祠院大门上首正中的门匾上那“耶律楚材祠”五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耶律楚材,字晋卿,契丹族人,生于燕京(今北京)。他先在金朝做官,元攻陷金中都燕京后,成吉思汗开始广泛搜罗对巩固其统治有用的人才,得知耶律楚材足智多谋且有经邦治世之才,便下诏令其从军参政。他应召去见成吉思汗,并被留在大汗身边。
留在成吉思汗身边不久,由于他本人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且又出生在士大夫世家(其父在金朝做官),成长在文化发达的关内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不仅精通天文历法,而且博览群书、有胆有识,所以很受成吉思汗重视。很快,耶律楚材便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影响了成吉思汗的决策。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继任者根据大汗生前再三嘱咐,更加重用耶律楚材,直至太宗时将他提升为中书令(宰相),使得其政治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作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治理国家、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的典章制度亦大多由其奠定。
耶律楚材的胆识、远见致使他为那个时期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各方面。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裂土分封,注意稳定社会秩序。如元军攻打汴梁(开封)时,遭到顽强抵抗。该城失陷后,攻城的元将向太宗奏曰:“我军攻城遇到顽强抵抗,历时很久,伤亡甚重,攻陷城后,应将对方军民全部杀光!”耶律楚材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去见太宗皇帝,表示坚决反对屠城。他向太宗指明厉害,坦陈己见,经他据理劝阻,终使太宗同意其意见,避免了一场屠城血案,使百万军民得救。
再如,蒙古族统治者习惯于游牧经济,初进中原,对农业经济很不重视。有些贵族甚至提出应驱杀汉人,把农田改为牧场。耶律楚材再三向皇帝陈述农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坚决反驳汉人无用、农业不重要的说法,并提出一系列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同时指出了民族团结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终于使皇帝采纳了自己的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缓和了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避免了一次经济大倒退。
在文化方面,耶律楚材更是功绩卓著。他不仅是元朝统治者的忠臣谋士,而且是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不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经史典籍等历史文物,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他还主持设立了编修所、经籍所,负责编辑和印刷经史,保护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元贵族崇尚武功,瞧不起知识分子,他们每攻下一地便掠人为奴,致使很多被掠的汉族知识分子亦沦为家奴。当时社会上还流传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知识分子位列老九(如果知识分子的“老九”之称始于此时,那么“文革”时期只不过在前面加了一个“臭”字而已),足见其地位之低。耶律楚材不仅以检查户口等方法解放家奴,而且建议恢复了科考制度,并明令允许元贵族的家奴应考。在应考取仕的人当中,有不少是曾沦为家奴的汉族知识分子,这就使得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得以进入元朝统治集团,既使朝廷有了一定比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大臣,缓和了民族关系,又对巩固元朝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实,早自成吉思汗时起,耶律楚材就特别注意保护各地的文化遗产。那时,元军每攻陷一城,将领们都纷纷抢夺金银财宝,肆意抢掠,唯有随军的耶律楚材奋力收集和保护当地的文书典籍等,抢救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不畏强压,不为利诱,敢于同权奸斗争,为社会除害,使民众得以安居。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特别是蒙古权贵的忌恨。他病逝后,更有人诬陷他任宰相多年家藏巨宝,要求对他家查抄问罪。但经查,除字画、琴棋、遗文外,并无金银珠宝,足见其廉洁,致使他人无懈可击。他本人还是个著名学者,在多年随军生活中和闲暇时,著有大量著作,如他的诗文集《湛然居士集》至今流传。“湛然居士”,即耶律楚材的老师行秀给他起的法名。
耶律楚材非常喜欢北京玉泉山下这块宝地,他晚年即自号“玉泉老人”。在他的《题和林新居壁》诗中有“归隐西山五亩宫”之句,他希望死后能葬于此处。在他逝于外地后,根据他生前遗愿,其遗体被运回北京,安葬在玉泉山麓,墓建有祠。
清代修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时,发现了耶律楚材的棺木等物。乾隆皇帝考虑到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将汉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与清朝进关统治全国的情况相似,而耶律楚材的所作所为恰恰起到了稳定社会、维护统治阶级的作用,因此他不仅充分肯定耶律楚材在历史上的功绩,没有下令迁坟或平坟,反而特意下旨将其墓留在园内并加以保护。乾隆皇帝还下诏为耶律楚材重修祠宇,并亲作《耶律楚材墓诗及序》。后来,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做寿扩修清漪园并改名“颐和园”时,鉴于老祖宗已立先例,再加上耶律楚材的实际功绩,从利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自然也不愿改变现状,包括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也愿留个好名声。大概这就是元朝重臣耶律楚材之墓保留在清朝御苑颐和园的主要原因吧!
遗憾的是,我最近多次去颐和园想瞻仰一下耶律楚材祠,但该庭院始终未开放。第一次去寻找其墓时,进颐和园后问及多人,包括园内的工作人员竟无一人知道。还是走到著名的十七孔桥时,在问及一位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时,被一位经过的老先生听见,他热心告知我:在北边的文昌院内。其实,我就是从文昌院附近开始打听的。可见直至现在,知道颐和园内有耶律楚材墓的人并不多!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我又去了一次颐和园,文昌院倒是开放了,门票每张20元,但是耶律楚材祠这座庭院依然大门紧闭,所以对于庭院内现在的情况,本人就不好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