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谈的,是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里一些店铺包装食品仍在使用的包装用品。
现在,从超市、菜市场到小店铺、货摊等,商家用来为顾客包装食品(水果、糕点、肉食等)的一般都是塑料袋儿。由此引发了环境污染、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袋儿等一系列问题。这不禁使我回忆起,在20世纪50年代,老北京城里商家所使用的包装食品的那些包装用品,如荷叶、木纸、蒲包等。我至今认为,那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包装用品。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我正值童年。那时,我所居住的胡同周围卖食品的小店铺很多,如包子铺、猪肉铺、糕点铺等,居民购买食品非常方便。而且,那时街道上的机动车辆很少,自行车、三轮车等也不是很多。所以,家长常让我们这些孩子到附近店铺买东西,这样,我们小小年纪就开始和商家打交道,对所买物品和包装用品都很熟悉。对上述提到的包装用品,尤其感兴趣。
先说那墨绿色的大荷叶吧!据说它们是从海淀等地区的湖河里直接采摘的新鲜荷叶,看起来又水灵,又干净,还好看。记得我去包子铺买包子、去猪肉铺子买肉馅等,店家都用洗得干干净净的大荷叶将所卖之物一包,再用稻草似的马莲一系,又卫生,又保鲜,又好看。就说买包子吧,当时我家附近有几家包子铺,每次去买,店家都是用荷叶把包子包好、系好交给我们。尽管这些荷叶包看起来似乎包裹得不太紧,但我们这些孩子们决不敢在半路上“偷吃”,因为若不小心把包包子的荷叶包弄散了,我们还真不会包。回到家打开荷叶包,啊!满屋子里都是香味,那包子个个皮薄馅大还冒着热气。家长若奖赏一个,我两口就吞到肚子里,正似陈佩斯在小品里所言:吃一个想两个,吃两个还想吃!
若买回用荷叶包着的肉馅,待回家后打开包,将肉馅放进锅或盆中,荷叶上几乎一点残馅都不粘。真是既卫生,又不浪费。
还有一种被人们称做“木纸”的包装用品,据说是用木材加工制成的。这表面光滑的淡黄色木纸,其薄厚如道林纸,只能弯曲不能对折,像现在的卫生纸一样卷成圆筒卷状,用时展开一撕就成了。木纸两面儿的表面有一道道细微的笔直的细线纹儿,所以总能沿着任何一道细纹儿撕成有笔直边沿的大小包装纸,撕多大视买家购买食品的数量而定。那撕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木纸,看起来又干净又好看。使用木纸的店铺以卖肉的店铺居多。那时,一般小户人家买肉或肉馅,也就两三角钱的,就能用来包饺子或汆丸子;多买者,也就是块儿八毛的。买时,店家将木纸一撕,基本大小正好,将肉馅放在木纸上,两手一合一按,一般都是严丝合缝儿的。用木纸包肉馅,将肉馅倒出后,也是一点残馅都不粘在上面。这种木纸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有很大吸引力,因为用过的木纸洗净晾干后,可撕成一条条宽窄不均或基本一样宽的小硬纸条,可以用来学计数或做玩游戏计输赢的筹码等。
过去,老百姓在聊天时,常会听见有人说:“我们亲戚昨天提个蒲包来看我了!”或“买个蒲包提着”等。这就引出了本文这里介绍的、过去访亲拜友时用来送礼的大蒲包。“蒲包”,其实就是用河边、水塘等处生长的蒲草编织而成的包装盒。将送礼的食品放入松软干净的蒲包里包好,上面再盖一张印有商家字号的红纸,用纸绳一系,又美观,又实惠。蒲包大小、红纸上所印商家的名气等,都表示了送礼人和受礼人家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在当时送蒲包是很讲究的。上述这些包装用品,不仅小店铺用,大的商家、老字号店铺等也用。我记得,我家居住在天津的亲戚来北京时,专门爱买六必居的酱菜带回天津。包酱菜用的也是蒲包。
这些昔日的包装用品,一般都是生长在自然界的,因此用也取自自然界,可谓纯天然物品。那时,这些生物的生长环境没什么污染,因此,这些生物也是无污染物,取之容易,用之放心,难怪商家用之时间如此长久。后来,随着塑料袋儿等包装用品的出现,随着环境的变化等因素,这些昔日的包装用品渐渐退出了市场,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大概50岁以下的人们恐怕连见都没见过这些包装用品,更不用说使用了。但我们这些曾使用过它们的人,至今还很怀念它们,也怀念昔日购物时商家用它们包装食品时的情景!如今,若说起“低碳理念”来,我认为当年这些包装用品,还真体现了“低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