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喜欢照相的人太幸福了。他们几乎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好买一台可心的照相机,因为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富裕了;买了相机后可以到公园、街头、高山、大海等各个地方去拍照。
我小时候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就个人爱好来讲,按照一般家庭的经济收入,只能把追求的目标降低到最低水平。就拿照相来说,喜爱照相的人不少,但有照相机的几乎寥寥无几。因为以一般平民百姓家庭的经济收入是无法购买这样的高档物品的;就是家有照相机的少数人,在那个年代,特别是极“左”思潮影响的年代,也不敢轻易“亮”出来享用,唯恐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扣上“追求资产阶级生活享受”、“公子哥”等“帽子”。
那时候,逢年过节一家人到照相馆里照张全家福,就算是最大的满足了。所以,照相馆便成了喜欢照相的人们心中的“圣地”。许多当年的照相馆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现在,我家住在五环外的居民小区。平时很少有时间逛昔日所喜欢的那些繁华的街道。前几天,逛王府井大街时经过“中国照相馆”门口,看着玻璃橱窗里的一张张彩色照片,不禁引起我对几家老照相馆的回忆。
20世纪50~70年代,我居住的胡同距王府井(现称“金街”)、东单北大街(现称“银街”)非常近。这两条街上当时有几家有名的照相馆,如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中国照相馆、北京照相馆;位于东单北大街的金山照相馆、青年照相馆。现在,除中国照相馆外,其余的都已不存在了。对这些照相馆印象深刻、述之情深,是因为我从儿时至中年,常去这几家照相馆照相。我们全家人家庭观念非常深,从我小时起,每年春节前都要去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这些照片一直被我视为“珍品”,它不仅使我看到我随着年龄增长的相貌变化,更使我回忆起那一年年全家人的幸福生活经历。
我和弟弟、妹妹从上学始,小学、中学期间,除照毕业照外,也常和亲戚、同学、朋友去照相;在外游玩照相后也常到照相馆冲洗照片,所以和这几家照相馆打交道很多。这几家照相馆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都很高,所以照相或洗相片是哪家顾客少就去哪家,免得排队等候。
这几家照相馆相距很近,就当时王府井大街来看,一进南口东侧便是中国照相馆;往北走不远便是北京照相馆,当时的地址是“王府井大街46号”。东单北大街亦如此,从其南口往北不远的东侧便是金山照相馆,青年照相馆在街西侧、金山照相馆的斜对面。每次取回洗好的照片,我总要反复欣赏。我喜欢照相,但以当时的生活条件是不可能买一台照相机的。而且,左邻右舍的人,也几乎没人有相机。记得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都住在新建不久的北京火车站对面,但整条胡同里却没有几家人家在北京站前留过影。然而,中国、金山等照相馆在室内有一些新建筑背景的图片可供选择,照出的效果很好,颇受顾客的喜爱。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着金山照相馆一位摄影师的面貌,他当时年纪有40岁左右,一只眼睛有点毛病,他的家就住在我们胡同附近。当时,金山照相馆较其他几家照相馆生意好,与他的高水平照相技术有很大关系,经他照的相片就是好。由于我们家人和他比较熟,所以他在给我家照全家福时,从我们每个人的姿势到选择的照相角度等,都非常精心,照出的相片我们最满意。所以,比较起来,在这几家照相馆中,我们和金山打交道最多。
这几家照相馆和它们的顾客一起,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变迁,特别是在姜昆《如此照相》相声中所描述的“文革”时期,确实是笑话百出。照相的人几乎是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装扮;有的要求在相片上打印一句时髦的口号;有的照相馆的工作人员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冲击,或停止其照相工作,而改做清洁服务工作,或被勒令边照相,边接受群众的‘监督’;照相馆被勒令改名,其地址也随所在街道的改名而变更,如北京照相馆随着王府井大街被强改为“人民路”,其地址被改为“人民路152号”……
应该说,在我居住在这附近的40多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家附近还有几家照相馆,在东单北大街东侧的栖凤楼胡同有一家“王光冲晒社”,兼带照相;北京站前大街建成后,街东侧有“时光照相馆”等。总之,当时我所居住地区附近居民照相又方便又便宜。特别是对我们这些青少年来说,照毕业像或需做其他用途的1寸小照片,到任意一家照相馆,都能尽快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时过境迁,上述照相馆中,现只有中国照相馆仍在王府井大街营业,其余都已不存在。在当时名气很大的金山、北京照相馆,也只留在50岁以上当地居民的记忆中。中国照相馆现在作为一家老字号的照相馆,已在多处开设了分店,每个分店的照相技术都无愧于他们的品牌信誉,照出相片的效果确实好。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岳父召集全家人在位于金源商城的中国照相馆分馆照了一张全家福,没想到在照相馆里遇到了一位二十多年前为我照过相的师傅,他如今已是这家分店的副经理。上了年纪的老人之所以要在中国照相馆照相,一个共同原因是因为该馆照出的相片上印有“中国照相馆”的字样,可见这个照相馆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品牌价值!
现在,在北京的大街上,人们见到的大多是高档影楼,大概很少能找到像上述那些照相馆的照相馆了。最根本的变化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照相机进入了普通家庭。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少老胡同都消失了,不少老建筑等也消失了。我本人现在就有两台照相机,在旅游中随时拍摄自己喜爱的风景时,我总是感慨:要是我年轻时有台照相机该多好呀!可惜当年的大街小巷、楼台场馆等,只能留在记忆中了!像我们这些60岁以上的人,每当翻看过去的老照片,看到少许保留的印有老照相馆名称、地址的装底版的口袋,就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过去的年代,又回忆起在照相馆照相的情景。这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照相只是有限的短暂“享受”,因此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在照相馆里照相,与其说是留恋,不如说是“珍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