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秘的格罗泽文字,不论它的最终实情可能是什么,它绝非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已被国际考古机构广泛认为是真的保加利亚的所谓鞑靼人刻字板,被认为比古代苏美尔的杰姆迪特·纳苏字母表至少早1000年。如果格罗泽刻印文字是古老而又是真实的话,那么,它们就是向以前的被理解的文字发展史挑战。事实真是如此吗?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无从解释。
3、不解的字谜
桂林阳朔碧莲峰上雕刻着一个字径将三米的“弩”字,此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游人到此,都要停下来观赏研究,然而百余年来,谁也肯定不了这是个什么字,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托意
“弩”字的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王氏擅长草书,道光十四年在广西阳朔当县令。就在他任职的那一年,挥笔写下了这个巨幅字,由能工巧匠凿雕在鉴山主峰——阳朔县城产社的碧莲峰壁石上。遗憾的是,王元仁没有留下任何注释,这样一来,百年墨迹只好留给后人去评说。
这个字如此奇妙,竟引得无数游客骚人抬头仰望,仔细琢磨。
后世揣测
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概括漓江的秀丽景色,因此有人将这个字认作“带”,其意是对“江作青罗带”风光的赞美。但那些善于思考的先辈文人墨客,从此字中又琢磨出“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的意思。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这八个字果然笔笔有着落,字字有根据。
又有个文学家不满足前人的说法,买了拓片带回家中仔细琢磨,细心推敲,认为应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个字的意思,是用来激励来人和后者的对联。
可是又有一位诗人,比那文学家更善于联想,他竟从中揣摩出一首四言诗:
一带山河,举世无双。
少年努力,万古留芳。
上述几种解释,也只是人们的猜测。百余年来,成千上万的古今中外游客,对这个字浮想联翩,各抒己见,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都认为此字一定别有一翻用心,并且寄予深刻的含义。这究竟是个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这个百年之谜,不知何时才能解开。
4、毁灭文明的神秘之手
在四大文明中,古印度不是最古老的,但它的神秘程度可以堪称世界之最。它的突然消失,使得人们至今不能完全了解这个谜一般的国度!
寻找古文明的主人
当印度河流域文明被发现的消息传遍世界时,各地的学者就开始探索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谁创造了这一高度发达的文明?
在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中,人们发现了来自两河流域的物品。而在这之前,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西亚也发现了不是当地出产的印章和陶器、石珠,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出土文物把南亚和西亚两个相隔千里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麦克唐奈尔认为,从时间上看,苏美尔文明比印度河流域文明要早1000年,而且苏美尔文明曾经有过向其他地区扩张的历史,因此他断言,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从两河流域传入的,创始人是苏美尔人。有些语言学家也通过对文字符号的研究,认定两地的文字属同一个语系,从而更加强了苏美尔人创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权威性。
几乎就在上述观点提出的同时,有几位英国考古学家提出是雅利安人创造了这一文明的看法。塞·兰顿和G·罕特认为,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文字和后来的吠陀梵文文字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从而创造吠陀文明的雅利安人也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
这种众说纷纭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后两种观点,但即便在后边的观点中也依然存在着许多未知因素。看来关于谁创造了这一文明的问题还会长期探索和争论下去,谜底真正能够解开吗?这本身也许就是一个谜。
隐藏在朦胧纱雾之中
和其它文明一样,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一个向四周扩展的过程,从总的趋势看是从西向东发展,但也有向南发展的迹象,正是后一种迹象对学者们所持的文明下限时间观点提出了挑战。古代港口罗塔尔是位于印度河流域文明地域最南瑞的遗址之一,发现得较晚,在时间上,也是延续最晚的一个文明遗址。当学者们对从这里出土的物品进行分析后,认为它的存在时间可能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比权威的观点晚了700年!
时间上存在着的前移数千年后延数百年的情况使这一文明在世界诸文明中的定位难以确定。它们只能说,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但它存在的确切时间却依然隐藏在朦胧纱雾之中。
一只看不见的手
不少人在谈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总是津津乐道于它所独具的和平、民主的气氛。一位研究两河流域经济史的学者波拉尼认为,两河流域的贸易由政府垄断并由其决定价格,也许这也正是对印度河流域贸易的最好解释,如果真是这样,印度河流域就不再有一种所谓的平民管理城市的民主制度,而是存在着一个操纵着经济活动的强大的机器。
未知的突然失落之谜
真奇怪,那广阔而存在了数千年,发展水平极高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突然几乎是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在后世的文字典籍中,几乎见不到一点对这一文明的记载:在以后的印度文明发展过程中,几乎看不到一点这一文明的影响,它失落得无影无踪!它沉睡在泥沙之下,不为世人所知。几千年过后,当它重见天日之初,人们也只把它当做一个与以后的文明锁链毫不相关的环节。它失落了,只留下许多假设。
5、《太极图》古说
《太极图》又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是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也是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一张图。
古文记录的《太极图》
虽然《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但汉代以后所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士陈博才传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后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根据陈博所传的《太极图》,写了一篇《太极图说》,发挥了《周易》的观点,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到朱熹撰写《周易本义》,才正式将《太极图》附在《周易》前面。他看出,离开了《太极图》,《周易》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卜之书,根本够不上列群经之首。这其间,真正对《太极图》有精到研究的首推理学家邵雍。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文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矣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朱熹则认为,《太极图》源自汉朝炼丹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后来的易学大家胡谓也说:“《太极图》取《参同契》之月体纳甲。二用三五,与九宫八卦混而一之也。”由此看来,《太极图》的一个间接来源是道教,似乎是没有太多疑问的。但是,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它是否真像《周易》和道教所说的那样,是伏羲所作的吗?
《太极图》和伏羲
《周易·系辞传》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古者包牛羲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事物之情。”同时又指明,伏羲时代,还是“作结绳而为网罢,以佃以渔”的时代。从考古学上看,这时期尚处于迫于自然力量、穷于应付的原始部落状态。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和技术手段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作如此玄奥的八卦太极图呢?这还得从伏羲的传说谈起。
伏羲大神
伏羲,又写作伏牺、包窈、太昊、太白白本等。《帝王世纪》中说他是“大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者,象日之明,是称为太昊。
据今人考,伏羲的“伏”为表音字,按上古音应当读为“溥”,“溥”就是“伟大”的意思。所以伏羲也就是“伟大的羲”,而这位“伟大的羲”又正是先秦典籍中的东方之神,也就是说,伏羲实际上可能和太阳或者东方的某一星座有关。从史籍上看,伏羲又与龙有密切关系。《左传》上说:“太昊氏以龙纪。”《拾遗记》也说:“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找到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
《史记·封禅书》记载:“有龙垂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龙乃上去。”据此,台湾飞碟研究协会会长吕应钟先生提出了“龙就是飞碟”的看法。的确,龙(不是生物学上的恐龙)这种过去被视为神话传说的动物,现在似乎应当重新认识。《说文解字》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又解释“鳞”为“鱼甲”。现在看来,这种能暗能亮、能细能粗、能短能长而又披着硬甲的“龙”,和我们观察到的雪茄型飞碟非常相像。
就目前所见,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饰图案中就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上古文化符号大都是象征性的,列维·斯特劳斯称之为“紧邻着感性直观”。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所谓伏羲“蛇身人首”不过是一个象征性表述,它暗示着伏羲是一种半人半神的生命体,是直接和“龙”有关的生命体。何况,伏羲的出生也是很神秘的。《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他的母亲“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后生下了伏羲,而且“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太师。”如果伏羲就是“伟大的太阳神”,而他又是乘着“龙”来到地球上,在传授了一些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神通后,由于上古民智未开,为了不使外星球高级文明失传,留下了一幅整合性的《太极图》让后人去破译。那么,今天我们看到《太极图》包罗万象的内容就不奇怪了。
6、《太极图》今说
从《太极图》来看,具有浓厚的巫觋文化特征,是否能够进一步假设,《太极图》是中国上古巫觋文化的总纲,源头?因为《太极图》所显示的阴阳、消长、动变、灵性信息等特征,无一不是构成中国上古巫觋文化的基本特征。
《太极图》和天文学
《太极图》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和《太极图》。《淮南子·天文训》将阴阳原理对应日月星辰,认为阳气凝聚则生火,火之精者为日;阴气凝结为水,而水的精者就是月;所以又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至于星则是从日月溢出的气的结合物,它们由于禀受的阳精、阴精的分量不同而各异。以后,五行又配上五音、五色甚至五德,这就从天文发展到人事了。
这种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天文学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也就是《周易》所说的“现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这是巫术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它的整合性类比思维方式与气功、特异功能完全一致,但与以后建立起来的自然科学却完全不同。
另外,就《太极图》本身来看,阴阳两仪记录着地球由于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之象和四时之序。此外,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自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为23度26分21秒。而从《太极图》上看,阴阳两仪的S形螺旋体夹角,也正巧在23度左右。所以有人认为,太极的具体模式就是地球。
在上古交通闭塞、工具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怎么就已达到把地球作为一个模式来画图形的程度呢?这还得回到伏羲上来。《古今图书集成》上的一段记载说,“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阿,伏羲则之,以画告八卦。”参考前述关于龙的假说,那么“龙马”也可能就是飞碟的象征表述。也就是说,一个与外星文明有联系的“伟大的羲”,凭借着“龙马”提供的数字密码和模型,才画出了八卦和《太极图》。
更有趣的是,在后世所传的一些修炼图谱中,《太极图》被转换成天文图,并将北斗七星安放在中心。从这一图谱看,我们这个世界以北斗星为天心。北斗星每年十二个月指遍四方二十八宿,历全年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所以,一些修炼气功的人,在采气时都必须遵照这一图示,面对北斗星所指的方向。这是否从一种灵感信息上暗示着《太极图》的真正来源呢?
《太极图》和中医学
与天文学一样,《太极图》和中国古代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帝内经》上说:“生之本,本于阴阳。”由于《太极图》是“近取诸身”,所以阴阳之道也涵盖了整个中医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周易·说卦传》指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把人身器官与《太极图》上的八卦相对应。而《内经》则进一步把人的脏腑、血脉与日、月、山脉、河流、海洋通过类比连在一起,形成了“人身小天地”和“自然大天地”合一的“天人相应”说。在这方面,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图谱,是我们今天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今天有人根据《太极图》的八卦学说进行生命科学的研究,认为它包藏着人的年寿信息。从《太极图》看,人的正常寿命年限应当是119~148岁。进一步,以“生生之谓易”的哲理,结合《周易》六十四卦推论,得出人的寿命年限为384岁。前段时间,有人还通过先进的脑功能扫描技术——脑涨落图,对人脑进行扫描分析,得出的结果使人惊讶不已:人的大脑就是一张太极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