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银行展开“吸储大战”
我们先看几篇报道:
据2010年6月30日《世纪经济报》报道,“2000万元,6月30日存一天,可给你支付利息2万元”。端午节刚过,上海温州商会副会长邱雪凡接到了来自长三角某城商行的一个“揽存”电话。“800万元存款,6月30日仅一天,能拿到3万元人民币!”价码一家比一家高,这是另一家国有银行给出的条件。
2010年11月24日据南方报业网报道,临近月末,银行揽储有些疯狂。“100万元存一天,现返3000元,相当于日利率3%。”“50万元存一年,收益在标准存款利率基础上翻倍,等于多拿2.5个百分点。”很多普通储民不断收到这样的短信或者提醒。
“10万元定期存款一年,当天返现2100元,50万元定期存款一年,当天返现2500元”,这是2010年11月24日某吸储中介公司打出的揽储广告。每到年底都是银行吸储的高峰期,而2010年第4季度以来,股市大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4.4%创25个月新高,银行储蓄搬家汹涌。在75%的存贷比(贷款总额占存款总额比例)硬性监管之下,银行闹起“钱荒”。一些银行借助中介揽储并放贷,将贴息率推向新高。
按照这家中介的返现率计算,定存10万元一年,银行年存款利率为2.50%,到期利息为2500元,加上中介给予的2100元,共可获得4600元,相当于年利率为4.60%,比银行目前执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高出2.1%,如果定存50万元,收益率高达5%。同样定存10万元,返现金额比年中高出一倍多。
银行为什么也缺钱
看了上面的报道,很多读者可能会疑问:怎么连一向财大气粗的银行也会缺钱?确实如此,从2010年开始,银行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不过这也是好事,银行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美国的银行也都是竞争得头破血流的。不过美国的银行跟中国的不一样,美国的银行都是私人的,包括美联储。
对于银行为什么还会缺钱,我想这其中原因有如下这几个。一是2009年银行的疯狂放贷,造成了2010年资金的短缺。2009年中国政府实行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鼓励各大银行,包括地方银行进行放贷,促进企业的生产,增加就业。这本来是好事,但是银行在潜在利益的驱使下,放贷得过火了。要知道,企业的还本金一般从放贷的第三年开始,如果一开始放贷金额过大,必然造成后续的青黄不接。
第二个原因是股份制银行“非常激进”的内部激励机制,使得股份制银行存款抢得很厉害,国有银行和城商行的存款盘子也受到了影响。为了揽储,几乎每家银行都向客户经理下达了存款增量指标,如果完不成揽储任务,客户经理将面临扣工资的惩罚。每名客户经理每月有100万元至200万元的存款任务,多的每名客户经理甚至有800万元存款任务在身。在很多银行,揽储已经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完不成任务的就可能被扣工资。有存款资源的行长都是带着资源调迁。据了解到的信息,尽管监管部门已对银行开始施行日均存贷比监管,但在银行内部依然要对月末存贷比进行绩效考核。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有的时候为拉存款开出的资金价格是“1亿元在银行账户躺两天可以拿到20万元的利息”。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人民银行从去年开始连续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大银行这一比率已达到19.5%的历史高位。这也意味着,银行每100元存款中,有19.5元必须存入央行作为风险准备金。按每次上调冻结3000亿元资金计算,八次上调至少可冻结2.4万亿元,大致相当于10家中小型银行的总资产。再加上银行自身预留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风险拨备,账面上的钱显然就弄得不富余。此外,2010年年末以来投资新股收益不断走高,市场增发新股的节奏也没有放缓,这样股市分流了不少资金。
第四个原因是7000亿元存款“搬家”。央行2010年10月公布:2010年10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769亿元,同比减少1128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高达7003亿元,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居民存款减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高达7000亿元的存款又流向了哪里?
众所周知,银行的钱其实多数都是老百姓个人的存款,2010年以来,由于CPI持续升高导致负利率加重,一些民众不得不取出来购买可以保值的投资品,如黄金、基金以及一些收藏品,商业银行就局部出现了储蓄搬家的现状。部分商业银行不惜一切手段招揽储蓄,这样就造成了所谓的银行间的“吸储大战”。
其实我认为,除了上面4个原因导致向来无比很牛的银行竟会缺钱的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银行自身的结构失衡。国家的支持和历史形成的市场垄断并没有成就中国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一边是天量放贷,一边是没完没了的再融资,不仅积聚了银行的风险,也不利于发挥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转型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银行依靠一次次的大规模融资,以及揽储惜贷,并不是治病良方。要想解决商业银行缺钱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调整结构,比如发展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较少的业务,如中间业务,银行可以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我们看西方发达国家,欧美各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相比之下,中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盈利主要还是赚取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而过于依赖存贷款业务,使得部分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与资产规模的扩张难以“匹配”。因此不论中国商业银行如何的大手笔融资,疯狂揽储惜贷,进行“吸储大战”,最终还是会有一天遭遇资金短缺难关。对于中国商业银行而言,调整盈利结构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