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狼来了?
从2010年第一季度起,央行就一直在加息。2011年2月8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06%。
这是央行2011年以来首次上调利率,也是2010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利率。央行曾于去年2010年10月份和12月份两次上调利率。央行为什么会选择在农历新年刚过这一节点来加息?我觉得此举意在应对当前不容忽视的通胀压力。因为去年2010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11月出现小幅回调,但2011年尤其是上半年中国民众面临的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这是央行此时加息的根本原因。
时间还没过两个月,央行又一次加息。央行于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这央行“加息”的声音传得比“狼来了”还要快、还要猛。每次公布上月经济数据那几天,讨论央行是否加息成了媒体的一大乐趣。不过跟媒体的热闹相比较,央行对于加息就显得很忌讳了。
资深并购律师马光远认为,央行讳言加息,关键还是利益分配问题:是让民众承担复苏的成本,还是政府来承担?很显然政府选择了前者。但这种选择本身无疑非常短视,让民众财富缩水的同时,高涨的房价和恶性通胀将使得未来的形势更加复杂。如果现在选择加息,不仅可以为明年的物价形势走坏提前布局和预防,而且可以给顽固的房价致命一击,也可以舒缓民众对财富缩水的焦虑,一石三鸟,有百利而无大害的选择,却顾左右而言它,简简单单的问题,从此复杂到不知所云。
央行加息的社会效应
央行加息那将表明一个事实:央行承认中国市场正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当然,这只是表明央行承认这一事实而已,而不是说央行加息与否决定中国市场是否存在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看到的CPI数据往往偏低,但这也只能说明CPI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通胀现状。用一个坏掉的温度计去测量人的体温,得到错误的结果,不等于人就真的没有发烧感冒。
利息是人们借贷资金的价格,这个价格是否应该由央行“一刀切”来决定?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就像大白菜的价格应该由买家和卖家自主决定一样,存款和贷款利率也应该由存贷者和银行自主决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切都由央行决定。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吃亏,要么更亏。反正没有更加自由的竞争,不管是消费者还是银行,都更难以改善自己的处境和资金状况。
绝大多的人似乎都在力挺央行加息,理由主要是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上涨,负利率导致居民存款大幅度贬值。但加息对普通民众来说真不是什么好事,生活成本肯定会上升,房贷、车贷,负担肯定会加重,多加的那点利息还不够塞牙缝呢。专家都说要搞非对称加息,只提存款利率不提贷款利率,可是哪有那么傻的银行啊,最后肯定还是老百姓埋单!退一万步说,就算银行真有这么好,经营利润也会下降,谁不知道银行现在主要靠吃利差过日子?
央行频繁加息暴露中国两个致命风险
央行频繁加息暴露了中国两大致命风险,第一个是导致热钱的进入,加息毫无疑问是加速国际资本进入,行政干预根本没有多大的效应,因为热钱为了利润,可以采取千百变体渗透我们的经济内。更何况,由于汇率的变化,人民币对于美元升值幅度已经非常大,资本还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美元最近又在75美元附近筑底,价格方向可能逆转,这明显对于选择持续加息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价格型的重估风险。
第二个明显的风险就是加息会增加了资本的使用成本,大量的信贷资本被国企垄断,继续造成国内中小企业失血,融资成本难度加大。而且民间借贷利率已经变成无以复加的高利贷。谁会借贷高利贷度日呢?国企是不会的。只有民企和中小企业会如此这般冒险。这些高利贷资本从何而来,直接来源于热钱,实质上来自于银行信贷。由于实际利差缺口很大,有本事贷出来的资本,就有了变成高利贷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