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心动,每一次收获,每一次失落——面对大山的呼唤,我曾经的心灵,总是选定寂寞。平凡的故事。总是有平凡的历程,然而走过之后。平凡变成了伟大。
大山的呼唤
董洁/北京电影学院
一个纯朴的姑娘拼命地学习是为了走出大山,来到花花的外面世界,她被城市的灯红酒绿深深地吸引,经过一次次的蜕变,她终于成了一个的城市中的人。
新开学的第一天,带着好奇和紧张不安,春花来到了这个全新的城市以及这个向往已久的学校,放下唯一的一个小皮箱,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靠着床栏杆坐了下来。
终于出来了,大山远了,门前的小溪远了,漫山遍野的野花败了,只有父母的叮咛还在耳边萦绕:“春花,咱山里人不能忘本啊!”春花来自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层层大山挡住了现代文明的步伐,却没有挡住春花对山外世界的憧憬,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走出大山,我一定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然而,一个女孩子要走出大山谈何容易?唯一的途径就是考!考大学、考出去!春花不顾一切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她是个倔强的女孩,所有的困难都没有吓倒她,所以今天,她来到了这里。
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在父母的前拥后呼中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来了,安静的宿舍热闹起来。最活泼的小敏,一束马尾巴快乐地晃动着;婷婷很漂亮,也很安静,一身白衣,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清新自然;而涛子是个假小子,干净利落的短发,短衣短裤和一双打眼的Nike跑鞋。
大学生活美好而充实,女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打扮,尽情地欢笑,尽情地恋爱,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事,每一天都认识新鲜的人。每天晚上熄了灯,舍友们躺在床上开始聊一天的收获,小敏和涛子是绝对的主力,婷婷也不时在表示赞同或反对,笑声不时地传出,只有春花,她总是一声不吭,假装已经睡着。
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城市里的高消费不断地引诱着她,什么麦当劳、必胜客,什么班尼路、佐丹奴,又什么蒙尼、爱华……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想要的,然而她只能每餐一个馒头就着咸菜和凉开水,只能穿着白衬衫,蓝裤子,黑布鞋,即便这样,她的生活费仍然捉襟见肘,她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她恨自己什么都没有,所以她远远地躲开,躲开人群,躲开笑声,她只有努力地学习,只有当全班同学都为她的最高分发出赞叹的时候,春花心里才能得到一丝的慰藉。
日子原来就会这样下去的,小敏、婷婷和涛子依旧快乐,春花也依旧沉默。就在这时,一个男孩走进了春花的生活,他是个留学生,美国人,金发碧眼,总是操着生硬的中国话四处活动,他还有个很中国的名字叫阿根。
春花每天早晨背单词的地方,是校园里最僻静的角落,爬山虎布满了整面墙,一棵榕树枝叶很茂盛,在榕树旁边有~盏路灯,微黄的灯光和初升的太阳光相映。春花就站在榕树下,大大的麻花辫甩在胸前,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苍白的脸显得有点光泽,削瘦而修长的身体在初秋的晨风中如落叶般瑟瑟发抖,说真的,春花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美女,尤其是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透着说不出的哀愁,薄薄的双唇因为背单词的缘故微微地张着,正是这一幕吸引了每天早上在不远处练太极的阿根。
终于有一天,阿根走到舂花的身边:“美丽的中国女孩!我叫阿根!可以做个朋友吗?我已经被你深深地吸引了。”看着眼前这位潇洒的外国小伙子,春花心潮澎湃,她羞涩,她害怕,但更多的,她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于是她迟疑地伸出了她纤细的手,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道:“我叫春花。”宽厚而有力的手握住了春花的小手,从此,舂花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
渐渐地,宿舍里有了春花的谈笑风生,关于今天去了肯德基,关于买了一件今年最流行款的上衣,关于那块欧米茄手表……麻花辫散开了,被削成了碎发,白里透红的脸色说明馒头咸菜已经与她告别,眉毛修得又细又长,浓浓的睫毛向上微扬,那双眼睛则充满了自豪,春花成了宿合里流行资讯的发布者,卧谈会上小敏和涛子已经退居二线,春花和阿根的故事成了不变的主题。哦,忘了说,春花已经不是春花了,她现在的名字叫LILY!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一天晚上LILY彻夜未归。早晨当婷婷睁开双眼时,看到的是一个憔悴的LILY,她的眼眶有点红,她的头发显得有点零乱,她的领口敞开着。婷婷关切地问:“你怎么了,没事吧?”LILY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她轻轻地爬上床,用被子蒙住头再没有动静了。这一天,LILY第一次没有去上课。
LILY再也没去过榕树下晨读,自习教室里少了一个娇小的身影,课堂前排那个属于春花的专座已经好久没有人坐过了。LILY不归的夜晚越来越多,白天她就在宿合里蒙头大睡,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已经得到,最时尚的装扮,最先进的通讯工具。又有一天,LILY把头发染成时下最时髦的金黄色,她说她和阿根分手了,所以就不需要保留黑头发。
LILY依旧是那样“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是偶尔会回来拿点东西,给大家点被她淘汰的可能还是昨天最流行的东西,或者在班主任的课上的最后一排呼呼大睡。各种各样的传言从四面八方传来,有人说她正和一个韩国人在一起,有人说看见她挽着一个中年男子从酒吧里出来,还有人说……当初那个春花真的不见了?小敏忍不住问:“LILY,你到底在干什么?”LILY优雅地吐出一个烟圈儿,眼睛盯着指甲上还没干透的黑色指甲油,冷笑道:“我在努力适应这个花花世界,我在享受生活!”
终于有一天,LILY退学了。临走时,LILY没有带走什么,她很大方地将东西送给了小敏她们。大家在整理ULY的东西时,从柜子底下翻出了那套曾是她最珍惜的那套衣服,白衬衫,蓝裤子和那双黑布鞋,还有那个已经发霉的装咸菜的瓶子。
LILY走了,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那天婷婷在商场里见到她,她的眉更黑了,唇更红了,头发已经挽起来了,她很高兴地告诉婷婷她已经拿到了城市户口。
春花的故事已经结束了,LILY的生活还在继续,春花的梦想实现了,LILY的梦想也实现了,大山依旧巍峨。
纯真
阿喜/中央民族大学
也许大学生活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许你会有困惑和迷茫,但是,如果你能拥有一份像雪花一样纯洁真实的友谊,那么你就不用后悔了。
一
彤儿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城,那儿气候温和,是一座发达却不繁忙的城市。彤儿的父母合力经营着一家小饭馆,规模不大,生意却不错。她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快乐、健谈、喜欢自由自在地像一条鱼儿,她把世界想像得很美,对现实却了解得太少,她很容易满足,甚至没有理想,她率性,做事不顾后果,她还有一点点懒惰,一点点倔强,一点点痴狂。
二
杜平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工业城市,父母都是工人,家里有个弟弟,从小杜平就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总是不断地调皮捣蛋,父亲的责打和母亲的泪水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把他的热情都转移到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上,他一心想着成就一番大事业。
高考前的几个月,在家人的压力和自己的决心下,他刻苦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终于也来到了这所大学,来到新的地方。杜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想做的事很多,他不想像父母一样做一辈子平凡的工人。
三
彤儿和杜平现在是同班同学,彤儿依旧快乐,杜平依旧沉默。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半个学期过去了,快乐的彤儿突然发现原来生活并不是她所想像的那么美好。各种社团像是打着大伞的空盒子,学生会形同虚设,除了开会还是开会,专业课程很轻松,放下包袱后的轻松已经成了一种无聊,每天晃晃悠悠,在那张小小的床上虚度着青春。她从来没想过原来大学生活是这样空虚,父母的叮嘱不断从电话那头传来,这成了彤儿精神的支柱。原来以为有很多新朋友,却发现原来和人相处并不是那么容易,每天从早到晚的相对,现实的琐事代替了对友谊的渴求,彤儿学会了迁就别人,天生的乐观精神让笑容固执地挂在她的脸上,随遇而安的性格也让她渐渐地适应。但是,那种空虚,那种无助,那种孤独的感觉总是会偶尔跳出来,她渴望友谊,渴望理解。
杜平的生活太平静了,平静得让他难以接受,他终日无所是是,对体育的狂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的抱负在别人眼里似乎很不屑。看到同学们每天忙忙碌碌,他却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他更沉默了。
四
那年全国甲A联赛最后一场比赛,学校有售这场比赛的学生票,挺难得的一个机会,杜平绝对不会放过。那天,他早早地来到工人体育场,心情更是难得的好。比赛就要开始了,突然杜平看到一个弱小的身影跌跌撞撞地从人群中挤过来,径直走向他身边的空位子。“杜平,你也来啦!”彤儿惊讶地大叫起来,随即就笑了,“太好了,我正当心一个人太闷呢!”杜平也笑了笑:“是啊,坐吧!”也许是球赛让杜平兴奋,亦或是彤儿的笑声感染了杜平,杜平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真是太棒了,他该入选国家队!”“唉,这脚太臭,快传!快传!”“××原来在××队踢的是左中卫。”这本来就是他的强项,彤儿听得很认真,看得很兴奋,嘴巴里还不时地冒出几个没头没脑的问题,她一直对这项聚集了智慧和力量以及团队精神的运动很有好感,却是门外汉看热闹,杜平在这方面的博学让她对这个平时寡言的同学另眼相看。
比赛结束了,回学校长长的路程给了他们彼此了解的机会。“以前好像都没有和你讲过话,原来你挺可爱的。”彤儿快乐地打开了话闸子,讲讲比赛,聊聊学习,说说家里,谈谈爱好。彤儿讲得眉飞色舞,杜平听得津津有味,很显然,他被彤儿的快乐和坦率吸引了。“我们是朋友了吗?”下车时,彤儿问杜平,虽然除了足球,杜平没有讲别的什么,但是彤儿的心却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就像和亲人在一起一样亲切,看他的眼神,她觉得很踏实,所以彤儿这么问,她真很期盼,期盼一个朋友,“是吧。”杜平淡淡地回答,但语气中有种不可掩饰的坚定,听她讲话,他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不由自主地想亲近她。
五
杜平和彤儿真的成了朋友,有空的时候,他们一起逛街,一起吃饭,一起看球,他们谈天说地,无拘无束,从克林顿到施罗德,从巴蒂斯图塔到奥尼尔,从周华健到羽泉,从家庭到理想……他们讲各自的见闻,讲对时事的看法。谈爱好,谈人生,谈困惑。彤儿觉得无助、傍徨的时候总能得到杜平的支持,而杜平那些不为人重视的理想也得到了彤儿的肯定。彤儿给杜平带来了笑声,杜平则给彤儿送来了充实。
彤儿最骄傲的是她的家,她的家庭温馨而和睦,充满了欢笑,洋溢着幸福,这是彤儿话题中不变的主题,每次谈到家庭,彤儿总是甜蜜蜜,杜平很羡慕,从小到大他就生活在母亲的眼泪和父亲的责骂中,于是彤儿告诉他,不要逃避母亲的眼泪,勇敢地对她说她的儿子是多么爱她,多么尊敬她,她的儿子将来会有出息,会让她过好日子,她的儿子看到她的眼泪多么心疼。彤儿又告诉杜平不要抵触父亲的责骂,不要让父亲失望,用事实证明你在努力,不要沉默,尝试沟通。
杜平也教会了彤儿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告诉彤儿生活要有目标,有追求。杜平是彤儿最佳倾听者,听她发牢骚,听她唠叨生活的琐事,陪她疯狂,又在适当的时候拉她一把。
“要坚持理想,永远都别放弃。”这是彤儿对杜平说的。
“想做就做吧!最后还有我顶着。”这是杜平最让彤儿感动的一句话。
于是同学们开始悄悄地议论说:“彤儿和杜平恋爱了!”然而彤儿和杜平心里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纯真,杜平给彤儿以安全感,但他却不是彤儿的白马王子,彤儿了解杜平,但她不是杜平的白雪公主。
六
有一天,杜平告诉彤儿:“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是吗?好棒哦!快告诉我是谁,看看我能不能帮你。啊!真有趣,你居然陷人情网了!”“快追啊,不能让幸福溜掉。”彤儿好兴奋,她语无轮次地为杜平出主意,杜平静静地听着,他需要她的支持。
“今天我和琳去看电影了。”
“琳答应做我的女朋友了!”
“今天,今天,我……我吻了琳!”
每一天,杜平都要和彤儿分享他的快乐;每一次,彤儿也都要给他鼓励,替他出谋划策。不过,杜平和彤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当杜平兴奋地和彤儿说起今晚要和琳去逛公园时,彤儿只能把喉咙里那句“今晚帮我把台灯修一下”硬生生地吞了下去,杜平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而彤儿在为他高兴的同时,一股寂寞的感觉悄悄地涌现上来。
有好几个星期,彤儿都没有接到杜平的电话,除了课间几句笑话,偶尔碰面时匆匆的招呼就什么也没有。“唉!重色轻友,人之本性。杜平终于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彤儿只好这样安慰自己。自从那天她看到自己熬了几个晚上编的送给杜平的手链赫然出现在琳的手上后,彤儿就好几天没理杜平,可是杜平似乎并没有觉察。彤儿只好做罢,为朋友祝福吧,顺便去找自己的那一半。
七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杜平约了彤儿到他们以前常去的那家小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