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势思维无处不在
前些天,朋友单位分了一箱葡萄拿回家,我闲着无事就把葡萄清洗好,留下一些要吃的,剩余的就把它放进冰箱,很顺利地完成了这项简单的工作。
第二天晚上在孩子房间里看报纸,想吃零食了,就让朋友帮我从冰箱里拿些葡萄来吃,朋友打开冰箱一看傻了,葡萄全部被冰冻成一粒粒硬邦邦的冻葡萄了。这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我把葡萄全部放在冷冻箱里了。放葡萄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想到,原先家里的冰箱下面是冷藏,上面是冷冻,而今新买的冰箱它们的位置正好相反。心里仔细想想原来都是定势思维惹的祸。
所谓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接受了一个刺激物或刺激信号以后,马上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习惯而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思维的形成在一般情况下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比如在工作中,你可以根据你的工作经验马上判断出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工作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模式也被不知不觉地禁锢了,工作变得机械而麻木,无意识地养成一种惰性,缺乏一种创新思维的意识,工作也变得停滞不前了。
定势思维,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这个概念是苏联定势心理学派的基本概念。原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后经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
定势思维在认识事物时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关键看是什么样的定势思维。正确的定势思维有利于认识事物,错误的或不良的定势思维对于认识事物则起阻碍和干扰作用,定势思维主要包括认知定势、情感定势和思维定势。
由于认知定势心理的作用,就会出现认知偏差,尤其是年轻人,由于生活阅历少,缺少社会经验和对人的认识,因此,对坏人往往分辨不清,甚至被坏人利用。有些少女由于对男人缺乏认识,把一些男性骗子的殷勤当成感情和爱,结果在恋爱中上当受骗。有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青年看三组罪行相等的“犯罪分子”资料,有两组资料附“犯罪者”照片,第一组照片上的“犯罪者”面目清秀,第二组照片上的“犯罪者”面目丑陋,第三组不附照片。然后请被试者充当“法官”,量罪判刑。结果发现,被试者对第一组大多判“无罪”,对第二组大多判“有罪”,第三组则介于中间。这就是人的认知定势思维在起作用。因为人存在这样一种习惯心理,即相貌美的人,心灵也是美的、善良的;相貌丑的人,心灵也不太美或者起码没有好印象。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伙子蓄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别人尤其是上岁数的人就对他看不惯,认为他不是一个好青年;一个女孩子若打扮出格、浓妆艳抹,别人就会骂她是狐狸精,等等。
日常生活中,还常能见到这样一些情况,一个人对某人产生好感,就可能认为他一切都好,也可能对其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由于人的情感心理定势在起作用。当然,人的情感定势思维,也有益于自己的时候,若上司对自己存在情感定势思维,这非常有利于自己开展工作和实现理想。
例如,当看到一个面带笑容、胖乎乎的人,你可能认为他是一个厚道、宽容的人,因为人们总认为心宽才能体胖;男人总认为女人是弱者,需要男人的保护,甚至也有些女人承认自己是弱者,能力不如男人,等等。这些都是人的思维定势在作怪,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认识方法。这种思维对人是十分有害的,它会导致人片面、静止、简单地看问题,或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容易使人迷茫前进的方向。
骗子也懂得定势思维
赵先生最近遇到一件非常气愤的事情: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对面过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声称来北京迷路了,要借赵先生的手机给他儿子打个电话。
看到老人焦急的样子,赵先生心生恻隐之心,就把手机给了老太太。老太太拿着手机却满脸为难,说不会用,赵先生便将对方的号码拨通了。老太太和儿子在电话里交流了几句,又面露为难之色,说是自己已经没有路费了,说着还流了眼泪。后来,老太太说他儿子要和赵先生说话。电话里,对方的声音诚恳而焦虑,最终,赵先生将自己钱包中的三百元钱都给了老太太,因为对方说,第二天银行一上班就把钱打到赵先生的卡上。
可是,赵先生不但没有收到对方的汇款,而且对方的电话也成了空号。周围同事说赵先生被骗了,他起初不相信,直到有一天,又碰到一个老人,和上次遇到的情况如出一辙,他才相信自己上当了。
赵先生之所以上当受骗,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定势思维的负面影响。赵先生一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就产生了同情心,当看到老人不会用手机时,更是觉得老人很淳朴,这样的思维定势让他失去了心理防御,对事物失去了判断和了解,结果骗子轻而易举地骗走了赵先生的钱。
在生活中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利用“定势思维”对人行骗的,比如,有人以老乡的名义行骗,因为听到老乡两个字,人们容易产生信任感;有些人专门利用医生或警察等身份对人行骗,因为这些职业很崇高,人们对其的防御自然降低;也有一些小偷,专门利用人们过去轻信某些部门或地区的安全性这种定势思维,进行偷窃活动……
那么如何防止骗子利用定势思维的负面作用突破我们的心理防线呢?
首先,增加判断能力。遇事冷静多思考,避免冲动行事。如果觉得其中一些环节比较蹊跷,那就留给自己足够的判断时间,可以和对方说“先让我想想”、“我帮你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渐渐冷静下来。
其次,要增加自我保护的意识。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给别人,以免骗子在掌握了你的信息后进一步突破你的心理防线。
最后,具备基本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对方以医生、警察等特殊的身份对你提出让你觉得有疑虑的要求时,你应该要求对方出示相关证件,走相关正规的程序,而不是仅仅凭对方的着装就轻易接受对方的要求。
打破固有的定势思维
我们在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多一些逆向思维,试问如果用其他的办法行不行,我是不是可以试用这样的办法,必要时我们必须打破自己的定势思维,这样我们的工作思路就会得到拓展,也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老鼠两条腿走路?”如果有人问你,你或许有些茫然。
“试试动画片中的……”稍加提醒。
“米老鼠!”你不难找到答案。
“那么什么鸭子两条腿走路?”
“唐老鸭!”你肯定会脱口而出,充满自信。两秒钟以后,你又会后悔:还有什么鸭子不是两条腿走路?
你也许认为这是捉弄人的恶作剧,其实,这是有关“定势思维”的心理游戏。
看过驯象的人都知道,驯象人只需要把象用绳拴在竹竿上就可以了,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观念:这竹竿是我无法挣脱的。渐渐地,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做任何尝试。
其实,拴住大象的哪里是什么细绳、竹竿,而是那种“我没法逃脱”的信念!在提倡创新,寻求突破与解放的今天,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更大些。想一想,那根细细的竹竿竟然“束缚”住可以把树连根拔起的大象!而我们思想中又有多少的“竹竿”在束缚着我们,令人不寒而栗!或许你会说,那只是对动物而已,人可未必。是这样吗?
据说,英国科学家牛顿非常喜欢猫,他有一大一小两只猫,为了方便猫的出入,他在窗子上开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其意图是大洞供大猫出入,小洞给小猫出入。
你不禁失笑了:一个大洞足矣,难道小猫就不能从大洞过?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较之于动物更大些。
有人说,阻碍我们学习、发展的不是我们未知的领域,而是我们已学过的东西。
一般说来,人的年龄越长,学识越丰富,可能受的影响越大。从小到大,我们从无知到有知,学习了多少规则、多少定理,而同时又被多少条“细绳”拴在了并不坚实的“竹竿”上,而这许多的东西正沉入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我们并不知觉。
破除定势思维
现代科学证实,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开发。而人类潜力宝库的大门却被“我不能、不可能”等定势思维的“封条”封住了。这些“封条”有的封住了自我意识,有的封住了对外界事物的正确认识,找到“封条”是我们首先必须做的事。
你可以从自身入手,列出“我不能”、“我做不到”等一些想法(如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学生,我不可能超过他;我学不好外语,等等)。再有,找一找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如某某是权威,当然是对的;黑白胶片当然拍不出彩色效果来,等等)。
此外,还可以到自己当前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阻碍中找一找。找到这些想法后,先要想一想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如我学不好外语是因为我年纪大了;某权威是对的,因为大家都那么认为,等等。这些理由都好像很有道理。
接着,再问一问自己,这里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年纪大对学外语好像有影响,可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成人的语言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表明稍有衰退,在90岁时衰退也还是中等的。众所周知,徐特立52岁学俄文,马寅初、恩格斯70多岁还学外语。
最后,明确一点,我没有做到的原因不是我没能力,而是我“认为”自己不能,是这种定势思维影响了我。
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是认为不可能,而许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打破定势思维,有时只需要做一做就行了。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把几个儿子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谁能推开这扇门,谁就继承王位。”王子们望着巨大的石门,都摇摇头放弃了。只有最小的王子走过去,用力一推,门开了,就这么简单!
我们心里的“封条”压在心头,如一座大山,其实也就是一张纸,轻轻一碰就破了,所需要的只是一点勇气和行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