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带有利刃的抱怨
批评其实是带着利刃的抱怨,通常是针对某人而发出,意图贬低某人。有些人认为批评能有效地改变另一个人的行为,其实,批评倒是比较可能造成反效果。
我和家人住在公路边,经常为超速的车子而头痛,特别是当他们把我们家的狗轧死之后。当车子疾驶而过时,我就会对驾驶员大喊“开慢一点”。让我气愤的是,他们几乎很少减速。有一个年轻的女郎,无论我怎么高喊,她都不理会。
一天,我在种花,又注意到那个女郎开车过来了。我什么也没说,因为我觉得她不会听我的。然而,当车子到我家门前时,我注意到车速放慢到了安全程度。我很惊讶,同时看到那个年轻女郎在微笑。在好奇心驱使下,我问前院的小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那个女郎减速的。小婷说:“很简单,我只是微笑,对她挥手。把她当成老朋友一样对她挥手,她也对我微笑,车速就慢下来了。”
一直以来,我试图用批评的方式让她减速慢行,但是没有任何效果。小婷则用善意对待她,而她也回应以善意。我仔细想想,觉得这很合情理。对她而言,我是一个爱发脾气的家伙,她想避开我所以更加急忙地驶过。相反,小婷则像是和善的邻居一样待她,她当然更容易接受。
没人喜欢被批评。批评往往只会扩大事态,却不会消弭事端。杰出的领导者都知道,人们对于欣赏的回应,要远比对批评的回应更为热烈。欣赏能激励人们表现优越,以获得更多赏识;批评则使人耗损,当我们贬低别人时,其实也是在默许此人往后依然故我。例如,如果我们批评某人懒散,当他们和我们接触时,便会接受自己是懒散的事实,这等于给了他们默许的权利,可以表现出与“懒散”这个标签相称的举动,懒散的行为便会反复出现。
我们需要的是正面的期望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认可、受到重视,能感觉到自身的重要。即使我们天性内向,也还是需要他人的注意,特别是我们视之为重要的人。即使这种注意是负面的,像是批评,我们也会重复同样的行为,以获得自己心中渴求的注意。这种行为鲜少是有意识地发生,而是在不假思索下完成的。我们都喜欢被注意,也会以各种方式去取得注意。如果这种注意带有批评意味,我们则会向下修正,以达到批评者的负面期望。
有些父母,只会注意孩子不理想的表现,而不会去赞赏他们所拿到的好成绩。当孩子把得了四个A和一个C的成绩单带回家,父母会说:“怎么会拿C?”父母注意的焦点,就只是那一个普通的成绩,而不是其他四个优异的成绩。不久前,我女儿的成绩开始退步,我便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难看的成绩上,企图鞭策她。让我吃惊的是,她的其他科目成绩也开始退步了。接下来我开始称赞她表现优异的科目,然后问她是否满意自己的成绩。结果女儿说:“还不是很理想。”这件事过了没多久,她的成绩就逐渐好转了。
林肯曾经说过:“摧毁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变成朋友。”要达到这种转变的第一步,就是从内心开始做起。而要做到这一点无疑要使用我们的言语,因为语言会把我们的思想内容告诉这个世界。
调整状态改变自己
外在世界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射,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也源自于自己,你对别人不可能比对自己还好,一切都是从你自己开始。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都在抱怨不休,那么你就要反省一下,是不是你也如此。如果你确定自己不是抱怨的人,而他们还是继续抱怨,那就远离这些人。我们必须要远离这些抱怨的人和负面的因素,如果你不能抵御这些,那么离开是最好的选择。你可以换部门或换工作,远离你那些抱怨的同事。如果抱怨的是朋友,那你就要重新审视一下这段友谊了。如果抱怨的是你的家人,也最好要尽量限制这样的行为。不要让消极的人影响了你积极的心态。
当你开始身体力行的时候,你就距离好的状态不远了,同时你还会影响你周围的人。当良好的状态开始的时候,良性的循环就随之而来,你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良善与美好,并终将使这样的期许在生活中实现。
如果想让其他人停止抱怨和负面的情绪,我们首先不是要制止他们的行为,而是要让自己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同时向往着美好生活。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吸引快乐、健康的人来接近我们,而带有负面情绪的人也会由于我们的行动而改变。
如果我们不刻意要求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就会混沌度日。很多人都随波逐流,却没有发现自己在依样画葫芦。有一家汽车旅馆,旅馆的对面是一家二手车行,旅馆老板和车行老板达成了一项协议。如果汽车旅馆的生意很冷清,那么车行老板就把十几辆车移到旅馆的停车场。这样用不了多久,汽车旅馆就会生意火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会通过汽车旅馆前停车的多少来判定生意的好坏,然后通过生意的好坏来判定服务的质量和旅馆的水平,这就是一种跟风的心理。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这一切就决定了你周围会更多的出现什么人。所以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状态,改变你的生活,那么你就只有从自己的心态做起,好的心态会吸引来好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