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最爱美的年龄,琪琪依然重视内在,淡化外表。大学四年,每日穿梭于复旦校园、新东方校区,不施粉黛,素面朝天。
2.控制物欲
应该延迟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如果立刻满足,次数多了,孩子学不会克制欲望,学不会自我控制。而且,对轻易就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
物质欲望是个无底洞,正所谓“欲壑难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全部物质欲望,只能激起更多更大的欲望,长成“物质小孩”。要把孩子的物质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教会孩子克制、忍耐,体谅大人疾苦。
我带琪琪逛街时,知道孩子渴望商店里的玩具、零食。如果有经济条件却一样不买,有违人性。如果要啥买啥,势必惯出坏毛病。所以上街前,先同琪琪协商好,“只能买一样玩具或食品,自己决定买哪一样。如果耍赖要求多买,以后就不带着上街了。”
因为大人承诺给买,琪琪会高高兴兴地跟去,顾不上纠缠数量问题。
到了商店,孩子很容易被看到的第一个物品吸引,“妈妈,我要这个。”
“今天已经说好了,只能买一样哦。要是买了这一样,等会儿再碰到更好的也不能买了昂。”
“—那我再看看。”
琪琪这时会仔细看所有选项,在“取舍”之间,反复考量,权衡利弊。
“就买这个。”
“不许反悔哦。”
“不反悔。”
长此以往,琪琪明白了,她不可能要啥有啥,但可以自主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如果说我家的经济水平在夏津时还算中等,那么初到青岛,就立刻沦为“贫下中农”了。大人对此还有思想准备,能从长计议、理性对待,但孩子就有些失衡了。“妈,我班同学带的零花钱是我的N倍”,“同学爸爸妈妈暑假里去欧洲旅行了”……
孩子羡慕的语气和向往的神情令我心里五味杂陈。一则,物质欲望是人的本能,不能怪孩子羡慕他人。而且反差越大,欲望越强烈。二则,在不让孩子沾染上爱享乐、慕虚荣的毛病的前提下,我也希望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些。可目前的经济状况又达不到,因为我家正承担着房贷的压力。
上初中时,琪琪的同学有的有了手机。这个当时的新事物让孩子们之间打电话、发短信,乐此不疲。在此之前,孩子们之间的联系靠各家的宅电,均暴露于父母“监控”中。可能还少不了被猜疑、盘问,要回答“是男是女”之类的问题。手机,让处于青春期、渴望摆脱家长监管的孩子找到了私密空间。
琪琪很想有一部手机,向我提出要买。琪琪平时一向节俭,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从不提额外要求。懂事的孩子提出的要求,反而让大人不忍拒绝。我答应先考虑一下。
第一,手机并不是必需品。当时,中学生买手机的理由都是方便联系父母,但我一家三口都在同一个学校,联系不是问题。
第二,家庭受贷款所累,经济压力较大。
第三,应该延迟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如果立刻满足,次数多了,孩子学不会克制欲望,学不会自我控制。而且,对轻易就得到的东西,不懂得珍惜。
所以,我决定说“No”。但拒绝孩子需要很大的决心,因为一个很少提要求的孩子被拒绝,会很难过和失望,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如何让孩子理解妈妈的拒绝,让伤害降到最低呢?还有,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的实情?孩子知晓了“房奴”一事,会不会背上心理负担?不告诉的话,孩子怎么去想大人的“不近人情”?以后,会不会学会攀比,欲壑难填?
经过考虑,我决定和孩子好好谈一谈。
“琪琪,告诉妈妈为什么要买手机?”
“和家长联系方便啊。”
“咱仨都在一个学校里,你随时可以找到我俩。”
“那—和同学联系也方便啊。”
“上学的时候在一间教室里,有什么事不可以白天联系,非要等到放学回家联系吗?”
“可是—我的同学都有手机。”
“琪琪,我不相信全班每个人都有手机,唯独剩你一个没有。没有手机不丢人,也不会因此被同学隔离。想赢得尊重靠的是待人真诚、热情、成绩好,而不是物质条件。假如买了手机,肯定想带到学校用。有这个玩具在身边,上课时总有心事,记挂着看谁来了电话,谁发了短信。琪琪,上课专心本来是你的优点和长项。你的成绩好,和上课专注、不走神有很大关系。倘若有了手机,你就不可能这么专心了,那你的学习成绩很可能下降。何况,手机被老师发现,还有没收的危险。”
琪琪不说话了。
“而且,咱家因买房子贷款二十几万,爸妈每月工资共五千多元,还银行两千多元,十五年才能还清。”
“啊,原来咱家这么穷啊。这可怎么办呢?”琪琪着急起来。
“咱家这些收入,只要咱仨节省着花,正常生活还是没问题的。”
“噢。”琪琪松了一口气。
“琪琪,现在手机对你来说不是必需品,等你上了高中,住校了,手机就成了必需品,爸妈一定给你买一个。好不好?”
“咱家到时候没钱买怎么办?”
“不会的。因为爸妈的工资会增长,而贷款不会再增长。所以,日子会逐渐好起来,只不过现在还不能买。”
“那好吧。”
知道了家庭经济情况后,孩子更体谅父母的疾苦了。
上高一时,琪琪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手机,珍惜有加。
入职新东方以来,琪琪几乎每个周末、寒暑假,都奔波在上海新东方各校区。风里来雨里去,辛苦换来20万元的收入,按个人收入来说,在大学生里算“大款”了。我劝琪琪吃穿用度方面可以提升档次了,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能用就行呗”。除留下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以外,其余的钱都寄给了家里,迄今为止,我陆续收到琪琪的汇款多达十几万元。
3.淡泊名利
因为小时候没变成“物质小孩”,琪琪对物质享乐并不渴望。物欲横流、浮躁遍地的社会没对她形成诱惑。她生活简单朴素,内心充实宁静。她心无旁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理想迈进。
大学期间,一些学长的做法也曾对琪琪产生冲击。大一时,琪琪了解到,复旦的毕业生很多并未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纯理工科的同学,也竞相应聘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更有“钱”途的单位,不惜放弃学习了多年的专业。琪琪同课题组有一硕士学长,在找到一家薪酬较高的金融单位后,立即扔下眼看就能出结果的实验,撂挑子走人了。导师面对这个“烂尾”实验,一脸无奈。
琪琪不禁想到自己未来的追求,到底是献身科学还是追求“钱”途?对于后者,自己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她在QQ上给我留言,“Scienceormoney?”(科学还是金钱?)表达了她的纠结和矛盾。我想,在这个金钱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里,孩子未来薪水高,生活质量就高,获得的社会地位就高。而且,父母与子女的利益休戚相关,我也希望有更好的经济条件。但是,眼看孩子对她学的专业及科研越来越“上道”,可以说“渐入佳境”。如果选择了money,她就要一辈子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那到底是幸福还是痛苦?而且,人对自己做出的抉择,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全力以赴。
我回复她,“Followyourheart”(遵从自己的心)。
随着对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琪琪体会着科研的艰辛,也享受着科研的乐趣。每天的实验都有新进展,离既定目标一步步靠近,导师夸她很适合做科研工作……
琪琪的目标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有一天,她给我的QQ留言只有一个单词,“Science!”(科学)我明白了,孩子经过纠结、挣扎,最终抵制住了物质诱惑,坚定而郑重地选择了终生的奋斗目标—科学!
科研,需要宁静的内心和安静的环境。确定了目标和方向的琪琪,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每天都有新收获,日子充实而宁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
2013年12月24日,琪琪“一夜成名”,网络上铺天盖地地报导“复旦学霸”、“门萨女神”。
面对琪琪的突然爆红,我和家人忧虑大于喜悦。全家人希望她优秀,但绝不希望她出名。一则,孩子未来涉足的是学术圈而非娱乐圈,出名对学术成就没有任何帮助。二则,我们一家包括琪琪都是普通人,为人低调,不爱张扬。突然成为焦点,受众人议论点评,很是不安。三则,如果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出、有人搭讪,影响正常生活秩序。
那几天,我走在街上、坐在公交上,无人多看我一眼。这种每天都体会的无人识的生活,今天感到无比惬意、自如。想我千里之外的孩子,处于媒体的聚光灯下、处于人们的目光注视下,被大众“围观”,就像鱼缸里的鱼,无处藏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干扰,甚至无法如我这般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市区。唯有期盼更新的新闻赶紧覆盖琪琪的新闻,期盼人们的兴趣点尽快转向新的资讯。但最担心的是,以琪琪的年龄和阅历,能否经得起铺天盖地的宣传及网友的膜拜。在学业的上升期,如果自我膨胀、自我感觉良好,她还有继续奋斗的动力吗?而浮躁更是科研的大忌。
忧虑中,我连线琪琪进行视频。在对于她受到的干扰和冲击表示慰问之后,我说,“琪琪,有两个词你知道吗?棒杀和捧杀。”“妈妈,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已经告诉学校和辅导员,帮我拒掉所有媒体的采访,目前已拒绝了二十几家。还有几家电视台邀我上节目,两家企业请我做代言。对这一切,一律说‘No’。现在我要考虑的是,在哪里能让我不受干扰地做实验写论文。妈,你放心,我心静如止水。”“好孩子,别人敬佩的是你的成就,妈妈现在最敬佩的是你面对追捧,能‘心静如止水’。毕竟,咱还有追求的目标没有实现。搞科研必须有一颗专注的、耐得住寂寞的心,心浮气躁、自我膨胀的人是走不通这条路的。妈妈相信你,即使面对更大的‘走红’,也能hold住。”
后来,有企业不甘心被琪琪直接拒绝,辗转找到材料科学系的老师,希望老师能说服琪琪与他们合作。琪琪这样回复了电子邮件: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沉稳的心态和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希望不再被这些事情打扰。如果可以直接推掉的,麻烦各位老师替我回绝即可。
非常感谢!
祝好安琪
如今,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任何一个新闻热点都很快被新的取代,琪琪的生活基本复归平静。
目标坚定,淡泊名利,才能让一个科研工作者走得更远!正所谓,无欲则刚!
第十一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才是家长应该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我培养琪琪的原则是耳濡目染,有意引导。方法是循序渐进,有心无痕,顺应天性,因势利导。没有粗暴干预,没有强行打压,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无痛,孩子不憋屈、不无奈、不紧张、不恐惧。如果用孩子的负面情绪换取教育成果,我宁可放弃。
我最希望的是她能快乐。
1.一俊不能遮百丑
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学习成绩被学校和家长视为最重要的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培养孩子成了培养高分,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名校成为终极目标。
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才是家长应该追求的目标。
几年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湖南有一神童,智力超群、学习优异。母亲从小就悉心培养,期待儿子能成为科学家。母亲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所以,儿子饮食起居均不用自理,也不结交朋友。上大学期间,靠母亲陪读坚持下来,17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母亲依然认为,以后当了科学家,有钱了,可以请保姆做家务。他在智商上是个“高能儿”,在生活能力、与人交往方面,却是个“低能儿”。心理自闭、语言迟缓、不能自理。三年后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这种只重学习、忽略其他的教育,成耶?败耶?
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学习成绩被学校和家长视为最重要的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培养孩子成了培养高分,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名校成为终极目标。学习之外的品质被忽略,好像只要学习好,其余均可忽略不计,可谓“一俊遮百丑”。
但湖南神童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和其他品质高度相关,一个人的各种素质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多年来,常有人向我讨教经验,询问琪琪为什么学习好。当我从生活习惯开始,准备娓娓道来时,心急的咨询者总忍不住打断,“能不能讲讲最管用的学习方法?你是不是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学习?”
说实话,在琪琪所有的素质中,学习是父母管得最少的。一则,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二则,孩子有了其他的良好素质,学习好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学习好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副产品”。比如:孩子懂事明理,就听得进老师、家长的教育。孩子独立自主,就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孩子善待他人,就会和老师、同学关系融洽,进而喜欢学校。孩子责任心强,就会尽力做好分内的学习和工作。孩子志存高远,学习就有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学习怎么会不好?
所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才是家长应该追求的目标。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做“贪婪”的家长
怎样在“快乐童年”和“成功成年”之间做取舍?我这个“贪婪”的母亲当然都要。如果只能选择其一,那当然是“快乐的童年”了!
在体操比赛中,全能金牌分量重于单项金牌。我对琪琪的期望也是“全能”,而非学习这一“单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