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祚皇帝耶律延禧是辽国的末代君主。在他统治期间,逐渐强大起来的女真族不堪忍受辽国的压迫,开始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1112年的春天,天祚帝在春州举行头鱼宴,请酋长们喝酒。席间天祚帝命令酋长们为他跳舞助兴。那些酋长虽然不愿意,但是不敢违抗命令,就挨个儿离开座位,跳起舞来。
当轮到一个青年时,只见他神情冷漠,两眼直瞪瞪地望着天祚皇帝,一动也不动。这个青年就是女真族完颜部酋长乌雅束的儿子,名叫阿骨打。天祚皇帝见阿骨打居然敢当着大家的面顶撞他很不高兴,一再催他跳;一些酋长怕他得罪天祚皇帝,也从旁劝说。可是不管好说歹说,阿骨打就是不肯为天祚帝跳舞助兴。结果这场头鱼宴闹得不欢而散。
天祚皇帝当场没发作,散席之后,他跟大臣萧奉先说:“我看阿骨打这个人意气雄豪,绝非寻常人物,你可以边事为借口杀了他。否则必将成为后患。”萧奉先认为阿骨打没有大过失,杀了他怕引起其他酋长的不满,就说:“他是个粗人,不懂得礼节,不值得跟他计较。就算他有什么野心,小小一个部落,也成不了气候。”天祚帝觉得萧奉先说得有道理,也就把这件事搁在一边,阿骨打因此得以全身而退。
头鱼宴结束不久,阿骨打的父亲乌雅束死去,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他建筑城堡,修理武器,训练人马,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准备反辽。天祚皇帝得知这一消息,一面派使者到阿骨打那里去责问,一面调动河北几路人马到东北进行武力威胁。阿骨打对部下说:“现在辽人快要动手了,我们要先发制人,免得被动。”他集中女真各部骑兵2500人,亲自率领袭击辽朝。辽将没有准备,狼狈奔逃。天祚皇帝得知消息,立刻派大军镇压,在混同江边,遭到阿骨打骑兵的痛击。女真兵乘胜追击,兵力发展到一万人。
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正式称帝,国号大金。阿骨打即位后,又率军攻打辽朝东北重镇黄龙府。天祚皇帝急忙派了二十多万步兵、骑兵到东北去防守,结果又被金兵打得大败,连武器、耕具都丢得精光。慌了手脚的天祚皇帝派出使者和金国讲和,想通过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将来集结力量伺机反扑。阿骨打一眼看穿了他的阴谋,不仅不答应,还指名道姓要天祚帝投降。天祚帝恼羞成怒,亲自带领七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到黄龙府。
正在这个时候,辽朝发生了内乱,天祚帝立足未稳,就下令撤兵平叛。阿骨打又趁机追击,几十万辽军一下就垮了下来。天祚帝一天一夜逃了几百里,才算保住了一条命。这时候辽朝兵力损失殆尽,北方人民也不满辽朝贵族的统治,纷纷起义。最后天祚帝终于被金军俘获,成了阶下囚。
——选自《辽史·天祚皇帝本纪第三十》
【智慧心得】
遇事要当机立断,切不可错失良机
天祚帝继承皇位时,辽国已经日薄西山,危如累卵。在这种情况之下,身为一国之君的天祚帝就应该保持高度的警觉,在谨慎应对已经剑拔驽张的敌人的同时,还应该在趁现所拥有的绝对的优势,铲除一切潜在的、羽翼尚未丰满的敌人。可是,偏偏这个末代君主优柔寡断。“头鱼宴”上,完颜阿骨打不够沉着,有失冷静,暴露了野心。
此时,天祚帝重兵在握,掌握着绝对的主动,就应该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可他却犹豫不决,采取纵容的态度,结果放虎归山。反过来完颜阿骨打实力增强以后,却不给辽国以丝毫的喘息之机,一路急攻猛打,穷追不舍,终于使天祚帝成了笼中之鸟,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辽国几代人创立的基业。其失败的教训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时机是客观环境发展到有利于当事人的有利时期。中国古代有所谓“时势造英雄”的说法,认为在重大历史时刻到来的时候,只有那些睿智果断的人才能够审时度势,因“时”应“势”而动,巧借东风,事半功倍。
公元前550年夏,齐庄公起兵伐晋。由于事先安排下栾盈等人做内应,因此,庄公只带了比较少的精锐部队。兵马出发不久,从曲沃传来消息:栾盈进袭晋国宫廷的计划已暴露,栾盈等人败退曲沃。面对内应已经被破坏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齐庄公意识到,里应外合同步进攻已是不可能了,现在只好利用约定好的仅剩的这点时间,夺取这场战争的胜利。于是,他命令齐军以奇袭姿态行进,先夺取晋国东方的军事基地朝歌,然后分兵两路,同时向晋国首都进发。当齐军北路与南路主力会合时,遭到了晋军的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齐军装备精良,士气旺盛,晋军对齐军的突然到达猝不及防,被齐军杀伤者甚众。此时,齐庄公感到兵力已经暴露,不宜孤军深入,便将晋军的尸体统统抛入河中,然后扬威而还。
但时机又像是昙花绽放,既宝贵又短暂,如果不能够及时把握的话,不仅会丧失发展的机会,还可能在竞争中丧失优势,走向被动。历史上因为当断不断而反受其乱的还远远不只局限于天祚帝这样的末代君主,即使颇具才干的人中翘楚也同样跳不出这历史的怪圈。
公元前203年,韩信攻打下齐国以后,拥兵数十万。这时,齐国人蒯通明白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于是以相面人的身份来劝韩信说:“项王起兵彭城,转战南北,威震天下,今久困广武,难以再进。汉王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凭借山河,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反连遭失败。将军可乘机崛起,介于楚、汉之间,助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楚、汉两主的性命,就操在将军手中。如能听臣计,不如两不相助,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静待时机。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
韩信听后,多少有些动心,说:“先生不要再说,待我深思后,再作决定。”几天过去以后,蒯通见韩信依然没有下决心就又去登门劝说:“办事坚决是智者果断的表现,而犹豫不决,则是误事的根源,心里虽然明白,但是不敢下决心实行,那就是不能成就任何事情的祸根。”可是韩信还是犹豫不决,最终辞谢了蒯通。等到刘邦坐稳天下,剥夺了韩信楚王的封号,夺了他的兵权时,韩信才想起要叛汉自立。可惜,此一时,彼一时,韩信已经失去了宝贵的机会,只能在临死前哀叹:“我真后悔不采纳蒯通的计策,而被女人小孩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既然良机易失,我们如何及时将其抓住呢?这就需要决策者能够果断行事。所谓果断,是指决策者思维专一、反映敏锐,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对经验的综合和运用,对未来的估计和推测,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形成明确的指令。要做到这一点,决策者必须有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有敢于对后果负责的勇气和魄力。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但是明朝的三个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却把持兵权,割据一方,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成为大清朝的最大隐患。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恰好准备造反的吴三桂也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于是,他假惺惺地主动向朝廷提出撤除自己的藩王爵位。
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在云南起兵反清。由于康熙帝早有准备,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消尚可喜、耿仲明的藩王称号,分化瓦解叛军。就这样一打一拉,叛军很快就四分五裂,作鸟兽散。清军最后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清军入关的时间不长,又经过了宫廷内部的倾轧斗争,可以说大清帝国江山不稳,国基不牢。按一般人的理解,应该向“三藩”主动示好,先稳住他们,等到日后再作处置。可是,年少有为的康熙皇帝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断定三藩早有野心,时日越久,其实力就越强,姑息迁就无异于养虎为患。趁其势力没有达到尾大不掉的程度,准备又不是十分充分的情况下果断提出撤藩,就等于打他个措手不及,占了先机。正因为有这样的判断力和迅速的决策力,康熙才能够在百废待兴的时候一举歼灭气势汹汹的三路叛军。
今天的我们身处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下,我们面临着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社会的财富是有限的,成功的分享者也并非遍地都是。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公平的方式来获取,这样就使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谁能够第一个从细微的变化中感知到春天的气息,并及时播撒种子和汗水,才能够有所收获。
猛虎游移不前,还不如蜂蝎的毒刺;良马徘徊不前,还比不上劣马的稳步前进;孟贲那样的勇士优柔寡断,还不如一般的人决意为事情的成功而苦干;虽然有舜和禹那样的智慧,但闭口不言,还不如聋哑人的用手示意。功业难于建立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于得到却容易丧失。瞻前顾后,怕这怕那,畏畏缩缩,“一停、二看、三通过”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决策者。因为,“看”和“停”的实质是“慢半拍”的行为。在“看”的过程中,时代在前进,情况在变化,在“停”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更大的风险,成功的胜算就会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