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即使是大雪封门,尘埃满座也要先读书,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刘守光不自量力,总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此时年轻气盛,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后来,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冯道做了李存勖的掌书记。李存勖称帝后,先升冯道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当时契丹也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明宗李嗣源了,李嗣源久闻冯道大名,对他十分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在李嗣源这个明君手下冯道做宰相很顺利,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冯道的宰相还是坐得稳稳的。待李从珂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领百官迎接,但李从珂不喜欢有些圆滑的冯道,让他到京城以外去做官。
不久,石敬瑭勾结契丹灭了后唐,冯道又当了后晋的宰相。石敬瑭对冯道十分器重,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新皇帝不喜欢冯道,于是就将他打发到地方上任节度使。后来,后晋为契丹所灭,冯道又主动前去求见辽太宗耶律德光。没想到耶律德光不仅没有对他笑脸相迎,反而当面斥责。最后只授予他太傅的荣誉职衔。由于契丹军队在中原的掠夺引起军民的大反抗,耶律德光只得退兵,走到半路,部队遭到汉军攻击,被耶律德光一起带走的冯道等人乘机逃走,重获自由。
此时,继承后晋地盘的是后汉政权。在后汉冯道仍然被授予太师,生活得自由又自在。郭威起兵灭了后汉,去见冯道,想试探一下他的看法,是不是可以称帝了,但冯道却不置可否。郭威称帝以后,还是让冯道做宰相。及至周世宗继位,已经七十多岁,一贯喜欢明哲保身的冯道却显得异常振奋,开始主动为周世宗出谋划策,甚至不惜当廷争辩。可周世宗却十分讨厌冯道,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当了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山陵使,负责修郭威的陵墓。陵墓修好后,冯道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冯道生前曾经写了篇总结人生的《长乐老自叙》,将他历代的官职都列了出来,还颇为自得地表达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但冯道也不得不承认他唯一遗憾的是不能辅佐明君完成统一大业,安定八方,所以有愧于曾经担任的官职。
——选自《旧五代史·周书·冯道列传六》
【智慧心得】
跳槽需慎重,保持你的忠诚度
冯道自幼求学不可谓不诚,为人子不可谓不孝,为政任职不可谓不勤。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却一直不能为人称道,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冯道一生在相位二十余年,应该说自古少有。但是他在这二十余年里,除了小有成绩以外,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不像诸葛亮能够六出祁山,虽然出师未捷,但毕竟精神可嘉;也不像郭子仪能够扫平叛军,稳定乾坤;与改革时弊、辅佐幼主的张居正同样相去甚远。第二,就是冯道一生为人臣而不忠。他一生事四朝,相六帝,山雨欲来之际,既不能力挽狂澜,匡正时弊,也不能以死尽节。应该说,他是个权位上的巨人,道德上的侏儒。相反,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可能他们的能力和权位并不一定能够与冯道相提并论,可是,就因为这些人忠心为国,视死如归,而被千古传颂。如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却不改忠心的苏武;吟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义的文天祥;挥毫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名将岳飞;扬州城里誓死抗清,城破以后视死如归的史可法……
在这里,我们决不是要宣扬封建的忠君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已经为今天的时代所抛弃。忠于祖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并非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只要心中有此气节,临危必然能够体现出来。但是,“忠”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经历代大师的反复诠释、多方演绎,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今天传统的“忠君”已经转化为忠诚。所谓的忠诚就是对企业团体的忠贞不二,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背叛,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逃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朝秦暮楚使得跳槽被看做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提倡忠诚更有意义。
如果一个人借助今天宽松的人员流动环境,稍不如意就撂挑子不干,或者在其他企业高薪诱惑下,不顾自己突然离去给企业造成的困难和混乱一走了之,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一来会使你的忠诚度严重缺失,谁要任用你的时候,都会顾忌你的反水问题,还怕你会故伎重演,给企业带来影响。
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能够很好地阐释这一问题。这个寓言说的是一个无赖很喜欢当地富翁的妻和妾,经常趁着富翁外出去挑逗这两个女子。可是,他每次挑逗富翁的妻子,她都严词拒绝。而富翁的妾却禁不住诱惑,与他眉来眼去。后来富翁去世了,有人主动给这个无赖保媒,问他喜欢富翁的妻还是妾。无赖毫不犹豫地说他喜欢妻。保媒的人知道他的底细,问他为什么不选择妾。无赖说:“过去她们是别人的妻室,我当然喜欢妾了。现在要成为我的妻子,我当然喜欢那个忠诚的了。”
忠诚度的缺失,最初可能不会对你的事业构成威胁,你的才能会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而且,挖墙脚的企业最初可能对你笑脸相迎,把你捧为座上宾,令你颇为风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当你进入角色,成为集体的一员时却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对方担心一旦让你占据高位,掌握更多的秘密,将来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威胁。冯道之所以二十余年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他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只不过是一个被人养起来的智囊,供起来的花瓶,历代统治者对他采取的态度都是可用但不敢大用。相反,如果一个人“从一而终”,却会获得很高的信任,得以放手施展。
晋朝王猛博学好兵书,气度雄远,前秦的徐统闻其大名,想任用他做自己的功曹,王猛不仅不答应,为了避免纠缠,还特意躲进华阴山中。原因是王猛“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而当时的前秦君主却没有横扫八荒、称雄宇内的志向和才能,因此,王猛才对他进行回避。后来,桓温北伐中原,王猛素闻桓温是江南才俊,连忙赶去拜见。言谈之中桓温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再三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还许诺封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但王猛却觉得桓温胸无大志,成不了什么气候(后来的事实确实证明了王猛的判断),所以坚辞不就。
后来,前秦的皇帝苻健死了,他的儿子苻坚作了皇帝。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早就听说有个书生王猛很不简单,于是就派人把王猛请了来,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历史上兴亡大事,见解完全吻合。苻坚高兴得了不得,认为今天的欢聚真像刘备找到诸葛亮一样。就这样王猛成为苻坚最亲信的大臣,一年里被提升五次,权力大得没人能跟他比。那时候王猛才三十六岁,年纪轻轻,又是汉族人,前秦的氐族老臣见到苻坚这样信任王猛,哪会心服。有个跟着苻健一起打下关中的氐族大臣樊世就很嫉妒王猛,经常有意为难他。有一次竟然要殴打王猛。苻坚觉得樊世闹得不像话,便将他治罪。从此以后,氐族官员再也不敢为难王猛了,对他言听计从。王猛对苻坚的信任无比感激,遂一心一意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朝政。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国力越来越强大,还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三个小国,一举统一了黄河流域。王猛也从此威名远播,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称他和谢安为中国一南一北的两位贤相。
作为汉人在少数民族政权里为相,无论从资历还是从民族上来说,王猛都是令人怀疑、不具备可信度的。可是苻坚却能对他委以重任,对于给王猛的工作设置障碍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老臣也毫不留情。原因除了王猛确有真才实学以外,更重要的是王猛从没有过背主卖主的“污点”,而且王猛既然多次拒绝别人的邀请而投奔苻坚,这本身就说明王猛对前秦是十分忠诚的。总而言之,正是由于王猛不急于仕进,采取“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不遇明主绝不冒然追随的策略,从而保持了自己的忠诚度,获得苻坚的信任,才能够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
然而,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像王猛这样幸运遇到苻坚似的有道明君。既然一个人发现自己团队的领军人物胸无大志,毫无抱负,又嫉贤妒能,这样还不离去,不就变成愚忠了吗?其实,王猛也并非是因为幸运才做到了“从一而终”。只不过王猛与一般人相比,能够做到不急不躁,经过仔细鉴别,找到“真命天子”以后才可以放心追随,否则宁愿躲入深山。因此,我们要学习王猛不急于迈出第一步,谨慎选择追随对象的做法。这样既能够找到明主,又能保持自己的忠诚度。
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将变得更趋频繁,这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中国是一个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国度,人们在接受这一现实的同时,仍然十分重视忠诚的问题。所以,今天的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的便利的同时,千万不要过度油滑,而要适当保持自己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