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上节提到不讲诚信的那些例子,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人不知羞耻。
孟子强调“人不可以无耻”,儒家经典《中庸》也讲“知耻近乎勇”,这都可谓是我们民族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箴言”。道理很平实也很简单,因为人只有知耻,才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知耻,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成为改过的起点。
胡锦涛主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是一贯强调人必须要有羞耻心、知荣辱的,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素质,否则不是衣冠禽兽就是行尸走肉。在这方面,孟子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代表。关于知耻和知荣辱,孟子不仅有上引精彩的论述,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个有一妻一妾的人家,她们的丈夫每次外出,就一定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他妻子问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外出,就一定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问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可我们从来也没有看到显贵的人来过。我想窥探一下丈夫所去的地方。”
某日清早起来,她拐弯抹角地跟着丈夫到所去的地方,可满城中没见有人与他站下来交谈的。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墓地,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剩的祭品;不够,又四面张望、跑到另外一处去乞讨。原来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他妻子回去,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生的人,现在他却是这个样子!”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在庭院中咒骂丈夫,俩人哭成一团。丈夫一点也不知情,得意洋洋地从外面走进来,照旧在妻妾面前吹牛耍威风。
孟子评论道:在君子看来,一些人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手段,能够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哭泣的,实在是太少了!
“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中国历史上一则很有名也很有趣的寓言故事。当然,是属于那种读后让人苦笑和深思的“黑色幽默”。丈夫本是妻妾要托付终身的人,可此人却不知羞耻,天天扮两面人,在外面装孙子奴颜乞讨,回到家装大爷吹牛摆阔。孟子通过这则故事,鞭挞了当时那些求取富贵者卑鄙无耻的嘴脸,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衣冠楚楚、自我炫耀,暗中却卑恭屈膝、无所不为。
这样的无耻之徒,实际上什么时代都有。
原文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注释
无耻之耻:有两解,一指没有羞耻的那种羞耻,一指能以没有羞耻为耻辱,都可通,本译文取前者。今译
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没有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
原文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
注释
机变之巧:机巧诈变。何若人有:有何若人,怎么比得上别人呢。
今译
羞耻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搞机巧诈变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的。不把不如别人看作是羞耻,那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别人呢?
原文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今译
行仁就光荣,违背仁就耻辱。现在有人既厌恶耻辱,却仍安于违背仁的现状,这就好比讨厌潮湿却甘心居住在低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