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擅长拼刺刀,八路军也喜欢拼刺刀。为什么?鬼子拼刺刀是因为武士道的熏染,八路军拼刺刀是因为缺少弹药。
在那些黑白老电影中,八路军一包围了鬼子,打上几枪,就吹响冲锋号,战士们纷纷上刺刀,跃出战壕,将鬼子团团围住拼刺刀。当过八路军的外公说,这不是艺术加工,这是实际情况。
都说鬼子拼刺刀厉害,可是后期的八路军比他们更厉害。因为没有弹药,八路军训练的时候不能实弹演习,只能空枪瞄准,八路军的枪法可能不如鬼子,因为鬼子有大量的子弹可供练习,但是八路军的拼刺刀技术绝不含糊。
老电影中的八路军长官冲锋的时候,一手拿着驳壳枪,一手拿着一把大刀,这也不是艺术加工,这也是实际情况。八路军中的军官,甚至师长、团长,个个都是使大刀的好手,后来成为解放军中将的王近山,外号王疯子,一到战场上,就抡起大刀冲上去,据说,《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以王疯子为原型。少林和尚许世友当了军长后,一到战事紧急,还会抡起大刀片带着敢死队上去,气得徐向前威吓说,再遇到许和尚丢下部队只顾自己冲锋,就枪毙了他。正面战场上的一些师长、团长也不含糊。赵登禹在29军132师做师长时,刀法在全军数一数二,死在他刀下的鬼子估计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他在战场上抡起大刀片,十几个手持三八大盖的鬼子也不敢近身。而且,29军的官兵刀术都异常精湛,一格一挡,刀锋就奔向了鬼子的脖子,所以,日军只要与29军作战,必定戴上铁围脖,保护脖子。李弥在远征军第8军做副军长时,攻击松山受挫,他手持冲锋枪,身背大刀片,带着几百名敢死队员趁着夜色摸上去了,天亮后,李弥摇摇晃晃地走下松山,全身浴血,体无完肤,只有眼睛是白色的。
那时候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就是要求战士们多多训练劈杀,掌握高超的劈杀技术。彭德怀,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前线的实际指挥者,总司令朱德在抗战开始后不久,就回了延安。
八路军武器不如日军,八路军拼杀胜过鬼子,八路军的头脑更远远超过鬼子。
八路军在与鬼子拼刺刀的时候,不会退下子弹,而鬼子则会退下子弹,握着空枪与八路军拼杀。八路军能拼杀过,则不会浪费子弹;如果处于不利,就会开枪。日军为什么会退下子弹,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日军受武士道精神鼓舞,头脑僵化,要拼杀则不开枪;有人说日本的三八大盖设计有缺陷,拼刺中枪容易走火,会伤了自己人。
不管怎么说,日军拼刺刀的时候,先退下子弹是不争的事实。
那时候的欧洲战场上,同为邪恶轴心的德国使用装甲部队作战,而日本还在运用冷兵器和武士道作战。日军遇到了积弱积贫的中国,才这样飞扬跋扈,而在比他武器先进得多的苏联面前,则败得像个龟孙子。
当初,在东北沦陷时,日本自以为他们无敌天下,准备向西侵占苏联,向南吞并中国,然而,诺门坎一战,让日军认识到了北极熊的厉害,此后,不敢西顾,转而专心南侵。
日本的武器比中国精良得多,但比苏联落后得多。
更落后的是日本的战略战术。
八路军的骑兵和日本的骑兵曾有一场恶战,结果,以骑术和武器更为精湛的日本骑兵全军覆没而告终。
八路军的骑兵是129师的骑兵。那时候的骑兵非常珍贵,平时担任的是通信、警戒和侦察任务,刘伯承元帅舍不得拿他的骑兵部队去冒险。但是这一次却例外。
129师的骑兵部队在执行任务途中,与日军的骑兵部队遭遇了。无论是人数、马匹和武器,日军都占优势。八路军骑兵部队的指挥官让几挺机枪埋伏在马队的后面,一到日军骑兵冲到跟前,就玩命地打。
八路军的骑兵做出一副决战的姿态,诱惑日军骑兵冲锋。日军骑兵按照骑兵操典的章程,列队举刀,然后扑了过来。八路军的骑兵向两边闪开空当,机关枪响了,日军骑兵丢盔撂甲。
这支八路军骑兵部队的指挥叫曾玉良,后来,他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日本鬼子没有读懂《孙子兵法》,鬼子不知道什么叫兵不厌诈。
八路军、新四军与鬼子作战,从来不做折本生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所以,八路军、新四军的伤亡人数总是少于日军,即使在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也是这样。比如这次。
这场战斗叫作“刘老庄战斗”,这场战斗就发生在鄂西会战期间。
抗战时候,八路军、新四军很少打阻击战,因为依靠他们简陋的武器,是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阻击的,而且阻击战也就是消耗战,几个人一支破枪的八路军消耗不起。所以,八路军、新四军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然而,刘老庄战斗,新四军却不得不打起阻击战。
阻击战一方是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82名战士,一方是武装到牙齿的3000名日伪军步兵、骑兵和炮兵。
3000名日伪军从淮阴城倾巢而出,他们是寻找新四军主力决战的。那时候的新四军代军长是陈毅,新四军还没有发展壮大,它和此时正在印度休整的新一军是同等编制,后来,新四军发展成了第三野战军。
82名新四军战士经过泗阳时,与3000名日伪军不期而遇。怎么办?打!日伪军只要出城,就一定有目的。用《亮剑》中新一团团长丁伟的话来说:“他要是去拜寿,你也不能让他得逞。”抗战后期的中国军队,只要见到日军,就二话不说,迎头痛击,揍他娘的!
82名战士与3000名日伪军接上了火,沿着刘老庄外的一条壕沟边打边撤。壕沟一般四通八达,岔路很多,出口很多,只要进入壕沟里,一般都能摆脱敌人。可是,这条壕沟居然是条死沟,没有出口。
于是,新四军战士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冲上来的鬼子展开血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和大刀砍杀。到了夜晚,82名勇士全部牺牲,而占尽绝对优势的日伪军也死亡170多名。
那时候的中国士兵,个个都是好汉。
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场小的战斗都有后面的大背景。
刘老庄战斗的背景是日军的扫荡,日军的扫荡是为了肃清自己后方的抗战势力,以便把更多的兵力调往前方。1943年的日军,多线开战,每条战线上都需要兵员补充。
石牌保卫战的背景是鄂西会战,鄂西会战的目的是阻止日军从水路进入战时陪都重庆。
从湖北进入重庆,一定要经过宜昌,从宜昌进入重庆,只有一条水路,这就是长江水路,就是经过石牌村的长江水路。
难道就没有陆路吗?
有,陆路是一条在千沟万壑间盘旋蜿蜒的羊肠小道,这条小路只能一个人跟着一个人攀缘行走,它的名字叫作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需一挺机枪,就能阻挡日本百万大军。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日军想从东边进入重庆,只能走长江水路。
从宜昌通往重庆万州的铁路,早在詹天佑所处的清末时代,就准备修建。可是,这条道路工程太过艰巨,投入资金巨大,而清政府又太过腐败,收了四川百姓的钱,却不修路了,便引发了保路运动。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武昌的清军赶去镇压,于是武昌空虚,武昌起义便应运而生,全国各地一起响应,清政府就垮台了。一条铁路推翻了一个王朝,这是谁也不会想到的。
宜昌到重庆万州的铁路,直到2010年才建成通车。这条铁路叫作宜万铁路。
宜昌到重庆万州的公路,直到2010年年末还没有建好,还没有通车。
在这里,无论修铁路还是修公路,都是当今世界上最艰巨的工程。
1943年春天,日军之所以选择这条千难万险的水路,实在是孤注一掷。
要进入战时陪都重庆,有四条路:第一条是从南面的云南进入,第二条是从北面的陕西进入,第三条是从西面的青藏高原进入,第四条是从东面的湖北进入。
陕西当时有黄河天堑,陕南有胡宗南的重兵把守,陕北有八路军的根据地,日军要想进入,就要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就算占领了陕西,还有秦岭需要翻越。而陕西通往四川和重庆的栈道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日军走这条路绝无胜算。青藏高原无人区,恶劣的气候条件比百万雄兵更恐怖,何况,要进入青藏高原,谈何容易。所以,日军要进入重庆,就选择了从南从东两条路。
南面是云南,这条路几乎被日军打通。
在石牌保卫战之前,曾经爆发了惠通桥之战。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装备异常简陋,补给异常困难,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中国在独立抗战。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意识到中国是和它站在同一个战壕里。中国军队拖住更多的日军,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负担就会变轻。
于是,财大气粗的美国大力援助中国战略物资,主要是枪炮子弹。
国和国之间从来都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可是,美国援助中国,通过什么途径援助?
那时候,中国所有的出海口都被日军占领,美国只能将援华物资通过印度洋运至缅甸的仰光,中国修了一条滇缅公路,这些物资从缅甸的仰光运到云南。
中国的抗战形势得以缓解。
然而,日本盯上了这条生命线,他们要切断。
日本派出四个师团的兵力,很快就占领了缅甸,驻守在缅甸的英军不堪一击。为了打通这条生命线,中国派出了自己当时最好的机械化军队第5军,以及税警总团改编而成的新38师,还有其他部队,一共十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驱赶日军。这支部队以后诞生了正面战场五大主力中的三支:第5军、新一军、新六军。五大主力中的另外两支:18军、74军,此刻在参加鄂西会战。中国远征军后来诞生了一大批将领:杜聿明、孙立人、戴安澜、郑洞国、廖耀湘、李鸿、潘裕昆……
远征军初期进展异常顺利,连战连捷,可惜,异域作战,情报不畅,他们在与三个师团的日军浴血奋战时,另外一支日军迂回到了他们的侧翼,这支日军的番号是第56师团。
曾在卫立煌长官部工作过的远征军老兵张至文说,即使到了1943年,日军的作战能力仍然很强,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即使像200师这样的精锐部队,也才能与日军打一个平手。而普通的部队,六七个师也不一定能够对付日军的一个师团。200师,是中国当时机械化最高的部队,它的师长是抗日英雄戴安澜。
在缅甸战场上,日军一个师团大约15000到20000人,三个师团就是五万人左右。中国军队是十万人。十万人正面抗击五万人,连战连胜,战绩相当不错。
可是,形同鬼魅的56师团在远征军的背后猛插一刀,中国军队惨败。56师团来自北九州,那里民风剽悍,好勇斗狠。
那时候,缅甸战场上还遍布缅奸。
狡猾的日本人一向重视宣传,他们在缅甸宣传说“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不是欧洲人的亚洲,要把欧洲人赶出去”。于是,缅奸们给日本人带路,为日本人送信。当远征军来到缅甸的时候,他们又说“中国人是想把英国人迎进来,把中国人赶出去”。于是缅奸们更为踊跃,他们向日本报告远征军的每一步动向,而对日军的动向却守口如瓶。
所以,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与其说是败在战术上,不如说是败在情报上,败在群众工作上。
远征军惨败,日军随后掩杀。远征军分成了两支,在美国受过西方教育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带着自己的部队进入印度,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而更多的部队跟随受过中国“忠君爱国”传统教育的杜聿明穿越亘古无人的缅北野人山,一定要回到祖国。蚂蝗、饥饿、疾病、瘴气、野人……吞噬着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果,五万将士被茫茫的丛林淹没,包括抗日时期最著名的战将戴安澜。
几十年后,云南省腾冲县有一些人,自费来到野人山收集远征军的遗物。在一个原始部落里,他们还看到了当地土人用远征军将士头盖骨做成的饮水器具,以及用远征军军人肋骨雕刻的饰物。
日军一路追杀远征军,进入了云南,来到了惠通桥边。惠通桥,是架在怒江上的一座吊桥。
败兵和百姓乱纷纷地挤上了惠通桥,日军的先遣部队穿着便衣也混在百姓队伍中挤上了惠通桥。
惠通桥一失,日军就会从云南进入四川,进而攻占重庆,这是当时进入重庆的最简捷的一条路。
就在这时候,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一辆大卡车驶上惠通桥,要逆行过桥,守桥的宪兵不答应,车主不听指挥,宪兵抽打了车主两耳光,让他将车辆倒回去。车主在倒车时,与后面车辆发生碰撞,致使桥面堵塞。宪兵要求将卡车推到怒江里,车主又哭又闹。宪兵气愤不过,将车主拉到岸边,一通枪响,车主死了。
就是这一通乱枪改写了历史。身着便衣来到桥头的日军以为自己的行踪被发现了,从衣服里抽出枪支就打,宪兵们这才发现日军已经冲到了桥头,便点燃了导火索,引燃了预先埋好的炸药,一声巨响,惠通桥飞上了天。
桥那边的日军看到惠通桥被炸,就划着皮筏子,或者跳进水中拼命浮水过来。刚好此时36师从后方赶过来,将渡过河岸的日军又赶进了怒江里,稳住了阵脚。此后,中日双方隔江而望,直到两年后远征军大反攻。
怒江,愤怒之河,成为阻挡日军北进的天堑。
北进不成,日军只能西征。
西征两条路,一条是长江水道,一条是川盐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