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著名作家游历周宁后感慨地说:我的梦会在这里开花。也许那是银屏峰下缭绕的如梦如痴的晨雾拨动了诗人的情思,也许是狮山上的第一缕阳光印染了山城的诗情画意,也许是东洋溪畔婀娜的垂条编织了春天般的梦幻,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勤劳勇敢的周宁人用智慧开辟的一个人间天堂。那就来吧,用您热情的胸怀拥抱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华东最高的县城周宁。
周宁之歌
陈常见
山比云高
水比天蓝
山山水水交响天上人间
风比树绿
雨比花香
风风雨雨相伴岁岁年年
问气势磅礴九龙漈
问婀娜多姿仙凤山
世外桃源
舍我其谁
听狮城儿女多少时代凯歌响彻天外天
啊,周宁
你龙腾天下
凤鸣朝阳
人比山高
梦比水远
后发赶超书写旷世荣光胸比海阔
脚比路长
跨越崛起铸就盛世辉煌问中华奇观鲤鱼溪
问八闽首景滴水岩
人间天堂
谁与争锋
看周宁大地多少世纪传奇震撼山外山
啊,周宁
你鱼跃龙门
福满人间
河滨抒怀
天涯
出差在外,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寂寞乡村,总时不时想起那座远在高山之巅的小城,不仅仅因为那里有家,更因为自己早已熟悉了那里的安逸、宁静与和谐。
每逢晴天傍晚,我总是携着家人一起步入街头,伴随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来到昔日熟悉的河滨广场。逢夏夜,凉风习习,一家人在东洋溪畔的河滨广场上,或坐、或站、或偎依着那一座座活灵活现的鲤鱼雕刻,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嬉戏玩乐,大人们载歌载舞。高楼霓虹闪烁,一派繁华景象。河两岸,垂柳竞相迎风摇曳,东洋溪潺潺的流水在夜幕下散发出柔光,偶尔还可以见到水中央绿色小丘上排成一线,宛若街灯倒影的萤火虫穿梭嬉戏,我的心中真有一股说不出的愉悦。
这是一个和谐而富有灵性的小县城。和谐的不仅仅是那个叫做鲤鱼溪的地方。鲤鱼溪在八百年前就有了人鱼嬉戏、和谐共处的历史,所以这里有世界唯一的鱼祭文、鱼塚和鱼葬。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和风雨之后,它们至今依然焕发着光华,引来游人如潮,风光更胜当年。而在它的另一侧,被誉为“华东第一瀑”的九龙漈瀑布,经过这些年的开发,犹如一位正在淋浴的妙龄少女,琵琶遮面,半遮半掩,明媚中透着高雅,似娇羞又奔放,引得九州游客连连驻足。更有那隐藏在高山褶皱里的奇妙风光,或险峻、或幽雅、或脱俗,时不时让探险的你在不经意间获得异样的惊喜。
人鱼和谐相惜相戏,人与自然更是融洽与共。靠山吃山的人们,不再只是对土地单纯的利用。这些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下,人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生活的富足,也将对家乡的热爱留在了举手投足之间。为了更好地保护家园,保护这一片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将建设家乡与美化家乡的口号化作默默无言的行动:污水清理、生态旅游建设、文明创城、新城区规划……更值得称道的是民生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在不断地刷新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和谐的滨海高山生态旅游县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地灵人杰,在周宁,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那闻名遐迩的鲤鱼溪与九龙漈,更有那年年结伴而行,闯上海、下广州,走遍祖国南北,扎根九州大地,闯出了名儿的周宁商帮。周宁商帮的杰出,不仅表现在他们个体的优秀,更源自于他们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和对家乡亲友的无私帮扶。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仅20万人口的周宁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就超过了8万,在全国各地创办各类企业近万家,年销售额近2000亿元,创税利30多亿元。事业成功,生活富裕,他们依然不忘留守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他们配合政府,反哺家乡。短短数年间,教育基金会如雨后春笋般扎根乡镇,让众多贫困学子不再为学费烦忧。在农村,各种各样的农民广场、农民书屋建起来了,宽阔明亮绿树成荫的广场上,农妇们载歌载舞,不再只是手把围裙猪圈绕……
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了,和风拉回我散漫的思绪,重新回到我熟悉的河滨公园那个凉爽宜人的夏天的傍晚。广场上喷泉交织,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孩子们欢呼着,在大人们缝隙间如鱼儿般钻来钻去,让我想起鲤鱼溪里那一尾尾五彩斑斓、自由自在的鲤鱼。
隔着一条马路,在略显昏暗的亭子里,七八个年近耄耋的老人和着铜钹子、二胡与铙,吟唱着一曲曲或悠扬、或忧伤、或轻快的民乐,这是县里老人们自发成立的民乐队。每到夜晚,他们就来到这儿,拨动手中的乐器,带着几分迷恋,陶醉在袅然乐音中。伴着隐约的流水,那曲子仿若带你走进古老尘封的往事。这让我想起儿时听过的一首童谣:“周宁三件宝,番薯当粮草,蓑衣当被倒,火笼当棉袄。”而街对面,连成片的商铺,更让我想起了十多年前“东西街两家豆腐店,放个屁都听得见”的俚语,不禁哑然失笑。
十多年前,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样的变化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想象的资本,可是十年后呢?再过十年,当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科学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富足,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所有的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那时的周宁是不是同样也让我们无法想象?
周宁雄峙于华东诸城之上,平均垂直落差达1441米。境内有溪流18条,湖瀑、溪涧密布,绮丽多彩。这里的水或飞流直泻,惊涛汹涌,白练垂空;或水平如镜,碧波千里,山水共长天一色;或溪流如带,飘落溪谷,环绕山间。
“当代钢铁商帮”
周培建 林平风雨十年路,商海立潮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带着摆脱贫困的梦想,带着对大都市的向往,带着对浦东改革开放的追寻,带着对小康生活的追求,一群山里的年轻人,毅然舍弃平静的田园生活,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他们艰辛而又坚韧、执著的经商历程。他们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纷纭芜杂险象环生的资本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求索着,时而从容洒脱,时而拘谨慎微。但始终都朝着一个目标不停地追求。
他们,就是被世人誉为“当代钢铁商帮”的上海福建周宁人!
异军突起
周宁上海商帮的崛起过程,与上海的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
1985年至1990年,当时上海处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阶段的关键时刻,和对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经济运行方式的探索阶段。就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已对闽粤改革开放有所见识的周宁人充分把握了这一机会。据统计,当时在沪周宁企业仅15家,经商人员不过80人,主要经营上下水管道,大多是前店后库的形式。他们能吃苦,靠诚信打拼市场,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为后续周宁商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至2000年,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腾飞,福建企业在沪的数量剧增,仅周宁县就有3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所经营的钢材贸易企业迅速占领了上海各个区域。尤其是在1996年2月,由郑维雄、肖志成、周华瑞、郑克用、周伦滔牵头,成立了周宁上海商会,该会成为福建省首家县级在沪商会,从此周宁上海商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同年,周华瑞先生创办了第一家钢材现货市场,周宁人在钢铁行业中异军突起,一改传统的交易方法,集交易、仓储、物流、加工、信息、网络为一体,依托地区便捷的交通物流条件和钢铁生产企业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受到客户的欢迎。周宁人竞相效仿,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周宁人开始崭露头角。
商帮形象
饮水思源,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树立商会对外形象,这是周宁商帮的共同心愿。近几年来,商会企业家所表现出来的家乡情结,浓重而坚实;所涌现出来的拳拳爱心,真切而感人。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累计投入光彩事业资金达2.8亿元。
投资旅游项目,助推旅游事业。“鲤鱼溪·九龙漈”风景区保护开发是周宁上海商会企业家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回归工程”。总投资约2亿元,于2007年11月8日动工。目前已建成了鲤鱼溪上游河道、水库,增强防洪抗洪能力,同时建成了茶楼和停车场,使之与古老的鲤鱼溪相映成趣。2008年10月1日,总长1300米的九龙漈瀑布栈道以及夜景工程顺利竣工,提高了景区档次,增添了景区的神秘色彩。
情注光彩事业,心系弱势群体。慈善总会成立伊始,就有93企业家热情参与捐赠活动,捐款总额达到850多万元,占当时慈善基金总额的81%,推动县慈善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宁德市率先成立第一个县级慈善总会,得到了省、市、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截至2010年10月,又有100多人成为慈善总会理事,注入善款800多万元。
踊跃参与周宁县“环境建设年”活动。2005年,由商会企业家投资建设的“影剧院砖桥钢市广场”、“塔山共公园”、“狮子山曹安休闲广场”、“南坂桥”、“仙溪公园”、“西环桥”等相继竣工或开工建设,总投资达600多万元,为县城环境的美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热情参与扶贫救灾活动。2006年8月,闽东地区遭受“桑美”超级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商会企业家身在上海,心系灾区,以不同方式支援灾区重建。在2006年9月23日于上海举行的“情系宁德———福建省书画名家赈灾作品展览会”上,82家闽东在沪企业向宁德市红十字会捐资233万元,其中,周宁籍企业家55人捐资136万元,分别占捐资总人数和捐资总额的67%和58.3%。当日,周宁上海商会捐资10万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会员企业表现出空前的爱心和爱国热情,大家通过不同渠道,踊跃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共计1100多万元。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善家乡环境。2008年3月,由商会企业家发起的“周宁县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促进会”成立,在外萌源籍企业家捐赠该基金1000万元,服务该村发展;同日,由上洋在沪企业家投资300万元兴建的“上洋农民文化广场”胜利竣工,为该村提供健康、休闲的活动场所。此外,近5年来,在沪企业捐赠周宁农村道路硬化资金达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