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几个老百姓来到前哨阵地,突然从衣服下掏出短枪射击,原来这些人是日军的便衣。战士们奋起还击,子弹像蝗虫一样在夜空中飞窜。几分钟短兵相接后,双方展开了白刃战,这下日军吃了大亏,他们手中都是短枪,而战士们手中都是上了刺刀的步枪。一番激战,日军一个个倒了下去,最后只剩下了一名日本兵,他看着四面合围而来的滴着鲜血的刺刀,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作揖,口中喊着:“爸爸饶命,爸爸饶命。”
战士们愣住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鬼子兵还会说中国话。他们将这名鬼子兵拎起来审问,鬼子兵说,他出生在台湾,是被日本人抓了壮丁。
午夜时分,更多的鬼子偷袭上来,包围了前哨阵地。坚守在前哨阵地的一班战士英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无法抵挡日军的冲击。副班长负伤了,班长命令副班长带着全班仅有的一挺轻机枪撤出战斗,向后归队。副班长要求留下来作战,班长厉声喝道:“快走,不能把机枪留给日本人!”副班长只好含泪离开前哨阵地。
战斗过后,前哨班除负伤的副班长幸存外,其余11人壮烈牺牲,那名台湾士兵也死在了前哨阵地。
我查阅资料,得知这名班长名叫胡晃。
日军突破了前哨阵地后,继续向着米山蜂拥而来,易孝生带着全连血战,战至黎明,全连伤亡惨重,退到了米山主峰阵地。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来,随同太阳出现的,还有日军的飞机,飞机飞临米山主峰,狂轰滥炸,形势危如累卵。连长易孝生派来通信兵,向营长邹继衍请求支援。营长邹继衍打电话给团长王陶,说明了米山阵地当前的战况,团长王陶表示,他会请示师长,看如何处置。几分钟后,团长王陶打来电话说,师长宋英仲已经知悉了目前的情况,鉴于米山前无据点,后失依托,防守困难,命令全团战士后撤五华里,围绕米岭为轴心,建立一个半圆形的防守工事,继续坚决地不顾伤亡地阻击敌人。
我们从这些通话中可以分析出来,罗卓英诱敌深入的磁铁战术,只通知到了师长一级,连团长也不知道。然而,诱敌深入不是不战就跑,让日军追在后面,被动挨打,而是节节防守,将外围的日军逐渐引入里圈,然后外线部队聚而歼之。
邹继衍命令易孝生的那一连战士后撤,当这连战士归还建制时,发现已经伤亡过半。
战后,19集团军《上高会战战斗详报》对开战第一天的战况是这样写的:
我逐次转入米岭、狮子棱等主阵阵地,与敌相持,黄昏后,敌千余由潦水南岸两师结合部钻入棺材山一带,我27团之一部,与敌激战彻夜。
千名日军从70军预九师和107师的结合部突袭,而预九师27团的一部竟然能够和日军激战彻夜,不能不承认19集团军的战斗力很不错。预九师的这一个团的一部,居然能够和数量相等,也许超过自身数量的日军,从黄昏打到天亮,着实让人振奋。
按照当时中国军队的编制部署,部队番号前面加上“预”,都是新编部队,装备不如正规师,战斗力也不如正规师。一个预备师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日军肯定没有想到;上高会战第一天就打得这样艰苦,日军肯定也没有想到。
74军57师的老兵尹同道说,上高会战开始的第一天,他们耳闻到远处的炮声,没有去增援,而是向上高城外急速前进。
尹同道是黄埔16期20纵队炮科毕业生,他是1938年秋考入了黄埔军校,在广州黄埔岛上上课没有多久,因为广州失陷,黄埔军校又搬迁到了湖南醴陵,不久,醴陵又失陷,黄埔军校又从醴陵搬迁到了贵州都匀。军事学校在一年内搬迁了两次,学生在三个地方上课,这在中外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
黄埔军校的学制本来是三年,可是因为战事紧急,第16期学员只学习了两年,就匆匆毕业了。尹同道被分配在74军57师炮2团做排长。
尹同道说,在74军,从军长到排长,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74军的大炮是75毫米德国造山炮,威力惊人。尹同道所在的炮排有两门这样的山炮。但是这样的山炮也有缺点,就是适合阵地战而不适合运动战,因为炮身笨重,搬运非常困难。
上高会战开始前,尹同道所在的57师驻扎在江西省清江县泗溪镇,现在,清江县改名为樟树市,从地图上能够看出来,樟树市距离上高县直线距离也有近百公里。
1941年3月的赣北,阴雨连绵,道路崎岖,泥泞不堪。75毫米的德国造山炮因为缺少机车牵引,炮兵们只好将大炮拆成零部件,每个人扛着一部分在漫天大雨中向上高奔跑。为了减轻负担,他们丢弃了炮身前的挡板。尹同道说:“大炮没有了挡板,就等于赤膊上阵,日军的炮弹打过来,你连藏身的地方都没有。”
炮筒很重,尹同道看到两个人抬着,在大雨中奔跑,他们的肩膀渗出了血迹,殷红一片。
19集团军《上高会战战斗详报》对开战第一天的部署是这样写的:
第74军51师在原位置,保持机动,准备策应各方作战;57、58两师,应适时占领第三阵地线。
罗卓英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当日军筋疲力尽攻到上高城外的第三阵地时,74军才突然出击。74军下辖51师、57师、58师。51师师长是李天霞,57师师长是余程万,58师师长是廖龄奇,但是因为廖龄奇有病,由副师长张灵甫代为指挥58师。
李天霞,在上高会战中表现出色,完全不像一些影视剧中出现的那个贼头贼脑、獐头鼠目的腌臜货色。上高会战后,蒋介石将第一号“陆海空军武功状”奖给了李天霞。李天霞是黄埔三期,和死守衡阳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是同班同学。
余程万,就是那个震惊中外的常德保卫战的指挥者。
张灵甫,后来成为了一个很著名的人物。
从米山撤出后,邹继衍率领1营战士坚守米岭。
战斗刚刚开始了两小时,邹继衍所在阵地的右翼就已经被日军突破,日军像蝗虫一样拥过来,一颗颗炮弹就在营部周围爆炸。邹继衍命全营仅有的两挺重机枪一左一右占领营部附近的制高点,向着蜂拥而来的日军没命地扫射;又命令2连长强国臣带着一个加强排,迂回到日军背后逆袭;然后,邹继衍带着防毒排,挺着刺刀迎着日军冲上去。防毒排,这是全营仅有的预备队,由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组成。不到万不得已,营长邹继衍是舍不得用他们的。
米岭上,到处都是喊杀声,到处都是爆炸声,到处都是死尸,到处都是被炸弹炸飞又落下的断臂残肢。不知道过了多久,夜幕降临了,日军退却了。战士们摇摇晃晃地靠在一起,清点人数,发现排长刘兴国和60多名战士牺牲了,3连连长何鑫左手和右肋受了重伤。
入夜,为了防止日军偷袭,战士们顾不得疲劳,就地挖掘壕沟。而日军也因为疲劳过度,没有偷袭。
夜色愈来愈浓,邹继衍登上了米岭主峰,看到米岭之下,前后左右,都是火光。在这样漆黑的夜晚,火光像一条腰带,围绕在米岭的周围,大约有十几里长。夜色像汹涌澎湃的大海,而米岭则是一座孤独的岛屿,海水随时都会把这座孤岛淹没。邹继衍神色凝重,他明白,他们已经被日军彻底包围了。
在鏖战尚未开始,为了能够及时掌握战场上的动态,1营营长邹继衍就与2营营长鲁麾戈约定,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与日军的接触地带全部点上火把,这样,站在高处,对战场上的形势就能够一目了然。
现在,1营和2营已经全部被日军包围了,而3营王学钦部因为驻扎在虬岭,最先与日军交手,激战11小时,丧失战斗力,已经撤出了战场。
战场上一片静寂,只有火把在夜风中无声飘摇,中国军人困了,日军也困了,然后,也许后半夜,也许天亮,日军就会发起攻击,1营和2营危在旦夕。
邹继衍想率领部队趁着夜色和日军疲乏,突围而出,可是,没有师部和团部的命令,邹继衍不敢自做主张,如果带队突围,就是擅离职守,是会被杀头的。想与团部和师部联系,已无可能,下午的一番拼杀,营部的电话线被炸断,电话机也被炸坏。
怎么办?不能擅自突围,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生死弟兄无谓地牺牲。
邻近午夜,邹继衍带着传令兵摸黑来到了2营的防区,很顺利地找到了2营营长鲁麾戈,他问2营是否与团部取得联系。鲁麾戈说,他们的电话机也被炸坏了,两次派人与团部联系,至今都没有回来,不知道团部的情况怎么样。
邹继衍指着山下的火光对鲁麾戈说:“两营弟兄的生死存亡压在你我的肩上,我们必须趁着夜色突围,拂晓前一定要冲出包围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鲁麾戈沉吟良久,他说:“军人守土有责,没有命令擅自后退,会军法从事。”
邹继衍也犹豫了,两人枯坐无言,一筹莫展。
后来,他们商定,每营各派两名精干聪明的战士,寻隙越过日军的包围圈,向后方寻找团部或者师部,无论是否能够寻找到,凌晨两点都要赶回来。到时候,再决定是否突围。
四名战士走出去后,邹继衍感到肚子饿了,这才意识到几乎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草草填过肚子后,邹继衍向自己1营的防区走去,时,夜色苍茫,寒星寥落,清风拂面,细雨沾衣,走出了几百米远,前面突然出现了四个人。这四个人,两个是2营派出去的联络兵,两个是团部的传令兵。
邹继衍带着这四名战士又返回2营营部,他们带来了团部的消息,团部让他们赶快趁着夜色撤退,渡过锦江。
中国有三条河流都叫锦江,一条在江西,还有两条在贵州和四川。在江西的这条锦江是赣江的支流,流经万载县、上高县和高安市。
邹继衍和鲁麾戈又商量撤退的方案。鉴于1营连日激战,伤亡惨重,而2营作为预备队,伤亡较轻,由2营掩护,1营先撤,等到1营撤出一个小时后,2营再撤退。
1营趁着夜色悄然疾行,人衔草,马衔环,枪上膛,刀出鞘,队伍的前面集中了全营所有的机枪手,只要遇到日军阻拦,就猛扑上去,全部消灭。幸好一路没有敌情,他们顺利来到了锦江边。
锦江边,团部派来接应的人和十几条渔船,埋伏在草丛中,一看到1营走近,就迎了上来。自发前来的渔民划着渔船,载着血染征袍的战士,驶入了浓墨般的夜色里,驶向锦江对岸。
1营人马刚刚渡过锦江,掩藏好船只,天色大亮,头顶上飞来了九架日本飞机,对着渡口狂轰滥炸。战士们埋伏在草丛中,不露行踪。日本飞机轰炸了一会儿后,看到没有反应,就飞向远方。
邹继衍继续等候断后的2营,可是,视线里没有2营人马出现。他们去了哪里?
1营撤走后,2营开始了行动,可是,日军已经发觉了他们的意图。
当1营抱着破釜沉舟的信念冲向锦江岸边时,日军的哨兵已经发现了他们,然而,那些力量单薄的哨兵和小队日军不敢与这些破釜沉舟的中国军人交火,他们选择了逃避和报信。而等到大队日军赶来的时候,1营已经迅速冲出了包围圈,而2营却被他们围住了。
通往锦江的道路被日军切断,2营只能且战且走,寻隙突围。整整两天来,2营一直与日军交战,直到午夜时分,2营才在高安方向渡过了锦江。
邹继衍后来回忆说,从虬岭到米山,再到米岭,70军107师320团打得相当顽强,迟滞了日军对上高的进攻速度,为上高保卫战的部署赢得了时间。
但是,战争才开始了两天,邹继衍的320团就损失了500多人,战士们作战不可谓不勇敢,然而,武器装备与日军相差悬殊,制空权完全由日军掌握,中国军队的一举一动都被日军洞悉,中国军队坚守的山峰都为石山,炮弹和炸弹落下来,杀伤力巨大。所以,中国军队只能选择节节抵抗,渐次消耗日军的战斗力。
负伤了,很难得到医治
70军挡住了日军的第一波攻击,49军和74军全速向上高外围集结。
朱光第是49军26师78团1营2连6排排长,上高会战前夕,朱光第所在的部队还在浙江金华布防。
1941年的元宵节刚刚过完,朱光第就接到命令要紧急开往赣北,因为日军要进攻赣北。从金华到赣北,少说也有七八百公里,千里奔袭,必须轻装上阵,朱光第平时很喜欢读书,不得已就将那些视若至宝的书籍放在一个木头箱子里,只带着枪支和干粮袋,就随队开拔了。当年,金华到鹰潭有一种小火车,而这一条线路正好在中国军队的控制区里。朱光第坐在阴暗潮湿的小火车里,一路叮叮当当地开往江西。车厢里塞满了士兵,人挨人,人挤人,彼此连一转身的空间也没有。空气污浊,让人欲呕。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的飞机在空中轰炸,刺耳的啸叫声掠过天空,即使在密封的车厢里也能够听到。火车一看到飞机,就全速行驶,与飞机赛跑,而一遇到飞机在前方投弹,火车又紧急刹车,坐在车厢里的那种痛苦,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火车速度很慢,又加之以松柴做燃料,动力严重不足,他们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折磨,才来到了鹰潭。
在鹰潭,他们听说日军已经开始进犯高安和上高,顾不上做顿饭,顾不上休息,又一路奔跑着向上高方向赶来。而从鹰潭到上高,还有500华里。
那时候的中国军人很少有汽车,他们只能依靠一双脚板行走,淞沪会战的时候,川军出川抗日,很多人一路走到了上海。徐州会战结束后,他们又依靠一双脚板走到了河南、湖北和安徽。
夜晚,朱光第带着尖刀排来到了一座村庄,村庄里杳无人迹,没有鬼子,也没有百姓,村庄里,凡是能够燃烧的东西都被烧光了,凡是能抢的东西都被抢走了,显然,这座村庄遭受了日军的血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