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有位朋友讲笑话说,他们家两个姑奶奶惹不起,一个是青春期的女儿,一个是更年期的老婆。尤其可见青春期的孩子对家庭的影响。
很多人会问我,如何解决孩子青春期问题?
对很多家庭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对我们家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由于我们家长期养成了聊天沟通习惯,彼此间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加上儿子的生活空间非常广阔,没有什么别扭和不舒服的感觉,也犯不着与大人拧着干。
很多家长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听大人的话好好读书。听家长这样提问,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家长身上,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太狭窄,开口闭口只讲学习,这怎么不让孩子感到厌烦呢?
一个初三的家长更夸张地告诉我,她一跟孩子讲话就吵架,孩子烦她只知道学习、学习。我问这位家长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吗?她说孩子喜欢NBA,而她不喜欢。
这不,问题就来了。
孩子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作为家长,为什么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呢?走近青春期孩子的最好办法是,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兴趣所在,进而调整自己的兴趣,尽可能爱孩子所爱。这样就有了交流的话题。试想没有共同语言,孩子为什么要跟你讲话呢?
我建议这位家长,为了孩子也要去了解NBA,何况NBA确实好看,那是一种充满悬念、水平高超的篮球艺术。
如果平时有些话不便说,可以拿到旅行中去说。因为这时彼此比较放松,容易交流。家长可以利用旅游的机会和孩子做朋友,缩小彼此间的距离。
如果一家人真正了解,达到无话不谈的程度,即使孩子青春期还故意与家长拧着来,家长因为了解孩子就能及时做出正确引导,帮孩子把青春期旺盛的精力,转向创造性思考与行动中去,转向艰巨的学习中来,让孩子真正焕发出青春的光芒。
有个初中学生,他妈妈每天都被他气得哭。
我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心疼妈妈?
他说他故意这样的,妈妈生气他高兴。他说他读小学的时候,妈妈对他要求得太高太多,虽然成绩在学校都排得上名,但他觉得生活很压抑,心里不爽。现在长大了,妈妈还想限制他的思想与行动,他就要反抗。知道妈妈是对的,他也要对着干,觉得这样才解气。
后来妈妈放松了对他的严管,只在暗中观察,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实行外松内紧的教育方式后,这个孩子逐渐唤醒了自我管理的意识,懂得学习这条路还得靠自己走。当孩子初中毕业如愿考上自己心仪的高中时,这位妈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一要了解与理解,二要保持沟通顺畅,三要宽松适当,四要想办法把逆反这股劲,调适成孩子正向前进的推力,而不是阻力。为孩子选择具有榜样作用的人物游,可以轻松实现这四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