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儿子去韶山寻伟人足迹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是孩子可以触摸得到的形象教材。
我不知道儿子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但我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书籍,有华盛顿、毛泽东等政治家的,有比尔·盖茨等企业家的,有徐悲鸿、严凤英等绘画、戏剧表演艺术家的,也有乔丹等体育明星的,不管孩子喜欢看哪一种,书中的人物,对孩子一定是有正面影响的。
如果能到这些名人的故乡看看,榜样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是比书本来得更直观与有效呢?
六年级暑假即将结束,我专门陪儿子到湖南长沙、韶山走了一趟,这也是我第二次去韶山。
我们到达长沙后,直奔橘子洲头。黄昏下的橘子洲头,江水不深,有些苍凉,游客稀少,非常宁静。我们母子俩悠闲地漫步其间,享受着傍晚时分的这份清静。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毛泽东诗词碑,碑文上熟悉的诗篇《沁园春·长沙》让我们有些激动,我们不禁一起轻声读了起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看到身边没有游客,我们俩越读声音越大,心潮随之澎湃起来,仿佛有一种声音要穿越时空,与76年前在这里写下这篇豪迈诗章的伟人进行交流。
对毛泽东的诗词及毛泽东本人儿子并不陌生,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儿子就读过上下册的《毛泽东传》,这次来长沙和韶山,只是想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的了解,看看一代伟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的。
第二天,我们坐车前往韶山。长沙离韶山虽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但我们觉得很远,因为我们急着见到伟人的故乡。路过刘少奇、彭德怀故乡,我们真想下车去看一看,可惜没有时间了,只好留待以后。
即使是第一次来这里的游客,恐怕对毛泽东的故居都不陌生。
远远望去,那栋小青瓦“凹”字型的农舍就是毛泽东的故居。它背靠长满苍松翠竹的小山,前拥绿油油的稻田和荷塘,是每个游客必然要拍照留念之处。走进土木结构、泥砖墙的院内,我们看到许多房间,陈设简单,属于南方常见的农家住宅。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在后山读书、牧牛,在池塘游泳、稻田耕作。
17岁时,受当时进步人士及书刊的影响,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并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代伟人从这个僻静的山村走出来,让韶山成为世人景仰的圣地。少年毛泽东所养成的胸怀大志、关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对成长中的孩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去了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氏宗祠和1966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时住的滴水洞参观。无论怎样不舍,短暂的韶山之行很快结束,但留给儿子的影响却持续与深远。
交通不便的思考
结束韶山行后,我们乘车到国家级风景区张家界去。沿途的路时好时坏,好不容易到达景区门口,还得排队购票才能进山。
由于是纯人工操作,进山门的速度非常慢。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儿子饿不饿。儿子却答非所问地跟我说,老妈,我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穷了,路不好走怎么富得起来。接着很认真地说,我要多学些本领,帮助他们。
听到他这么说我很欣慰,感到孩子长大了,知道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韶山行起的作用。我便问他,你想学什么本领呢?儿子说了很多,有的很远大,有的很空泛,我觉得都很好,能思考这类问题很重要。接着我引导说,那你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应该有的基本本领是什么呢?
他说他知道了。
我了解儿子,如果是他清楚的事,就根本用不着我操心了。我们就这么聊着,把肚子饿的事给忘了。
很显然,我们在旅游途中的交谈是有效果的。从韶山张家界回家后,新闻联播中引起儿子关注的新闻,不仅有科技的,也有社会的。
当一个孩子的关注点从个人狭小圈子里跳出来,这个孩子的心胸就会变得宽阔,与人相处,不会斤斤计较,而能宽以待人。在学校,儿子虽说是成绩好的尖子生,但他从不自傲和自私,有好的学习方法愿意跟同学分享,还主动关心那些受人冷落的同学,因而很结人缘。
其实这也是他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他是班长,希望他班里的同学成绩都好。初三那年,他们班获得省优秀班级称号。
了解社会,超越应试
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对社会有用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人,才是我们家长期望的,也是我们家长要做的。
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学生分阶段完成受教育任务,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学校教育考察孩子的标准过于单一。
一考定终身,使得家长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等孩子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后,才发现仅会读书是不够的,社会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
学校教育是分阶段性,无法连贯,家庭教育则需要对孩子终身负责,将贯穿孩子的一生。
作为社会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不要等孩子迈入社会的那天才来做这些事,应该从小让孩子了解社会,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状态下生活的人们。
旅游虽然在了解社会方面只能浮光掠影,但这种浮光掠影正好适应逐步接触社会的孩子们。
作为一个学生,没有应试能力是不行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不满意,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正确的选择是,具有应试能力,但不局限于应试能力;实在提高不了应试能力,在了解社会中发现自己最擅长的一项并加以强化,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成才的路千万条,各种特长的孩子可以各得其所,各显其能。
伟人与反思
儿子小学有父母家长的严格管束,初中内心的叛逆渐渐占了上风;12岁前父母精心呵护、无忧无虑,12岁后却将要迎来人生的头两波考验——升学和青春期。
12岁是一个孩子真正开始长大的时候,因为他或她将在考验中开始探索和思考这个社会。小时候看到的一段电视剧令我印象深刻,演的是战国时秦国甘罗的故事,他官拜上卿时仅12岁——看来是今人大不如古人啊!
12岁,我不经意间有了一次“提前”探索和思考这个社会的机会——湖南之行。
当时,我并不了解,湖南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所在。
从曾国藩、左宗棠,到谭嗣同,再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直到朱镕基,从湖南人身上就能看到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当时我只是知道,我要看毛主席的故乡、走近他的故居——毛主席是我当时最为景仰的伟人之一。
小学毕业前我已经读过两卷《毛泽东传》,尽管记下来的不多,但总有些印象。
橘子洲头、岳麓山下、韶山冲里、滴水洞中,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慢慢地我脑中分散的记忆被唤醒、杂乱的印象被梳理。对社会的“探索和思考”,从这些见闻和思绪的编织中悄悄开始了。
这就要讲到滴水洞。当时我非常好奇,参观完韶山冲里的老房子,我们来到了一处凉意逼人、幽静典雅的楼宇中。
“滴水洞”,这个名字传神地勾起了我的遐想。
洞中毛主席曾经住过。可他为什么只住了一小段时间呢?而且是在“文革”前夕?——其实当时我并不太懂“文革”是什么,只是觉得导游像讲神话故事那样,讲解着滴水洞里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很遗憾,当时这么重要的旅程居然没写游记。可能当时妈妈就对我作了些解释和说明吧。总之,我脑海里浮现出我在滴水洞1号楼,看到毛主席卧榻时的场景,和自己踏在红色地毯上缓步沉思的样子。我依稀感觉到,那个时候自己心脏剧烈地跳动——那往往是在我做“超出一般”的事情,或者极度紧张时才能感受得到的。
社会本来就是立体的,人本来就是复杂的!
主席再伟大英明,总有让人难以琢磨和理解的想法和举动。我对类似“文革”的事情开动了脑筋——其实我在读课本或读课外书时,都会做一些延伸性的思考。
正是这种延伸让我超越了一般的学生,超越了书本的条条框框,体会和发现事物的多维、立体和复杂性,直到后来学会反思和批判,学会独立和自主地思考。
恰巧地,我的反思能力趁着青春期的逆反成长起来了。我用逐步磨练出的理性驾驭了这种反思,使它成为了我前进的力量。
由此,我联想到我中学时越写越差的课堂作文。因为我极其反感那种不切实际的命题(空谈人生,十几岁的小孩怎么可能写得出真情实感)、八股式的文风,自己的语言又在“过度思考”、“超前思考”中变得太复杂而不可收拾(我爸爸总批评我中学文笔变差、废话连篇)。
现在回头看来,那应该是我表达能力与自身思考的一种互动,一种从质到量、再到质的发展过程吧。
言归湖南行。有了上面那种思考、反思的铺垫,就有了我妈文中提到我“关于交通的思考”。我看张家界,不仅看了它自然风光的秀美,还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对旅途中感到的不便,在观察了当地的条件后对此进行了反思。
在我妈妈的引导下,反思带给我的不是对张家界的批评、抱怨,也不是对张家界不痛不痒的同情,而是出于责任感的、建设性的思考。
这种引导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更为重要:他们叛逆的反思可能成为厌倦社会、反抗家长的破坏力,也可能成为改变社会、认可家长的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