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小玩家”
妈妈儿子小学毕业这年暑假没有作业,非常悠闲。一放假,我就让儿子回他的出生地武汉玩。
他小学毕业时,碰到市教育局出台外国语学校新招生政策(每年这个学校的招生政策都在变),小学毕业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成绩达到优的,都可以报考。
当年全市2000多三优生参加考试,录取200名,比高考的录取比例低得多,儿子以他们学校第一、全市第30名的成绩考取了外国语学校。
他小姨觉得这孩子成绩优异,考上好中学,一回武汉就奖励他,带他去三峡旅游。
当时三峡大坝工程正进入紧张的收尾与蓄水阶段,三峡工程全部完工后,沿岸的许多三峡风光将不复存在,为看三峡最后一眼,三峡游成了那些年热门旅游线路。在此背景下游三峡,自然有种不舍心情。
我虽然没有陪同一起前往,但通过儿子洋洋几千字的游记,仿佛自己也亲临现场,感受最后的雄奇三峡。
游完三峡,儿子这一年的旅游计划也就完成了。
接下来的时间,我给儿子安排得满满的:学游泳、练打球,请老师教英语。一个假期,他就把初中三年人教版的英语课本学了一遍。看儿子这么努力,进中学前该做的事都做完了,我就想用旅游再奖励他一次——一个暑期两次出游。
小学毕业这个暑假,儿子张弛有度,收获很大。假期的一头一尾出门旅游算是大玩,中间在家紧张学习,基本不玩。不玩的时间抓紧读书,不要想偷着玩;玩的时间痛痛快快玩,把该玩的东西玩到位,玩出水平。
有的孩子不是这样,让他学习,他心里老想着玩,学习不专心;让他出去旅游玩吧,一路上心不在焉,走马观花,啥也没弄明白,白玩。
三峡之水——中华之魂
儿子说水是人类社会的精魂一点也不为过。人体的60%以上是水,没有水,人类无法生存;从古到今的社会、文明无不依赖水。
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就孕育了几千年的文明:黄河有壶口气势磅礴,长江则有三峡险峻奇秀。长江水乃中华之魂,于三峡看长江水的滚滚不绝的激昂和奋进,就是看中华五千年连绵不绝的魂。
面对这样“从远古走来”的波涛,面对这样“向未来奔去”的江水,当年小学毕业生的我,写下了下面这篇游记:
一、夜行三峡
夕阳西下,微波泛红。船从宜昌港起航了。
我们的三峡之旅开始了。
夜幕徐徐下降。楼房林立的宜昌城静静地站在水边目送夕阳。轮船迎着波浪向上游驶。
没走多远,船就驶进了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坝区。远远望去,那长长的大坝就像两条巨大的手臂从江中的沙洲上伸了出来,横断滔滔长江水;近处看,这高高的建筑好似直达云霄的天梯,两分茫茫楚地大。
我们的船进入了葛洲坝船闸。这是一座单线一级船闸,第一次只能通过一个方向的船只。它有220米长,34米宽,一次可以提升水位18米,把船从坝的下游送到高出下游水位近20米的上游(注:此处若干数据不准确,船闸长度应为280米,最大提升水位可达27米)。
面对着这宏伟的建筑,我不禁要发出赞叹:这就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
红色的光亮渐渐消失在西边的峡谷之中。星星们跃上了漆黑的天空。夜行山峡,船鼓涟滟,浪拍岩脚,江风劲吹——这就是三峡之旅的第一晚。
的确,喧闹的城中过惯忙碌生活的人们在此时站立船头,迎风赏景,脱离了人事纷争,实在是爽快极了。
或漫步船上,或驻足赏夜,或迎风观景,或扶栏听涛,无论如何你都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仿佛是一位于山林野境修炼的仙人。
夜深了。江面上漆黑无物,船上的探照灯射出银白的光。许多人已经熟睡了,我和家人一同走上甲板,欣赏美景。
忽然,前面出现了点点灯光。它们越来越密集,仿佛一条长龙横卧在江边。就在船的正前方,一座灯火辉煌的大桥屹立着。那就是西陵江大桥。
不远的地方,我看到了林立的吊车,灰色的巨墙。啊!三峡大坝!我激动不已,奔向船头,一睹三峡大坝的英姿。
此时,周围还是那么的静。但这种静却更加有内涵了。远远望去,工地上的吊车还在工作,却毫无声响;偶尔有货车从岸上经过,远去之后却更加的静;直插云霄的坝顶上还灯火通明,不时地看到工人们劳作的身影,可仍然静得出奇。我们身边只有风在沙沙作响。我想,人类最伟大的除了智慧,还有一点:在静中工作,静静地工作,没有人知道——默默无闻。
船静静地走了,就像它静静地来。
二、微型小三峡
世界上有那么多被缩小的东西,像地图、盆景、模型等。没想到,在大三峡流域里还有小三峡、小小三峡呢!
第二天中午12点,船停泊巫山港。大家下大船去游览小三峡。
我们换乘的小船一驶进大宁河,就像换了一番天地一样:水变清了,山变绿了,两岸农田苍翠,山岭高耸入云。它比起三峡来,可真是更胜一筹。
船逆流而上,走完了大宁河峡谷,直抵小三峡外。
小三峡入口的标志是龙门大桥。它距水面一百多米,海拔高度近两百米,可谓是“云隙飞虹”。从此进去,就是大宁河小三峡的重镇第一个峡谷——龙门峡。
大三峡有两奇景:栈道与悬棺,小三峡也是。直竖于江面的岩壁上还残存着古人搭栈道时插木桩的石孔,它们沿江开凿,每个有碗口大。距离江面时高时矮,忽而没入密林,忽而直上峭壁,连绵九百里。另一个就是悬棺,这是古代巴人孝顺父母的表现。父母死后,子孙就动用一切财力、物力把父母的棺悬上峭壁,悬得越高就表明他们越孝顺父母。可这棺材悬在百尺岩壁上,当时的巴人又不会有现代的机械,他们是怎么把棺材放上去的呢?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几种方法:垂放法,把悬棺从山顶上垂下,放入岩洞;栈道法,修筑栈道安放棺木,放置完棺木后再毁坏栈道。“古人可真厉害呀!”每个旅客都会发出同样的赞叹。
除了龙门峡,小三峡中还有滴翠峡和巴雾峡。这里奇山怪石数不尽,千树百草遍高峰。更有意思的就是这儿满山遍野都有猴子的身影。
你看,树丛之间有一只只土黄色的小东西跳来蹿去,它们就是可爱的猴子。只要树梢摇晃起来就是群猴出现了,它们多半是小猴子,因此十分活泼,上蹿下跳,有时爬树,有时攀岩。它们经常在傍晚出没于山野中,成为小三峡又一大奇景。
船到上游,忽然间两处岩壁中流出一江碧水——这就是马渡河。小小三峡就在此河中。小小三峡的景比小三峡更奇、更秀了,如缝一般的峡谷中夹着一条银色的丝带。突兀的怪石形状各异;千年老树枝繁叶茂、根枝纵横,如虎踞龙盘一般地站在巨石上;鸟兽之鸣不绝于耳,它们或立岩上或站在树梢上,丝毫不怕人类。这里幽静、原始、自然,是一片未遭破坏的净土。
但小小三峡最好玩的地方不是看风景,而是舟行溪上、艇冲浪谷——坐小木船与漂流。
当纤夫唱起了嘹亮的山歌就开航了。每条船有五六个纤夫,他们都腰圆膀宽、虎背熊腰,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每到水浅时,他们就跳下船去拉;水深时,他们就立在船上用篙子撑。溪水湍流而下,激流拍打船舷。
在这狭窄的山谷中,时常有一大片的鹅卵石滩。游客们喜欢在滩上拣几块称心如意的石头留作纪念。我们也拣了许多,它们大多一边头大一边头小,光滑的表面上有些天然的图案。
但滩上的石头不如溪里的石头。溪里的石头更光滑,形状更奇特,图案更精巧。我们还拣到了一个印着飞鸟的石头。这些东西,尽管是大自然的玩物,但被大自然精心设计、精心改造出来了。有人在岸上买些图案好看,实际上是人工印上去的石头。我看,这才是某些人的愚蠢制造出的垃圾。它们亵渎自然,一文不值。
乘舟逆溪直上给人感觉舒适、充满野趣,漂流而下则是另一番滋味。
激流冲击下,小艇一会儿感觉要撞上岩壁,一会儿感觉要覆没水底,惊险刺激。我们的艇还被卡在大石头上,那才是上天无道入地无门,吓了我一身冷汗。
漂流时大自然的力量就更大了。有人整个艇被打翻,有人艇漏气,还有人东西被打湿。但漂流时人征服自然的伟大精神却更突出了。纤夫们站在小艇前,手拿竹篙,像一位勇士,不为波涛屈服,不为峡谷折腰,勇往直前。波浪难不倒他们,急弯拦不住他们,这就是人类的力量。
三、奉节白帝
船入奉节地域,山势雄伟,惊涛拍岸;过天下第一关夔门,两岸险峰如刀似剑,直插江心;出夔门,天地豁然开朗,万里蓝天、千里碧丘,百里长江尽收眼底。
有个传说说:奉节原来被称为夔州。
有一年,来了个县官。他十分贪财,想从老百姓身上尽量地多榨油水。他听说夔门外的江底是刘备的甘夫人墓,便前去想捞个稀世珍宝出来。没想到,甘夫人墓上竟有一张诸葛亮的字条,要他给甘夫人墓中的油灯添油。
他一看,那油灯快灭了,赶紧叫人去买油。全村、全县的油都买了,可灯怎么也倒不满。后来他的夫人想了个主意,把女人梳妆用的胭脂油倒进去,终于把灯倒满了。从此这个县官再也没有打老百姓的主意,廉洁奉公。他卸任时,给下任县官留下一块匾:“奉公守节”。后任县官很有感触,便奏请朝廷,改此地为奉节。的确,奉节不只有景,更有人。它那深厚的人文内涵,使每位游客回味无穷。
让我们先来说说白帝城吧。早在西汉,就有人在今日的城址上修筑堡垒。到了西汉末年,镇守这里的大将公孙述看到这一带地势险要,便筑起了坚固的城池。王莽改制后,各地将军、太守纷纷叛乱,公孙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割据力量。
就在奉节这儿有两口泉水。有一口经常喷出白雾,貌似白龙。公孙述借此迷惑老百姓,说是真龙天降,便自立为帝,号白帝。白帝城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讲到白帝城就一定要讲到《三国演义》中先主伐吴这一段。刘备因连丧两弟,怒不能自控,大举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仓皇逃回奉节。年迈的刘备经不起这一次打击,加之多病,即将终于奉节。蜀汉正相诸葛亮闻讯赶来。他们在永安宫上演了一曲千百年来感人肺腑的“先主托孤”。
我来到了白帝城托孤堂,看到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蜡像,感触更深了——蜀汉政权正处在一个风雨交加的转折点: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军力空虚;国力衰退,远不及吴、魏;内有奸臣,外有大敌……这一切无不使蜀汉之臣备感焦虑,有人痛哭流涕,有人不知所措,有人焦急万分……只有诸葛亮静立龙床边,洗耳凝听刘备的话语。
刘备已六十有六(注:应为六十有三),加上体弱病重,就快要不省人事了。可他炯炯有神的双眼依然注视着诸葛亮,把他一生中未完成的夙愿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眼中流露出了悲哀与痛苦。可他的心中只有无尽的感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想,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想告诉大家的。
白帝城大殿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明君良臣”。
“明君良臣?”“明君良臣?”“明君良臣?”……
千年的历史长河,此滔起,彼浪伏,哪怕冲天浪涛终碎万片玉花,奔流到海不回还。
我们逆河而上,寻找那历史的过去。浪涛击打,水流冲刷,人类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正因为有历史之河,才铸就我们后代一位位的伟人。
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千古英雄……”
我们要铭记历史,但更要创造历史,让历史的波涛更壮丽。
四、大三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伫立船头,向下游望去,想起李白的这一首诗。
云雾中,我们的船从奉节港起航了。江水汹涌,船行于波上好似蛟龙,又稳又快。两岸风景如诗如画,万千奇景尽在其中。
江水,好似巨人,托举起我们,感受三峡。
一路上,夔门雄、巫山秀、西陵江水气势宏;丛峰高、百岳险,滚滚波涛向东流。万岭争峰,环绕一水西与东,好似列队迎宾朋;千山显碧,险峰顶上绿油油,可谓百里郁葱葱。刚见昭君故里,又闻屈原遗风,名人众多。兵书宝剑、牛肝马肺,纵览三峡人情风土,此时彼时各不同。
大三峡风光万种,不是百千字可写够。其中神话传说,故事颇多,我先说一说。
在巫峡之中,有一石壁。当年孔明入蜀,命人将其《隆中对》刻于此石上。刘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率兵追杀。至此石下,观诸葛亮“联吴抗魏,复兴汉室”之说,颇有感触,便遣人下令收兵。
尽管此说不以为信,石壁上也并非刻着《隆中对》,可百姓们缅怀孔明之情还是千古不可磨灭的。
三峡更是古文明的发源地,著名的大溪文化便在此。它距今近六千年,可谓巴、楚文化之祖先。
从古到今,多少人与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或是文人墨客,或是王侯将相,乃至平民百姓。他们或含恨于此,或乐在其中,或一生在此生息。三峡始终都是一块热土,欢迎着所有的人。
我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三峡那博大的胸怀与无穷的魅力。尽管“轻舟疾过三峡岸”,可“无尽恋意在心怀”。
人景“相宜”与“相长”
当我重读自己的游记时,不禁佩服年幼的自己:文章竟能这么写。
难以想象一个小学生有这样的文笔——不是有儿时的日记为证,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曾经写过如此精悍且意蕴饱满的词句。
但这也说明:游记写得好,归根到底是心中有物、胸中有志。
长江三峡,一个承载中国人五千年历史、一个荡涤廿四朝英雄人物的所在,怎么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更何况,当时三峡大坝施工如火如荼。念想那些即将水封江底的历史,期待“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的世纪大坝,不能不浮想联翩。
如此一来思绪无尽,只愁下笔千言却未尽胸臆。
六年级学生看三峡总体上足矣(观察能力具备,且记忆力较好、描写和体会风景的能力基本具有),但细处、深处仍有所欠缺。若不是《三国演义》早已熟悉,若不是经常浏览历史篇章,若不是缜密观察、留心记忆,三峡的风光和背后蕴藏的深意还根本无从写起。
我也疏漏了许多要点,例如奉节夔门的杜甫草堂,在游记中只字未提。小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仅限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雅致的、风景画般的诗作,未涉及杜甫的忧国忧民,更没有提到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声疾呼。
导游大侃杜甫,但我却没能听进去。
这样的景点需要一定的阅历才能有所感触,并不适合太小的孩子。
借此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要与游人“相宜”,游人才能获得最大的享受;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符合”是多方面的。上述谈到的与阅历相符。比如一个看过很多历史书的孩子去西安、洛阳、北京游玩,一定收获巨大,旅游把他书本所识化作亲眼所见;而一个不怎么了解历史的孩子玩西安多少会有点吃力,需要行前适当“补课”才能使旅行“效果最大化”。
此外还应兴趣相符、性格相符。喜欢书法的孩子在西安碑林会如鱼得水;仰慕鲁迅的孩子无论去上海还是绍兴都必去鲁迅故居。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适合静观山水,而性格外向、大胆的孩子应该登山远眺、下水漂流,无不尝试。
家长选择旅游目的地,还应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有关,这就是所谓的“相长”。
希望培养孩子热爱音乐,全球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和萨尔斯堡;希望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无论你去北京、上海还是香港,科技馆都值得一去;想让孩子历史知识丰富,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值得一游。
“相长”和“相符”既互相促进又有所矛盾,选择目的地时应该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