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判断对错、是非、好恶、美丑的能力还比较低,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裁判”角色,父母的批评可以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需要改正,从而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小语一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坐小区附近一家小超市门口的儿童游戏车,喜欢坐在唐老鸭或大白兔的摇椅中摇来晃去,一幅惬意的模样。
有个周末,我又带小语去那儿坐游戏车,我怕小语又像平时那样,玩儿得不肯走了,在买币时就提前跟小语说好,我说:“语语,我们把买的币玩完就回家好不好?到时候,妈妈带你回家吃饭时,你不许哭闹,也不许耍赖好不好?”
小语点点头表示同意。
买的5个游戏币很快就玩儿完了,小语还赖在游戏车里不肯下来,嘴里喊着:“妈妈,买,妈妈,买。”
我就批评小语:“你怎么能不讲诚信呢?刚才不是说好游戏币玩完了就回家,怎么耍赖呢?耍赖的孩子长大后没人相信的,也没人跟他交往知不知道?”
之前我从来没有批评过小语,所以,小语一见我生气批评她,吓得立马要从游戏车里下来。
从那以后,再带小语出去玩儿,只要提前跟她说好玩儿的时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时间到了她还赖着不走的情况。
孩子的正误是非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导向。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父母的批评和相应的惩罚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就不会再犯了。
小松刚学会说话那会儿,特别喜欢跟着大人学舌,比如奶奶每次叫我们吃饭时,会直呼我和陶京的名字,小松听到后,也经常跟在奶奶后面学。比如,奶奶叫——“陶京,过来吃饭。”小松听到了也会跟在后面喊:“陶京,过来吃饭。”
那时因为小松刚学会说话,大家觉得好玩儿,所以没有特意纠正他。所以,等小松再大一些的时候,这个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掉,反而变本加厉了。
有一次,陶松有个同学聚会,我们带着小松一块儿去。吃饭时,陶松和老同学大周相互敬酒时,陶京说:“来,老周,我们喝一个。”
小松听到后,也跟着说:“来,老周,我们喝一个。”
我连忙对小松说:“叫周叔叔,不能叫老周。”
大周假装生气地瞪着小松说:“你小子,这么大点儿就敢喊我老周了,看我一会儿不打你屁股。”
小松知道大周在和他开玩笑,不但不怕,反而连着串地喊:“老周,老周,老老周。”
我就有些生气了,冲小松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叫叔叔,不能叫老周。”小松被我这一巴掌给吓住了,没敢再叫。
我小声对小松说:“小孩子叫大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不礼貌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在幼儿园里,也没有人愿意跟不讲礼貌的小孩儿玩儿。”
从哪儿以后,小松再也不叫大人名字了。
孩子由于年龄小,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往往会根据父母的表扬和批评衡量一件事情正确与否。父母对孩子不好的行为及时提出批评,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在以后的行动中改正。
孩子判断对错、是非、好恶、美丑的能力较低,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裁判”角色,父母的批评可以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需要改正,从而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每个孩子身上都难免会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父母适时、适度地对孩子的坏行为给予批评,可以让孩子眼里有黑白,心中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