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说到了精彩节目创新的几个环节,我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不妨串起来复习一下:首先,第一个是角度支撑,这是智慧大门的钥匙,打开了这个智慧大门后要寻找你推陈出新的一个源泉——受众本位。节目真正的源泉在哪里?像《废墟上的希望之光》的源泉就来源于我们身边那些普普通通人的生活,来源于创作者的掌心向外,面向他们的真实交流,而通过这些交流、通过这些源泉我们要枕戈待旦,寻找不容错过的时机,最后就差这个“画龙点睛”,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灵感。在整个的节目创新里面一定要有一个你和别人不一样的灵感,而这个灵感就会直接决定你这个节目精彩与否。
《婚车的变迁》原本是我和几个同事在一次电台培训中的作业,至于怎样被改编然后播出,我完全不清楚。当时我们来自交通台、新闻台、经济台、教育台、体育台的几个人灵机一动,突发奇想:不如通过“婚车”这个小玩意儿,来投射整个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同时可以结合我们的专长,每人负责最擅长的模块,放手“玩儿”一回。
《婚车的变迁》
策划题目:婚车的变迁——D组
策划人:牛力、王京莉、李艺龙、滕欢、朱秦、才涛、张程(西方婚礼进行曲出压混主持人声出)
这样的乐曲响起,不用我开口,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词汇和情景跳跃在你的眼前:喜庆的婚礼、亲密的爱人,还有承载着这许多甜蜜的婚车——
“场景一”
(叠音:马车吱呀、马蹄哒哒由远及近,伴有喜庆唢呐和锣鼓;压混:叙述人声出)
耄耋老人回忆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中国式婚礼,典型的中国式马车载着新郎新娘全部的期望;
“场景二”
(叠音:20世纪50年代代表歌曲突然出;压混:自行车在土石路上的行进声、车铃声;压混;叙述人声出)
准备录一段自行车声作为骑车结婚内容的引入,宽敞的客厅里、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的背景下,谈话随意地进行;
“场景三”
(叠音:20世纪70年代代表歌曲出;压混:卡车在土石路上行进声、鸣笛声;压混:叙述人声出)
时代的车轮迈入了20世纪70年代,婚车的轮子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没腿的花轿、两条腿的自行车、三条腿的三轮车已经逐渐淡出了迎亲的队伍,取而代之的是四个轮子的大卡车。
70年代结婚的人有着普遍的时代背景,他们大多属于共和国的同龄人,大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大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他们虽然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却总是笑着面对过去。
两位1978年结婚的妈妈,一起议论当时结婚的故事,他们一位东北口音,一位江西口音,不同地域却有着相同的境遇。结婚时的婚车都是大货车,其中一辆婚车还是刚刚卸下了一车屠宰猪后,冲洗一下,紧接着去接新娘的,增加了戏剧效果。两个人的笑声此起彼伏,一方面体现了对现代生活的满足,一方面是对辛酸史及青春的回忆。
“场景四”
(叠音:热闹的现代结婚仪式,群杂、欢呼声、轿车声;压混或伴随叙述人声出)
新郎小王周日结婚,为了讨好新娘的家人,展示排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10辆黑色奥迪A6组成车队。一辆加长“红旗”车开道,10辆黑色奥迪A6紧随其后十分壮观,而在这背后也有新郎的无奈和不堪承受之负。
“场景线索”
(1)新郎把新娘抱上他精心组织的花车。
(2)外面是祝贺的人群,车在飞驰,新郎在车中叙述他找车的经历。
“音响素材”
(1)新郎抱着新娘上车,踩破气球的声音、众人欢呼,鼓掌的声音等。
(2)背景声:车在行进,车窗外的风声,超车的“唰、唰”声。新郎在讲述组织车队的经历,声音略带疲惫、嘶哑。
“尾声”
(叠音:歌曲甜蜜出;压混:主持人声出)
几个带新闻性的杂烩作为主持人感想和评论:
结婚乃人生一大喜事,每一对夫妇其实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彩云追月、斗转星移,婚礼的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婚车也因此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场景五”
(叠音:带配乐的儿童歌谣出)
儿歌如下(自编):
你拍一,我拍一,爷爷奶奶马上骑;
你拍二,我拍二,单车新人一串串儿;
你拍三,我拍三,四轮卡车开下山;
你拍四,我拍四,轿车上面贴喜字;
你拍五,我拍五,飞到月球等着我。
意料之外的是,节目后来竟获了奖。《婚车的变迁》,以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巧妙的讲故事方式,通过讲述中国人的婚车变化,透视了中国社会大发展的内涵。我所知道的是,来自北京外语台的陈雪谨副台长后来通过独到的点睛之笔,使该节目改编后获得了2004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其实每一次创新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旦有了灵感,一定要把握住,要知道每一次的奇思妙想,说不定就是改变和创新的重要契机。